技术能否撬动用户使用习惯的转变,仍不确定。毕竟手机作为一个工具,用户在使用时有着强烈的控制欲望,而AI则可能带来过度的“智能化”,让用户感到失去掌控感。
过去十年,智能手机的核心竞争力主要集中在处理器性能、屏幕显示、拍照能力等硬件指标上。以高通骁龙、苹果A系列芯片为代表的移动处理器不断突破工艺极限,实现了计算性能的指数级增长。然而,随着硬件性能的逐渐收敛,消费者对“更快的处理器”的需求逐渐下降,厂商开始转向差异化体验领域。
在AI手机概念出现之前,智能手机市场近几年“遇冷”,业界将其归结于用户换机周期的拉长。而换机周期不断增长则意味着手机在消费者群体中的印象被扭转,已经不再需要经常更换,从一个类似快消品变成了耐用消费品。抛开消费者对硬件的关注之外,AI技术能否推动智能手机变革?如何重新唤起消费者对于换机的兴趣?
5G和大模型技术推动AI手机
2024年被业界广泛认为是AI手机的元年。
调研机构Canalys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预计为12.2亿台,同比上升6%。Canalys分析认为,这场反弹并非全方位的。比如,折叠屏市场逐渐降温,出货量增长乏力;而生成式AI则快速升温,成为各大厂商布局未来的关键领域。
5G高速网络的普及,使AI手机能够在毫秒级时间响应用户请求,提供智能、即时的服务。5G技术的低时延和超高速数据传输特性支持AI手机实时处理海量数据,运行复杂AI算法。
大模型的迅速发展,是AI手机智能化的关键起点。ChatGPT、Gemini等人工智能模型的相继上线,为用户提供更复杂、更多样化的交互体验。大语言模型与手机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深度集成,推动AI手机的自然语言交互和个性化体验的快速发展。
目前,AI手机在翻译、智能修图、本地搜索等方面都已经有明显进步,这其实是耗费端侧算力比较低的AI工作,而在耗费算力比较高的场景中,文生图、视频编辑、在线搜索等方面都需要云端提供算力,所以,端云结合是AI手机在大模型部署上的主流方案。
2017年华为推出集成AI专用NPU神经网络单元的Mate 10系列手机,开启端侧人工智能的大门。之后的7年间,中国智能手机企业在AI手机研发投入力度加大,技术优势明显,兼顾高端和中端市场。
不转向AI手机的厂商会成为下一个“诺基亚”,这个观点几乎成为2024年所有主流手机厂商的共识,因此“AI”也贯穿了今年手机圈的几乎所有发布会。
2024年9月,苹果首款“AI iPhone”iPhone 16发布,首次将大模型部署在手机内存中,正式拉开了AI手机竞赛的大幕。
2024年10月,国产主流手机品牌的旗舰新品扎堆发布,并无一例外地将AI智能体技术引入手机,从vivo的“PhoneGPT”,到OPPO的“AIOS”,再到荣耀的“AI智能体”和华为的鸿蒙原生智能,手机智能体正在成为手机市场的新赛点,尝试在AI技术与手机融合的迭代上抢占先机。
尽管目前传统智能手机形态高度相似,并且支撑AI的底层能力也高度趋同,但由于AI手机尚无标准答案,大部分智能手机厂商的AI功能落地都有不同侧重。
整体而言,目前AI手机行业出现两大技术流派,其一以AI Pin、Rabbit R1等为代表,形态更为激进,完全依赖云端计算;其二以苹果、OPPO、荣耀等手机厂商为代表,以手机为基础,加码本地+云端计算,探索AI功能边界。
机构预测,2024年,中国市场的新型AI智能手机出货量预计将超过3500万部,预估市场占有率为12%,并在未来几年中持续增长,到2027年新型AI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到2.2亿部。
用户是否为AI手机买单?
传统手机操作逻辑已经非常成熟的情况下,AI功能的确极大地简化了用户使用习惯,只是适应全新的交互方式,用户侧仍然需要时间。就像从数字机过渡到智能机时,用户接受移动生态和全新的点触交互,也是花了几年时间。
美国回收公司SellCell之前的一项调查显示,73%的Apple Intelligence用户以及87%的Galaxy AI用户,都认为在其使用过程中,AI缺乏价值或几乎没有任何价值。毕竟像总结PPT、通话摘要、图片生成这类功能,大多数用户很难用得上——即便再怎么迭代升级,能力再强,AI手机终究难以摆脱垂直需求的桎梏,重蹈折叠屏的覆辙。
业内分析,目前功能尚不完善的AI手机其实正处于“创新者”时期,消费者接受度有限十分正常。需要注意的是,与潜望、快充新技术可立竿见影提升用户幸福感,因而可以先在高端手机市场下放,博取更高的溢价,再一步步走向规模化不同,AI价值尚不明朗的背景下,AI手机需要充沛的端侧算力,直接引发成本飙升,进而导致AI手机发展出现“死结”。
尽管目前AI手机已经诞生近两年时间,但由于大部分手机仅仅是通过AI技术做了一些AI功能,并未创造更多价值,因而未能引发换机潮。更令手机厂商感到焦虑的是,由于AI手机高度依赖端测算力,目前手机行业掀起了“性能内卷”狂潮,引发上游算力相关配件成本激增。一众手机厂商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
未来AI手机下一步将如何演进?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最新发布的报告,终端智能化水平目前分为L1-L5五个等级,不同等级对应人、终端不同的角色定位,智能化等级越高,终端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自主参与度越高,人的参与度越低。如同自动驾驶等级,不同等级代表AI能力的差异。
关于AI手机,业内人士担忧,当前AI手机对应用和服务的读取模式下,势必会出现大量模糊地带,用户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将成为黑盒子。在端侧大模型的训练中,用户在APP应用中的数据可能成为新的喂料,用户个人信息即便在APP内删除,也会转化为一种“知识”“规律”被嵌入在端侧模型和应用系统之中,个人隐私和行为习惯数据有可能永远无法删除。
近期发布的《算法与AI大模型的用户认知调研报告(2024)》显示,基于8030份问卷的调研显示,52%的用户已在AI大模型中遭遇到了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另外,有60%的用户已经意识到,AI大模型最大的风险来源于不受控制地搜集用户隐私、个人资料。
技术能否撬动用户使用习惯的转变,仍不确定。毕竟手机作为一个工具,用户在使用时有着强烈的控制欲望,而AI则可能带来过度的“智能化”,让用户感到失去掌控感。而如何通过一步步的引导,逐步让用户接受并依赖AI,仍是厂商需要攻克的市场难题。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