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云峰 | 《西行漫记》中的“李长林”是谁?——译失的开国上将李涛

车云峰 | 《西行漫记》中的“李长林”是谁?——译失的开国上将李涛
2025年01月06日 18:34 媒体滚动

转自:党的文献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撰写的Red Star Over China 因其增加了世界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了解而闻名于世。该书中译本众多,有雏形本、全译本、节译本、抽印本、内部参考本等不少于60种,其中以王厂青等译、1938 年复社出版的《西行漫记》和董乐山译、1979 年三联书店出版的《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最为著名。然而,译者或困于时代条件而查证困难,或疏于查证,始终未能完全解决对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的准确翻译问题。譬如,复社版《西行漫记》的《译者附记》称:“在翻译本书的时候,曾经用极大的力量,查出那些英译人地名及各种专名的原文。这对于读者有很多的便利。自然还有一小部分无法查出,只好译音。”三联书店版《西行漫记》的《出版说明》则称:“在出版这个重译本时,我们对全书除了个别十分明显的史实错误及人名、地名和书刊名称的拼写错误外,一律照译原文未作改动。”但考虑到斯诺汉语水平有限,书中人物南腔北调,加之成书过程复杂,原著中出现专有名词拼写错误在所难免,由此造成某些误译以及误解也情有可原。将Li Chiang-lin 误译为“李长林”便是其中一例。

一、“李长林”其人及译名之疑

“李长林”是《西行漫记》中的重要人物,在英文版原著中写作Li Chiang-lin,首次出现在讲述贺龙生平轶事一章。在斯诺笔下,Li Chiang-lin是湖南人,时年三十一二岁。他奉周恩来之命,作为执行“重大外交任务”的红军指挥员,陪同初来乍到的斯诺从白家坪前往保安,途中向斯诺讲述了贺龙的故事。后来,由于朱德尚在前往陕甘宁根据地的长征途中,斯诺此行未得与其谋面,Li Chiang-lin又向斯诺讲述了朱德的生平事迹。种种迹象表明,Li Chiang-lin绝非等闲之辈。然而,《西行漫记》问世近 90年来,Li Chiang-lin的真实身份仍然未能得到确认。

《西行漫记》主要译本及相关作品、文献不约而同将Li Chiang-lin译为“李长林”,且未括注是“音译”,给人以中文原名如此的印象。在该书众多译本中,复社1938年出版的王厂青等译本、三联书店1979年出版的董乐山重译本、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6年出版的李方准、梁民译本以及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王涛译本均译为“李长林”,由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奚博铨翻译的《红色中华散记》斯诺《自序》中,也将其译为“李长林”。1993年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西安电影制片厂等联合录制的电视剧《西行漫记》沿用了“李长林”之说。

部分书籍和文艺作品则更进一步将“李长林”认定为四川渠县“全国战斗英雄”、后曾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的李长林。不过,经过考证可以发现,“全国战斗英雄”李长林之说存在明显漏洞,因为其与《西行漫记》中的“李长林”在籍贯、年龄、身份和所属部队方面迥然不同。“全国战斗英雄”李长林系四川渠县人,出生于1917年,1936年时年仅19岁。况且,彼时他尚在跟随红四方面军前往陕甘宁根据地的长征途中,不可能现身安塞。而斯诺笔下的“李长林”则是湖南人,时年三十一二岁,系执行“重大外交任务”的红军指挥员,隶属于红一方面军,身在安塞。故此说可以排除。

二、“李强林”:对译名的合理猜想

想得到准确的译名,需要回到原文中详细考察。细究Li Chiang-lin这个名字的三个音节,可以发现将Chiang译作“长”,最为可疑。因为“长”在原著中要么写作Chang,如长沙(Changsha)、何长工(Ho Chang-kung),要么写作Chang,如延长(Yen Chang)。但无论是Chang还是Chang,在拼写上都与Chiang明显不同。在威妥玛拼音体系里,Chiang相当于现代汉语拼音的Jiang,名字常用字有“江”等。Chiang在原著中指向的就是“蒋”和“江”,如Chiang Kai-shek(蒋介石)、Hsiang Chiang Jih-pao(《湘江日报》)。因此,单纯从发音上看,Li Chiang-lin似可译作“李江林”。在《红色中国杂记(1936-1945)》中也确曾被译作“李江林”。可惜,笔者所掌握的红一方面军相关史料里并无此人。此外,值得注意的是,Li Chiang-lin在《前西行漫记》(原名《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中被译作“李祥林”。但从《西行漫记》原著的文字看,Li Chiang-lin也无法译为“李祥林”,因为“祥”在原著中拼作hsiang,如冯玉祥(Feng Yu-hsiang)、许克祥(Hsu Ko-hsiang)。

考虑到在具体翻译中,威妥玛拼音里的送气符(’)时常省略,故 Chiang也可以拼作 Chiang。如此一来,Chiang便可能是Chiang。而在威妥玛拼音里,Chiang相当于现代汉语拼音的Qiang。依照中国人取名选用吉祥字眼的传统,Chiang最可能对应的汉字是“强”,故Li Chiang-lin可能是“李强林”。

借助网络检索“李强林”,笔者有了新的发现:河南籍开国少将吕清在个人回忆录里提到,西安事变后,他在赴西安办事处途中,同车有位中央重要负责同志叫“李强林(李涛)”。回忆录中在此特意括注“李强林”即“李涛”。从时间上看,吕清所记之事发生在斯诺离开保安约2个月后,可谓相当接近;从身份上看,“李强林(李涛)”与Li Chianglin亦可谓接近。

查阅资料不难发现,“李涛”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李涛(1905-1970),湖南人,曾用名颇多,有李开源、李盛才、李毓英、李炽、李湘民、李湘舲、李湘林等,其中“李湘舲”“李湘林”的发音均与Li Chiang-lin相似。李涛上将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的‘第一高参’之称,是战争年代军委作战部任职最久的部长、我军统帅参谋工作的杰出组织者、隐蔽战线的主将之一”。斯诺初到陕甘宁根据地时,李涛名李湘舲。1936年冬,李湘舲受命赴杨虎城部做统战工作。临行前,李湘舲应周恩来要求更名李涛,以保障安全,“因为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师以上干部的名字曾被国民党的情报机关收录在档案中”。不过,据笔者目力所及,“李强林”之说仅有《吕清回忆录》这一孤证,可能系“李湘舲”或“李湘林”方音造成的误解。因此,“李湘舲”“李湘林”之说可能更为准确。

三、Li Chiang-lin即 “李湘舲”或“李湘林”

如果说以上还都只是合理的推测,那么通过对照人物出身、经历乃至照片等,则可以确定斯诺笔下的Li Chiang-lin正是时名“李湘舲”或“李湘林”的开国上将李涛。

一是籍贯、年龄、求学经历吻合。在斯诺笔下,Li Chiang-lin是湖南人,时年三十一二岁,大革命开始时还是个中学生。而李涛上将 190594日出生于湖南省桂阳(今汝城)县延寿乡新坡村,1936年时恰好是 31岁。1923年春,李涛考取湖南省立郴州第七联合中学,1925年因领导郴州爱国学生运动遭校方开除。而大革命始于 1924年,当时李涛确实还是个中学生。

二是与贺龙的联系吻合。在《西行漫记》讲述贺龙轶事一章,可知大革命时Li Chiang-lin曾在宣传队长周逸群带领下赴贺龙军中,争取贺龙参加国民革命。而据李涛的传记所载,北伐中,“国民革命军左翼军先头部队驻扎在湖南常德一带。左翼军政治宣传大队队长周逸群(中共早期党员)请求上级选调党员干部来宣传大队工作。中共湖南政治讲习所支部根据湖南区委的决定,调李涛到左翼军宣传大队任宣传员”。另据《周逸群传》所载,1926年中,贺龙率部从贵州铜仁出发响应北伐,于 8月抵达湖南常德,在此正式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一师,贺龙任师长。而在此之前不久的 7月中旬,国民革命军为加强部队政治工作,在长沙成立了总政治部,令周逸群组织北伐军左翼宣传队。宣传队员绝大多数都是共产党员或共青团员,如袁国平、李涛、陈恭等,随后奉命率宣传队赴常德贺龙部。此事可以从贺龙本人的经历得到确认:“北伐时进军到湖南常德,周逸群带领一个宣传队到贺龙将军的队伍中来工作,后来贺龙将军才知道,这个宣传队中有很多共产党员,他还记得袁国平、李涛同志这时也在这个宣传队里。”

三是与朱德的关系吻合。在 1968年英文版Red Star Over China中,第十篇第四章“关于朱德”的尾注称,该章对朱德的简要介绍主要源自指挥员Li Chiang-lin之口,Li Chiang-lin在江西苏区时便在朱德的领导下工作。而据记载,李涛与朱德初识于 192711月下旬。当时,朱德迫于形势暂与国民党范石生部在湘南汝城达成合作协议,而何举成、李涛(时名李湘民)所率的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第一团正值桂东秋收起义失败,身陷困境,经范石生部中共地下党员韦昌义介绍,与朱德取得联系,改称第十六军特务营,何举成任营长,李涛任营部文牍书记、党支部干事。特务营随十六军途经汝城时,李涛等人与朱德相见。李涛等还利用特务营防守军械库之便,经常暗中向朱德部运送枪支弹药。19282月初,特务营被敌突袭,时任营党代表李涛等少数人突围脱险。19293月下旬,李涛被上海党组织派往江西“朱毛红军”工作。可见,李涛在中央苏区时期以及之前,一直与朱德有交集,有条件了解朱德的生平事迹。

四是在香港的经历吻合。斯诺笔下的Li Chiang-lin在 1927年起义后曾赴香港,在邓发领导下做过工会组织工作。而据考证,19282月初,李涛突围后在群众掩护下隐蔽于湘南农村。不久,他南下广州找到党组织,先后担任中共惠阳县委秘书、淡水区委书记、中共广东省委与东江特委之间的“交通”、中共香港市委技术书记。1929年春,他经中共广东省委介绍到上海,由中共中央分配工作。几乎与此同时,邓发参与组织的广州起义也遭遇失败。1928年春,邓发赴香港,从事工人运动和武装斗争,先后担任过中共太古船坞支部书记、中共香港市委组织部长、中共香港市委书记等职,成为工人运动领袖。可见,大革命失败后,李涛与邓发在香港期间是有交集的。

五是在江西中央苏区的经历吻合。《西行漫记》里称,Li Chiang-lin后来奔赴江西苏区,成为游击队领导人。而据记载,19294月,李涛经组织派遣自上海到达江西,首先参加了赣西游击战争,先后担任游击大队政治指导员、党代表,支队、纵队和师政治委员,江西红军独立第二团第一游击大队政治指导员等职务。

六是李涛具备护送斯诺的条件。斯诺抵达安塞时,李涛亦身在安塞,而且其履历也适合护送工作。1936年78日,周恩来、叶剑英、李克农从安塞赶到白家坪迎接斯诺与马海德。9日,周恩来亲自为斯诺安排了92天的行程。10日,周恩来安排外交部专使胡金魁(曾被误译为“傅锦魁”)和红军指挥员Li Chiang-lin护送斯诺与马海德前往保安。而在此前的 19365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延长县交口镇大相寺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东北军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央东工委”),成员有周恩来、叶剑英、李克农、朱理治、李涛、边章五等。彼时中央东工委所在地为安塞,李涛作为中央东工委委员身在安塞自在情理之中。护送路上,外交部招待科科长胡金魁负责安排斯诺的生活,Li Chiang-lin负责斯诺的人身安全。考虑到李涛在1933年至1936年间曾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破坏部(后改称对敌工作部)部长、军团政治保卫局局长、红一方面军政治保卫局红军工作部执行科科长、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保卫局执行部部长、红一方面军政治部统战部部长等职,安排李涛负责斯诺的人身安全是适宜的。

七是外貌吻合。在照片 1中,由右至左依次为斯诺、胡金魁和Li Chiang-lin。照片 2为李涛于 1932年夏天漳州战役胜利之后的影像。这两张照片在时间上相去不远,从人物形象和神态看,基本可以判定为同一人。

照片1.斯诺与胡金魁、Li Chiang-lin的合影

照片2.李涛,摄于1932年夏漳州战役胜利之后

综上所述,可以比较明确地将《西行漫记》中的Li Chiang-lin判定为“李湘舲”或“李湘林”,亦即开国上将李涛。《西行漫记》译本诞生至今已近90年,是时候为译失的将军恢复本来面貌了。李涛上将长期肩负着领导军机要害部门的重要职责,甘做无名英雄,功绩卓著却鲜为人知。此次对这一红色经典中这一误译予以纠正,不仅是对历史事实的尊重与还原,也是对李涛上将的深切缅怀与致敬。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1-14 富岭股份 001356 --
  • 01-13 兴福电子 688545 --
  • 01-13 超研股份 301602 --
  • 01-06 思看科技 688583 33.46
  • 01-06 惠通科技 301601 11.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