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老虎财经app
时隔三年,微医控股再次向港交所发起冲刺。公司备受资本青睐,背后站着腾讯、高瓴、友邦保险、启明创投、红杉中国、高盛等一众知名投资机构。在当前AI医疗浪潮和政策支持的背景下,微医控股或迎来不错的上市契机契机,同时也给苦守多年的股东带来“变现”希望。
“韬光养晦”三年的微医控股再次向港股发起冲刺。
12月31日,微医控股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主板挂牌上市,招银国际担任独家保荐人。
一直以来,微医控股都是资本的宠儿,此前已完成13轮融资,2022年最后一轮融资时估值达67亿美元。当前来看,这家公司背后站着腾讯、高瓴、五源资本、中投中财、友邦保险、启明创投、红杉中国、高盛等一众知名投资机构。
业绩方面,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达18.18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07.4%,经营亏损为2.8亿元,虽仍未扭亏,但较此前亏损幅度已大幅减小。
实际上,自2018年起,业内就是传出微医控股谋求上市。2021年4月,公司曾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不过此后公司再未更新上市进度。
如今三年时间过去,在当前AI浪潮席卷医疗健康领域的背景下,微医控股“卷土重来”,或许正赶上一个不错的上市契机,同时,也给了苦守多年的一众股东变现的希望。
腾讯、高瓴“押注”
据悉,微医控股是一家以挂号服务起家的互联网医疗公司,2015年12月,微医控股拿下了第一张互联网医疗牌照,并创建了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目前,微医控股已将“AI医疗”定位主要发展方向。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4年12月21日,微医控股已在其数字医疗平台上连接约11500家医疗机构和318000名医生,可提供线上咨询、复诊、慢病管理和健康管理等全方位的服务。
实力“过硬”的情况下,微医控股自成立以来就备受资本青睐。
招股书显示,微医控股先后经历了13轮融资。其中最早在2006年6月,公司就拿到了红杉中国的300万美元天使轮融资。融资金额最高的一轮发生在2018年5月,由友邦保险和新创建集团战略领投,包括中投中财在内的新老股东参投,总投资额达5亿美元,当时公司的估值达55亿美元。
此后微医控股又获得多轮投资,最后一轮融资发生在2022年9月,融资金额为6688.2万美元,公司的估值也攀升至6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89亿元。
至此,微医控股13轮融资累计获得约14.5亿美元的投资款,投资方汇集腾讯、高瓴、五源资本、中投中财、友邦保险、启明创投、红杉中国、高盛、Millennium等知名机构。
股权结构方面,IPO前,微医控股创始人廖杰远通过New Forte持股11.51%,腾讯则是公司持股比例最高的外部股东,持有8.79%的股份。
此外,友邦保险持股1.58%,红杉持股为2.29%,高瓴持股为4.13%,高盛持股为1.93%,中投中财通过CICFH New Dynamics Investment SPC Vehicles持股3.1%,Integrated Core持股0.94%,Qiming Venture(启明创投)持股2.69%,5Y Capital(五源资本)持股4.52%。
微医控股若此次成功上市,获取也能给一众投资人提供一个资金退出的机会。
三年“韬光养晦”
实际上,微医控股已在资本化之路上挣扎许久。
最早在2018年完成5亿美元的融资时,微医控股就计划将旗下微医疗、微医药、微医保三块HMO相关业务作为整体打包赴港上市。2019年末,廖杰远还曾公开表示“已经准备好了IPO”。
随后,公司又数次传出上市消息。2020年,友邦保险集团区域原CEO蔡强将加入微医控股担任CFO,彼时也有消息称,其加入是负责推进微医控股的赴港上市进程,不过蔡强似乎不满一年就离任了。
最终在2021年4月,微医控股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然而6个月后,招股书失效,公司的上市进程也再未更新。
如今时隔三年再闯港交所,微医控股做了哪些准备?
最为显眼的就是突出公司“AI医疗”业务。据招股书介绍,公司的主要业务为AI医疗服务及运营数字医疗平台,目前,微医控股已经建立涵盖医疗服务、医药服务、健康管理以及医疗费用智能控制的AI驱动型业务模式。公司主要的AI应用为AI医生、AI药师、AI健康管理及AI智能控制。
招股书披露了2023年中国AI医疗公司收入排名情况,微医控股以10.24亿元的AI医疗健康解决方案收入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10.6%。
反映到业绩层面,来自AI医疗服务的收入占微医控股总收入的比重逐年升高。微医控股2021年、2022年、2023年营收分别为9.62亿元、13.68亿元、18.63亿元,其中来自AI医疗服务的收入分别占总营收的23.7%、45.9%、54.9%。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18.18亿元,较上年同期的8.77亿元增长107%,其中来自AI医疗服务的营收达14.4亿元,占总收入的79.2%。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微医与腾讯在深圳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融合腾讯、微医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积累与应用场景,共推医疗大模型。
此外,三年前披露招股书时,微医控股的巨额亏损十分醒目。2018-2020年公司累计亏损近79亿元。
如今微医控股虽未实现扭亏,但亏损幅度已大幅收窄。2021-2023年,公司的运营亏损分别为20.92亿元、9.9亿元、6.64亿元;持续经营业务的经调整亏损分别为13.54亿元、8.17亿元、5.05亿元,经调整亏损率分别为140.8%、59.7%、27.1%。2024年上半年经营亏损为2.8亿元,经调整亏损为1.28亿元,经调整亏损率降至7.0%。
下一个战场在AI医疗?
历经三年“沉淀”,微医控股为什么选择在此时冲刺港交所?
从行业来看,当下,随着AI大潮席卷而至,为各行业、各应用场景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其中就包括医疗健康领域,亿欧智库《2023医疗健康AI大模型行业研究报告》中预测,2023年—2027年为医疗健康AI大模型集中爆发的阶段。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中国的AI医疗健康解决方案市场预计由2023年的人民币97亿元增至2030年的人民币138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6.2%。
同时,AI医疗市场火热,也离不开政策的持续支持。例如,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为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场景提供明确的方向;《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强调了积极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的重要性等,不断加速AI医疗融合应用的完善。
在这种情况下,多家券商发布研报,看好AI医疗的增长空间。其中,中邮证券指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人工智能+”,可见“AI+医疗”是大势所趋,也是医疗卫生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预示着相关产业将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
东吴证券认为,在政策的不断加持下,AI在医疗方面的应用越来越近,建议关注AI医疗大模型、AI制药算法在创新药及CXO公司的应用、AI智能诊断等。
从资本的角度出发,目前资本市场对大模型在医疗行业的商业化也持有较乐观的态度。今年以来,医疗相关的大模型获得融资的案例并不少,例如,国内唯一一家专注医疗的头部大模型公司百川智能,获得了50亿A轮融资,正在以200亿元开展B轮融资。
上市公司也在加快布局。腾讯近日宣布联合迈瑞医疗,发布全球首个重症医疗大模型——启元重症大模型。启元大模型可读取患者的生命体征数据,建立患者的数字画像。只需要5秒,就可以总结患者病情。
此外,目前的AI医疗大模型还有,百度“灵医Bot”、春雨医生“慧问AI家庭医生”、左手医生“MedGPT/左医GPT大模型”、医渡科技“医渡大模型”、京东健康“京医千询”等等。
责任编辑:杨红卜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