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4日,银行业财富管理论坛在北京隆重开幕。事关中国30万亿银行理财行业的深度分析报告——《中国银行业理财洞察报告(2024)》在论坛上正式面世。该报告由中国证券报与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深圳数据经济研究院携手多家银行及理财公司共同撰写,并由新华出版社出版。报告的发布仪式上,中国证券报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编辑徐寿松,中国银行个人金融部总经理王泽宇,工银理财总裁高向阳,中国证券报党委委员、副总编辑王军,中邮理财总经理彭琨,深圳数据经济研究院可持续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吴海峰,以及中国证券报编委、金牛研究院院长刘向红出席并参与了报告的发布。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国务院原副秘书长江小涓,原中国银保监会党校副校长、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正局级监事陈伟钢,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委员、秘书长徐洁勤,工银理财总裁高向阳出席论坛并做主旨演讲。
《中国银行业理财洞察报告(2024)》
简介
《报告》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经管学院执行院长、深圳数据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张博辉教授,深圳数据经济研究院金牛资产管理研究中心、可持续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吴海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金牛资产管理研究中心、可持续金融研究中心联席执行主任赵俊华以及张鹏、刘欣语等参与了报告的撰写。
作为我国资产管理最重要的业务板块之一,银行理财市场高质量发展备受各方关注。自《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实施以来,银行业理财市场经历了深刻变革,理财业务逐步回归本源,行业经历了从野蛮生长到规范有序的转型。得益于政策的引导与市场的响应,银行理财资管规模迅速膨胀,已成为广大普通投资者实现财富增值的重要选择之一。银行理财业务正站在二次转型的新起点上,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因此,《报告》的编写在此刻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能对过往发展经验的全面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精准指引,为银行理财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报告》深入剖析了市场趋势、风险管理与创新路径,揭示了银行理财市场在合规框架下的稳健发展态势,强调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服务质量的策略建议。
《报告》从银行理财的基本概念出发,结合我国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和改革历程,深入剖析了我国银行理财市场的市场趋势、风险管理与创新路径,系统地向投资者展示了银行理财业务的全貌。同时,《报告》从投资者的视角出发,揭示了当前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业务的期望与需求,勾勒出我国银行理财投资者的基本画像,为各银行和理财子公司在理财业务在将来的发展和优化中提供有力参考。
作者简介
张博辉 编委会副主任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执行院长
深圳数据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张博辉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执行院长、校长讲座教授,兼任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与社会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深圳数据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张教授担任广东省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张教授曾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商学院任职终身正教授、国际金融中心副主任。张教授于2008年毕业于新加波南洋理工大学获得金融学博士学位,此前分别于2004年在香港科技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和2003年在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获得工程学学士学位。张教授开展多个方向的研究,包括金融科技、可持续金融、信息媒介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以及中国和外国资本市场。他的研究成果多次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张教授分别于2016年获得澳大利亚国家社会科学院授予的青年研究学者奖章、于2010年获得新南威尔士大学授予的青年研究学者奖章。他曾主持多项澳大利亚国家研究委员会基金项目、新南威尔士大学澳洲商学院研究基金,参与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现担任亚洲金融学会的副主席。
吴海峰 副主编
深圳数据经济研究院可持续金融研究中心、金牛资产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吴海峰博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深圳数据经济研究院研究可持续金融研究中心、金牛资产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主要科研领域为绿色和可持续金融和数据经济。曾担任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商学院金融衍生品研究生课程负责人,以及法国兴业银行投资银行部亚太地区金融衍生品量化投资管理人、亚太投行部助理首席营运官。个人著作包括《中国城市ESG治理评价体系》《协同发展的逻辑——先行示范区及其周边城市群协同发展实证分析》《国外最新期权交易方式及技巧:期权专业交易实证分析》以及《金融科技十六讲》。过去5年参与主持包括2021年无锡市金融发展“十四五”规划,《2023年深圳市可持续金融高质量三年行动方案》,2023年主持制定《关于推动深圳社会金融发展的意见》的地方政策,2023中国南方电网科技项目“高精度碳溯源感知技术的碳认证体系研究”,《2022年中国海外上市企业碳排名分析报告》《社会影响力投资手册》《无锡市金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蓝皮书》《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综合指数报告》等科研项目,获得2021国家统计局重大专项课题。吴海峰曾为中央党校下属学院讲解绿色和可持续金融、数据经济等课程。关于“双碳”战略、数字人民币、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政策建议等研究议题,接受过包括央视财经频道、央视英语频道和第一财经电视等主流媒体专访,个人学术类论文和经济金融类观点评论在国内外多家期刊上发表。
赵俊华 副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
赵俊华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教授,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能源市场与能源金融实验室主任,深圳数据经济研究院金牛资产管理研究中心、可持续金融研究中心联席执行主任。赵教授亦担任招商银行总部特聘能源行业专家,《澳大利亚国家展望报告(Australian National Outlook)》特邀外部专家,IEEE Special Interest Group (SiG) on Active Distribution Grids and Microgrids联合主席,IEEE PES SBLC (Smart Building, Load and Customer) 亚太工作组秘书,国际智能电网联盟(GSGF)“Interfaces of Grid Users/ Focus on EV and Local Storage”专家组成员,IEEE Transactions on Network Science and Engineering、Energy Conversion and Economics等多个国际期刊编委。
【研究团队成员】
深圳数据经济研究院张鹏、刘欣语等
滑动查看目录
《中国银行业理财洞察报告(2024)》部分节选
一、银行理财资金资产配置变化
2021—2023年,银行理财资金配置的风险偏好在持续下降,其中现金和银行存款、拆放同业及买入返售占比在稳步回升,而债券、非标、权益、公募基金的占比都在降低。
(一)资产规模和占比提高的资产
1.理财资金对现金及银行存款的配置占比在2021年至2023年持续回升,从11.40%提高到26.70%,对现金及银行存款的配置规模也从3.56万亿元提高到7.76万亿元;占比提高15.3个百分点,而规模增长了34.2万亿元。主要原因是经历了2022年底的债市负反馈,理财资金更加倾向于配置估值安全边界更高的资产,提高了现金及银行存款配置。
2.理财资金对拆放同业及买入返售配置占比在2021—2023年持续提高,从3.90%提高到4.70%,对拆放同业及买入返售资产的配置规模也从1.22万亿元提高到1.37万亿元;占比提高0.8个百分点,而规模提高近0.15万亿元。主要原因是银行对流动性资产配置需求提高等。
(二)资产规模和占比降低的资产
1.理财资金对债券的配置占比在2021—2023年持续下降,从68.40%下降到56.61%,对债券的配置规模也从21.33万亿元下降到16.45万亿元;占比下降12个百分点,而规模下降近5万亿元。主要原因是经历了2022年底的债市负反馈,理财资金更加倾向于配置估值安全边界更高的资产,部分减少的债券转向了对现金及银行存款配置。
2.理财资金对非标债券的配置占比在2021—2023年持续下降,从8.40%下降到6.20%,对非标债券资产的配置规模也从2.62万亿元下降到1.8万亿元;占比下降2.2个百分点,而规模下降近0.8万亿元。主要原因是合意非标在减少,市值法估值的要求等。
3.理财资金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占比在2021—2023年持续下降,从3.27%下降到2.90%,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规模也从1.02万亿元下降到0.84万亿元;占比下降0.4个百分点,而规模下降近0.2万亿元。主要原因是理财提高了对资产安全性的偏好,减少了高风险资产配置等。
4.理财资金对公募基金的配置占比在2021—2023年持续下降,从4.00%下降到2.10%,对公募基金的配置规模也从1.25万亿元下降到0.61万亿元;占比下降1.9个百分点,而规模下降逾0.6万亿元。主要原因是理财提高了对资产安全性的偏好,减少了高风险资产配置等。
2021—2023年银行理财资产配置变化
二、大行理财子资产配置
基于2023年末可获得的最新业务数据,我们分析了大行理财子公司资产配置的特征及变化。
(一)固定收益类资产占比接近行业均值
将现金及银行存款、同业存单、拆放同业、非标和债券资产这五类资产作为固定收益的资产,用于统计固定收益资产占比,可以看出大行理财子在资产配置中倾向于选择固定收益类资产,大行理财子的固定收益类资产平均占比达到了94.82%,而2023年行业平均的固定收益类资产占比为94.21%,大行理财子的固定收益类资产占比接近行业均值。大行理财子的固定收益类资产占比差别不大。而在固定收益类资产中,占比最高的是债券类资产,其平均占比为59.41%。固定收益类资产通常具有收益稳定、风险可控的特点,符合大行稳健的经营理念。
(二)流动性资产占比高于行业均值
将现金及银行存款、同业存单和拆放同业这三类资产作为流动性较高的资产,用于统计流动性资产占比。大行理财子三者合计占比平均为49.36%,而2023年行业平均的流动性资产占比为31.4%,大行理财子的流动性资产占比高于行业均值。在流动性资产的分布中,各家大行理财子的偏好有差别,工银理财和中邮理财偏好现金及银行存款,农银理财和建信理财偏好同业存单。
(三)非标准化资产占比低于行业均值
有4家大行理财子在报告中披露了非标准化资产规模和占比,大行理财子的非标准化资产平均占比为2.97%,而2023年行业平均的非标准化资产占比为6.2%,大行理财子的非标准化资产占比低于行业均值。理财子在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占比差异较小。从非标准化资产绝对金额来看,农银理财非标准化规模较大。
(四)公募基金投资占比高于行业均值
大行理财子公募基金在总资产中的平均占比为2.46%。而2023年行业平均的公募基金占比为2.1%,大行理财子的公募基金占比高于行业均值。占比较高的有交银理财、建信理财,分别为3.87%、3.38%。比较而言,交银理财、建信理财、工银理财对公募基金投资金额高,规模分别达到520亿元左右。
(五)权益类资产占比均值低于行业均值
6家大行理财子的权益类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例平均为2.27%,而2023年行业平均的权益资产占比为2.9%,大行理财子的权益类资产占比低于行业均值。6家大行理财子的权益类资产配置占比差异较大,其中占比较高的是农银理财,规模约为960亿元,其次为交银理财,其他理财子权益类资产的规模在100亿—200亿元,而建信理财规模最小,只有117亿元。比较而言,农银理财和交银理财在权益类资产投资上较积极。综上来看,大行理财子资产配置的风险偏好更低,少配了非标准化资产和权益类资产,多配了存款和公募基金。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