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水运报
鲁辽省际客滚船平安出港。
33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山东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等26个大小不一的港口次第排开。在青岛港作业区船舶往来如梭,繁忙有序。山东以航运的形式,与180个国家、700多个港口建立贸易往来关系。
海上交通运输成为畅通“双循环”发展格局的重要生命线。在这里,山东海事局始终服务大局担当作为,立足航运经济和港口建设发展所需,统筹安全和效率,全面提升服务效能,在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中务实担当、奋勇争先。
数据最有说服力,1—11月,山东辖区货物到达发送量15.5亿吨,同比增长5.2%。海上旅客到达发送量3491.1万人次。进出港船舶169万艘次,同比增长7.5%;船籍港船舶4695艘,同比增长3.6%。
新征程上,山东海事局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有力支撑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为主线,以水上安全监管为中心,铸牢“主角”意识,坚持创新理念、创效管理、创优发展,纵深推进海事监管与服务保障一体化,努力在开创海事现代化发展新格局中走在前、争一流。
多点发力 促进物流降本提质增效
青岛海事护航“海洋石油122”完成浮装作业。
初冬,站在东营港原油码头,万里海天一望无垠,远处海域,一艘艘油轮停泊在锚地里等待靠泊。记者获悉,在海事部门创新服务下,东营港3个10万吨级泊位累计停靠船舶169艘,完成货物吞吐量1599万吨,为东营腹地炼化企业节省物流成本近12亿元。
去年11月份,东营港3个10万吨级泊位正式启用之初,受进港航道临时单向通航的限制,小型船舶通航时间窗口被压缩,大型船舶进出港效率也受到影响,严重影响胜利油田生产和地方化工炼化企业经济效益。为提高港口船舶周转效率,海事部门创新性设立“三三制”辅助通航水域,三类船舶实行三条航行路线,实现了大小型船舶交通流有效物理分隔,打造了十万吨级船舶的“直靠直离”的东营新模式,码头运行效率相当于再造一个10万吨级泊位。与此同时,小型成品油船和油田服务船舶通航效率也明显提升。
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在滨州套尔河港区,海事部门创新推行一体化交通组织,根据船舶靠泊码头位置和载货情况,对船舶进行精准排序,实施分区待泊、分段进出、直进直靠,大大改善了船舶争潮水、抢船头的现象,通航效能提升了40%。
目前,“新三样”在我国外贸出口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对水路运输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今年1月至今,青岛港通过集装箱运输出口的新能源汽车较去年同期增长72%,明年计划出口量还将持续增长。
为服务“新三样”货物便捷出口运输,进一步推动交通物流降本增效,山东海事局结合实际推出了优化“新三样”货物水上运输安全便捷高效服务保障系列举措,发布《山东海事局关于服务保障船舶载运“新三样”货物安全畅通的通知》,推动免除符合国际危规SP188条款的小容量锂电池申报要求,大幅缩短该品类货物运输时间,使其单个集装箱物流成本下降近4000元。
山东海事局加快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保障“新三样”危险货物水路运输量同比增长100%。据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合作企业代表介绍,比亚迪西安、常州、抚州、郑州工厂出口汽车由铁路运输至青岛大港港区统一装箱,经水水中转至青岛前湾港装船出口,海事部门试行的“一箱制、一单制”新政策减少了企业申报次数,由原先的3次货报3次船报简化为1次货报、2次船报,物流费用得到降低。同时,实施“一箱制”管理,推行非必要不开箱,降低了企业的物流成本,节约了物流时间,成为方便他们新能源汽车出口的最优方案。
一直以来,山东海事局坚持发挥海事专业优势,促进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加强交通用海协调,选划启用锚地14处,建立超大型船舶“直进直靠、直离直出”等保障措施,对接实施“海上快线”“北煤南运”,保障2.3万艘次船舶、74.2万标箱、6.2亿吨煤炭高效运输。青岛、日照港载运集装箱、原油船舶平均在港时间进一步压缩4%,董家口、潍坊、滨州等港区通航效率明显提升。
向新破局 数智融合赋能未来
“创新之路”轮安全驶出青岛港。
向创新要生产力。首批海事无人机列编、青岛港外贸集装箱VGM系统建设、建设海上“移动基站”和“智能卡口”……山东海事以创新赋能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
在潍坊,海事部门通过智能化监管系统设定船舶航向航速异常、重点跟踪船舶进入辖区、进出港报告异常、AIS信号丢失等多项报警,提升智能监管水平;开展船舶锚地预约和锚地一体化运用,实现了锚地“网上预约”;开展潍坊籍船舶气象预警信息自动投放服务研发,对特定区域预报风力达到或超过设定值时,自动向船舶及其航运公司发送气象预警短信提醒,目前已正式对外启用;推进CCTV+AI在海事监管中的应用,对靠泊船舶显性违法行为自动抓拍与实时报警,提升智慧监管能力;联合山东港口渤海湾港共同开展辖区“风圈预警”平台开发,提高辖区气象预警预防精准度,推动大风、强对流、大雾等恶劣气象预警向智能转型。
在烟台,烟台海事局溢油鉴别分析数据与管理系统工程(简称“溢油鉴别工程”)圆满完成工程建设任务,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并实现多个“首次”。首次建成海事系统“油指纹”自动比对软件,海事鉴定工作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得到加快推进;首次在我国实现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在溢油鉴别领域应用,目前烟台溢油应急技术中心已初步完成该设备检测溢油技术方法的研究制定;首次取得海事系统首个船舶燃油硫含量检测资质,通过对工程购置设备的应用和研究,烟台溢油应急技术中心顺利取得我国海事系统首个燃油硫含量检测业务的资质认定(CMA)和实验室认可(CNAS)双证资质,助力船舶燃油控制监督检查。这些都逐步实现海事鉴定由专业自动化向智能化发展。
在青岛,国际邮轮“地中海”号邮轮实现岸电连船,供电3小时,接电量达到14807KWh,减排二氧化碳近4吨。此外,全国首艘油电混合智能拖轮——“青港拖1”轮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启用。据测算,该轮在电力推进模式下,实现了零油耗、零排放的壮举,每年可节省燃油高达227吨,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700吨,已然为港口绿色发展树立了标杆。
山东海事部门落实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建设三年行动方案部署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推出《山东海事局服务山东省世界级港口群建设八项举措》,围绕现代化绿色智慧港口和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强化政策支持,助推全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山东港口建设“国际领先的智慧绿色港”,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成为全国首个智慧、绿色“双五星”码头,潍坊港建成全国首个零碳港口。
驶向幸福 建设人民满意海事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把群众需求作为推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前船舶转籍办证怎么着也得一个月,这次一天就办好了!”在日照海事局政务大厅,刚刚办理完船舶转籍登记业务的申办人员倪先生说。他表示,船舶从南京转籍到日照,按照传统的船舶登记流程,需先在原登记机关注销所有权和国籍证书,才能到新登记机关申请船舶名称核定、所有权证书、国籍证书、船舶最低安全配员等证书,整个办理流程办结期限将近30个工作日,且办理期间船舶必须停航,不能正常运营。如今,海事部门实行“不停航办证”,一天内为其办结,发放所有权证书和临时国籍证书,压缩办结期限80%,换发正式国籍证书时仅用1小时。船在海上正常跑,证件就办好了。
服务海运业发展是海事部门的重要使命。
为解决企业和群众“异地跑”“多地跑”等痛点、堵点问题,山东海事局先后推出三批“全省通办”事项清单,涵盖40大项66小项服务事项,全面实行“告知承诺+容缺受理”,同时安排首席代表在企业和群众提供业务受理、线上咨询、帮办导办服务,帮助企业和群众实现办事“零跑腿”。截至12月初共完成“全省通办”办理件数18105件。
“通过全面实施‘无证明海事’建设,在18项海事高频政务服务事项申请材料中,对于可以通过数据共享、系统核验的予以减免,实现了从‘减证便民’向‘无证惠民’的升级转变。”山东海事局法规规范处处长王敏宁介绍。
服务船员、关爱船员、保障船员合法权益是海事部门的职责所在。
近年来,船员服务机构、船东、船员三者之间尤其是船员与航运公司之间没有长期劳动合同的约束,加上行业尚未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的信用管理机制,失信者没有后顾之忧,造成船员市场上违规、失信等问题不断出现,影响了船舶正常运转和航行安全,也扰乱了船员劳务市场的正常秩序,不利于航运业高质量发展。
1月,山东船员服务协会印发《山东船员浪花信用服务管理办法》,于2月1日起施行。“山东船员发展服务平台”,将通过三方信用管理,对船员行业进行全链条管理,运用信用管理优化船员职业全周期服务,有效规范船员市场秩序。今年6月,山东海事局、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东省海员工会、山东船员服务协会共同启动了国内首个公益性船员发展服务平台,以促进行业自律,规范船员市场秩序,推动山东船员信用体系建设,为海员更好地投身海运事业提供了坚强保障,推动船员队伍向更高质量发展。
今年,围绕辖区航运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新业态产业集聚地建设需求,山东海事局公布了“海上火箭发射”“海上光伏”“风电管理”三项新业态高效办成一件事在内的9大类场景19项《“高效办成一件事”政务服务事项清单》,通过重塑内部业务流程,加强部门间协同联动,大幅压缩办理时限,以更优质的服务理念和服务举措,为辖区高科技产业集群贡献海事力量。
海洋是山东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新征程,山东海事局将自觉置身于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的大背景下,聚焦山东省世界级港口群建设,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发挥涉海涉港领域海事优势,精准输出专业服务,为山东海域平安、港口兴盛、航运繁荣保驾护航,书写山东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海事服务新篇章。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