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京报评论
商家将服务中获取的公民信息当作“商业筹码”进行“利益交换”,从一开始就走偏了路。
文|流水
为了抢占市场,一些企业真是费尽心思,不惜违法。
据央广网消息,随着酒店“共享充电器”出现,迅速引来众多企业追逐抢占市场,有充电器公司还打起了与宾旅馆“合作”的主意,仅需将其“共享充电器”放在客房显著位置,合作宾旅馆不仅能够按比例分享使用收益,还能免费获得“刷好评、删差评”服务。2022年7月至今,涉事“九玺”公司已与全国众多宾旅馆达成合作协议,通过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帮助合作宾旅馆删除差评10万余条。
目前,犯罪嫌疑人董某因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已被检察机关依法批准逮捕,其余犯罪嫌疑人已被警方依法采取取保候审的刑事强制措施,实属咎由自取。
揆诸该公司的经营策略,无非是想在初创时期,通过最大限度利好宾旅馆,尽快抢占市场资源,扩大品牌影响力,正如案件侦查组民警所分析,“收益则以后续的广告投放为主”。
企业在发展初期,注重加大市场开发和投入力度,着眼未来的收益回报,这本是好事。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一旦陷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甚者不惜违法违规的窠臼,必然行之不远,还会遭到法律制裁,可谓得不偿失。
与一般非法买卖公民个人信息不同,涉事公司是利用宾旅馆对好差评的重视,投其所好,发明这种利用宾旅馆提供的住客信息,为其“好心”提供免费的“刷评服务”。这种合作模式,看似“互惠互利”,宾旅馆一方几乎无需任何成本,即可收获不错的口碑评价,涉事公司则如愿将其充电器摆在了更多宾旅馆房间的C位。
然而,无论宾旅馆向该公司定时定量提供住客姓名、入住时间以及联系方式,还是涉事公司据此不惜对住客电话骚扰,软磨硬泡,实现“刷好评、删差评”的目的,都已涉嫌违法。
一则,消费者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行踪信息等个人信息,是受民法典等法律保护的。正如有律师所言,“住宿信息属于高度敏感的个人信息”,商家将服务中获取的公民信息当作“商业筹码”进行“利益交换”,从一开始就走偏了路。
再者,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销售状况”“用户评价”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刷好评、删差评,显然就是不正当竞争行为,既可能欺骗、误导消费者,也会中伤其他守法经营的商家。
涉事公司设计的这套合作模式,压根就是利己害人的歪门邪道,其背后置消费者权益于不顾的行事逻辑,远非经营之道。而这种合作,在具体操作中,相关人员往往是以宾旅馆或服务平台的名义对住客进行海量回访。
也就是说,这种旅宾馆和充电器商家合谋侵犯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行为,本身具有一定隐蔽性,消费者难以知晓,涉事商家一旦形成“利益共同体”,自发检举的动力明显不足。此次事发,也源于某酒店负责人的举报,而涉事企业的违法行为远可追溯到2022年7月。
因此,对“共享充电器”市场而言,类似合作模式究竟是只此一家,还是已成行业潜规则,职能部门还需深入排查整治,对引入“共享充电器”的宾旅馆进行必要的风险提醒,督促其确保住客个人信息安全,及时销毁已过保存期限的开房记录,一旦发现违法犯罪行为,严肃查处,形成震慑。
同时,作为一种行业现象,相关宾旅馆等行业协会也不妨将此类侵犯住客个人信息的商家纳入行业信用 “黑名单”,并对外公示,以示惩戒。
此次事件对从业者也是个提醒,任何时候,保护好公民个人信息,都是创办企业、开拓市场的底线要求,在这件事上逾规违法,迟早要栽跟头。
撰稿 / 流水(媒体人)
编辑 / 何睿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