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获悉,AI 眼镜领域正在进行数笔新融资,其中已经进入交易后期的有主打 AR 游戏场景的 Viture(行者无疆)和目前产品形态主要为 AI 和 AR 结合的 Even Realities(逸文科技),两家公司的最新估值均超过 1 亿美元。
据了解,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也在近期投资了 Viture,这家成立于 2021 年的公司的老股东还有蓝驰创投、BAI 资本和真知创投等。
Viture 创始人姜公略曾在微软亚洲研究院、Google 和 Rokid 工作,Viture 在今年 8 月曾表示,其累计销售额已破两亿元人民币。
“在欧美市场,Viture 是少有的占住了游戏眼镜消费者心智的品牌。” 一位 AI 投资人评价。
Even Realities 则由坚果投影前首席产品官王骁逸于 2023 年成立,今年 9 月前后已获红杉中国投资。
大卖的 Ray-Ban Meta 去年 10 月上线至今,已披露的 AI 眼镜融资的还有闪极科技、TCL 孵化的雷鸟创新、影目科技、Rokid、INAIR、Gyges Labs(前仙瞬科技)等。
一名行业人士表示,2025 年会是 AI 眼镜元年,会有近百个品牌发布产品,掀起 “百镜大战”。
这场大乱斗的玩家,既有小米、三星、星纪魅族等手机消费电子大公司;也有希望探索 AI 硬件的科技巨头,如我们曾提及,字节跳动正考虑做 AI 硬件,百度子公司小度也已推出小度 AI 眼镜。
创业阵营中,则既有 Rokid、XReal 等 2017 年前后就成立的一批公司,也有 Ray-Ban Meta 风潮后涌现的新公司。
深圳供应链和白牌力量也在蠢蠢欲动。一位产业链人士告诉我们,在华强北攒一副使用公共模具的 “AI 眼镜”,硬件成本只要 30-50 美元,一个月就能出货,再销向海外:“甚至可以先做好效果图,挂在网上,有单了再生产。”
这一幕似曾相识:自从 2012 年的 Google Glass 起,智能眼镜、头戴式显示器的热潮已多次起落,创业者和淘金客也已聚散几回。
前几轮的声势浩大,都以失望结尾——据消费电子分析机构 IDC 和 Counterpoint,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未计算 VR 头显),在 2023 年是 110 万部,从 2021 到 2023 年的累积量不到 300 万部,同期,常被用来和眼镜对比的 TWS 耳机(无线蓝牙耳机)和智能手表出货量则分别有 9.27 亿和 7.98 亿只。
眼镜战火再燃,是有了新的模版和更成熟的供应链。
热,又没那么热
“今年是因为 Ray-Ban Meta,去年是因为苹果 VisionPro,前年也有一波公司,是因为——” 当一位投资人盘点近年涌现的眼镜和头显创业项目时,他一时想不起来 2022 年的热潮起因。
又过了会儿,他终于找到了那个已被大模型、具身智能、智能体、“AI 原生应用(AI Native App)” 等新热点埋住的线头,“对,元宇宙。”
过去几轮智能眼镜的热潮都起于概念,但往往是期待跑在现实前面。十年前的 Google Glass、去年发布的 Vision Pro,实际销量都远少于预期。
而最新一轮热潮却不同,市场至少已看到了一款一年卖出 100 多万台的标杆产品——去年 10 月发售的 Ray-Ban Meta。
这款并不带镜片显示,只有耳机、语音交互和拍照功能的所谓 “AI 眼镜” 起初并不被看好。毕竟它和两年多只卖了 30 万台的 Meta 上一代眼镜 Ray-Ban Stories 并无本质差异。但到今年上半年,Ray-Ban Meta 的销量却超预期大涨,到 5 月时已突破 100 万台。
Meta 创始人扎克伯克自己都说:“我们严重低估了它的需求。”
扎克伯格佩戴 Ray-Ban Meta。这款眼镜有一颗 1200 万像素的摄像头和五颗麦克风组成的阵列,能替代耳机听音乐打电话,也能靠 AI 和摄像头识别眼前的物体,拍摄照片或一段视频快速分享给社交网络好友。
据多家机构测算,今年底,起售价 299 美元的 Ray-Ban Meta 累计销量将超过 200 万台,这是约 43 亿人民币的销售额,与骨传导耳机明星公司韶音一年的营收相当。
Ray-Ban Meta 的热销,是一批新公司涌现,而且拿到了钱的直接原因。
但与大模型、AI 应用和明星产品经理成立的出海消费硬件公司相比,一些投资人认为,AI 眼镜的融资其实没那么热:这是个公司多、场面热,但投资争抢没那么激烈的市场。
一位去年至今年看了 20 多家 AI 眼镜的投资人告诉我们,这类公司目前的融资金额集中在数千万美元,估值在 1-2 亿美元左右。他很难说出谁是公认的 “第一梯队”。
我们了解到,AI 眼镜领域,甚至已出现估值 Downround(估值下调,即新一轮融资的估值比之前更低了)的现象:一家去年曾获中国头部互联网公司投资的 AI 眼镜公司,本来估值已超 2 亿美元(约 15 亿元人民币),但在目前开启的新融资中,估值又调回了约 10 亿元人民币。
最悲观的人认为,这个领域没有创业空间。
“大厂有硬件的生态协同,硬件构建不了护城河。” 一名中国头部美元基金投资人说:“美国是大厂做得好。国内小米、字节也都会做,没看到创业公司的机会。”
爆款带来最低目标
AI 指示最高目标
热闹但谈不上火爆的现状,根植于投资市场对 AI 眼镜的分歧。
“下限是 TWS 耳机这样的手机配件,上限是下一代智能设备。” 一位投资人说。
Ray-Ban Meta 已部分证明了下限,而且它目前的大卖也和 AI 没太大关系。
它首先是一款好看、好戴的眼镜:重量只有 49 克,比普通墨镜略重,但远比同类智能眼镜轻,外观与 Ray-Ban 经典款一致,价格只是略贵。
虽然二代与一代相比功能没有变化,但芯片和摄像头的性能均大幅提升,在耳机扬声器模块,从两个扬声器升级到五个扬声器组成的阵列,收音放音更好;摄像头像素从 500 万升级到 1200 万,让它变得更可用、好用。
曾在华为和阿里工作,在华为担任 D、P、Mate 系列旗舰手机的产品规划负责人的卢勇,目前是星纪魅族集团高级副总裁和 XR 事业部总裁,负责星纪魅族智能眼镜产品。
卢勇说,他认为智能眼镜核心要素第一是好看,第二是轻,AI 现在还是一个 “nice to have” 的东西,不是刚需;用户 70% 时间用眼镜听音乐、拍照,30% 的时间用一些 AI 功能,如语音交互和图像识别。
消费者购买 Ray-Ban Meta 的渠道也更偏向传统眼镜而非电子产品:美国消费者可在 Ray-Ban 200 多家直营店与 1000 多家经销商店线下选购眼镜,美国医保还能报销部分近视镜片费用。
一批新老公司的产品,现在也都在模仿 Ray-Ban Meta 的形态:只保留耳机、语音交互和拍照功能,做轻、做日常。
一名行业人士认为,要想卖得好,就把所有周边的配置都砍掉,只保留基础功能。“Orion 肯定不会有 Ray-Ban Meta 卖得好,太复杂了,也贵。”
Orion 是 Meta 今年 9 月发布的下一代 AI 眼镜产品,面向消费者的版本最早要在 2027 年后发售。它拥有 MicroLED 显示、手势追踪、眼动追踪等诸多新配置,被扎克伯格称为下一代计算平台。Meta 官方称,Orion 的成本超 10000 美元。
Meta 与 Ray-Ban 的合作模式也在被模仿:中国公司中,雷鸟找上了博士、Rokid 与暴龙合作、蜂巢的伙伴则是宝岛眼镜。传统眼镜品牌除了提供验光配镜等服务,也会让智能眼镜入驻自己的线下渠道。
与智能手机共同成熟的供应链,也让后来者有机会快速、低成本地做出产品。这是 2012 年 Google Glass 热潮期没有的条件。
Meta 作为先行者已跑通了供应链,一名产业链人士告诉我们,你可以全盘用 Meta 的供应链做一款类似的产品,只是硬件成本不会低于 Meta。
Ray-Ban Meta 成本最高的零部件是高通 XR1 芯片,约 55 美元。供应链的中国公司包括佰维存储、舜宇光学、歌尔股份等。
硬件之外,AI 眼镜所需的软件——语音模型也更加成熟,下游硬件厂商可以找到对话、识别能力都不错的供应商。
据官方信息,OpenAI 的语音识别 Token 价格为 5 美元 / 百万个,而国内字节语音模型的出口火山云的公开报价为 0.8 元 / 百万个,字节已拿出了不小的让利抢客户的诚意。而我们了解到,一些大模型创业公司还愿意给眼镜公司赠送大量免费 token。
而关于上限,即 AI 眼镜能否成为下一代智能终端,以及这是不是创业公司的机会,则是主要分歧所在。
有投资人认为,AI 眼镜更高的天花板可能在于,它有可能需要新的软硬件生态。
在硬件层面,眼镜具备手机不具备的一些特性,目前已能明显看到的一点是 Always on(始终在线),它携带始终能看到外界的摄像头,这会带来新的互动需求。
这类似手机相比 PC(个人电脑),有了 GPS(定位系统),所以能诞生和移动属性相关的应用,如打车、外卖等等,涌现了 Uber、滴滴、美团等新公司的机会。
在软件层面,新的硬件特性也可能带来新的 OS 和软件应用生态,这也是新公司的机会。
关于上限空间有多大,扎克伯格提供了最乐观版本:在今年 9 月接受 The Verge 采访时,他说,现在全球有 10-20 亿人每天戴眼镜,就像从功能机升级到智能机一样,未来每个人都会戴一副智能眼镜,很多不戴眼镜的人最终也会戴上它。
这种最乐观预期的问题是,目前 Ray-Ban 销售的主流版本还是墨镜而非近视镜,这意味着它尚未渗透最广泛的眼镜使用人群。
星纪魅族卢勇也认为,一直戴在鼻梁上的眼镜才是最好的大模型硬件载体,而不是需要收纳的太阳镜,或是偶尔揣进兜里的手机。
当 AI 眼镜继续发展、扩充用户群时,在现有技术下,又会面临 “成本、轻薄、功能” 的不可能三角,一款产品往往只能取其二。这都会影响最终的市场天花板。
Ray-Ban Meta 之下
没有第二名
扎克伯格今年 9 月接受采访时曾说,Meta 倾向于产品还不那么完善的时候就发布,收集反馈再快速迭代,而不是像苹果一样花更多时间打磨。
Ray-Ban Meta 目前体验上也仍有许多问题,比如摄像头放置在右侧镜腿,导致它拍摄的照片视角会明显偏右。这可能会是追赶者的突破口。
观察一众追赶者表现的下一个节点,就在明年年中:小米、三星等大厂的 AI 眼镜产品的发布时间都集中在明年一二季度。
星纪魅族卢勇说,智能眼镜市场想要爆发,一定要有明星产品引领,同时市面上有足够的品牌,用户可选的范围足够大,大厂也要进来教育市场;就像智能手表市场快速被引爆,是捕捉到了 “健康” 这个刚需,让智能眼镜从 “Early Adopters(尝鲜者)” 跨越到 “Early Majority(早期大众)” 的刚需功能,他们判断,第一可能是实时翻译,第二可能是拍照。
一名产业链人士预测,AI 眼镜既需要建立足够的消费认知,也需要供应链的进一步成熟,大规模起量要等到 2026 年。
不同公司现在市场策略各异——Viture、Even Realities 等创业公司们更多瞄准海外市场;而互联网公司、手机公司们则会优先选择国内市场,或国内国外并重。
AI 眼镜的产品形态也尚未收敛,分歧是,是否要上技术尚不成熟,且会让眼镜变重、变贵的显示功能,即是否要把镜片当屏幕用。
Ray-Ban Meta 以外,百度小度、字节、小米,和创业公司中的 VueGlasses、蜂巢科技和闪极的眼镜产品,目前都是无屏幕路线。
扎克伯格在今年 7 月接受采访时说,加上显示屏会让眼镜更厚、更贵,未来 10 年也许能出现更小的、有屏幕的眼镜,但眼下他相信用户还是更喜欢 Ray-Ban Meta 这样的产品。
Xreal、Viture、Even Realities、INAIR、影目、雷鸟和 Gyges Labs 等公司的产品,以及 Meta 下一代产品 Orion 则都有镜片显示功能。
Rokid Glasses,则是目前市面上少数兼具拍照和显示的产品。
选择显示,有些是为服务特定场景,如 Viture 主要用于游戏,Even Realities 主要用于导航与翻译,雷鸟与 Xreal 主要用于观影,他们都需要显示。
星纪魅族 Air2 智能眼镜在 2023 年立项时也选择了显示功能,基于卢勇过去做天猫精灵的经验,他总结:对人来说,用语音向机器输出信息很高效,但用语音从机器接收信息就很低效。
“你不愿意听语音助手在那一直说,可能 5 秒钟你就把它关了”,卢勇说。所以他们选择了带显示的路线——用语音输出信息,用视觉输入信息,即通过屏幕呈现文字、图像等。之后他们会并行推出显示与拍照两款产品,并尝试最终将显示与拍照集成到一个产品上。
在产品进度与销量上,所有后来者都明显落后于 Meta。
一名投资人表示,现在能拿到融资的创业公司,相较于大厂唯一的优势是快。核心是看能否抓住第一波起量窗口,建立一定的品牌知名度。
相比于只在观望的公司,更早进场的玩家的优势和机会还在于积累实操经验。星纪魅族卢勇说,只有真正下场做了才能累积 know how,比如旋钮和滑动操作哪个方便,“你不自己下场去做,你不会意识到滑动操作原来这么不准确”,怎么提高佩戴舒适性,镜框怎么在保证刚性的前提下尽量做薄等等,比如魅族为了最轻,定制了镜片材质,镜腿也首次使用了尼龙材质。
大厂另一个优势在于生态,卢勇说,AI 眼镜如果想提供足够多的信息,方便人们的生活,就要接入更多的平台,像阿里这样掌握了更多 App 与数据的公司,会有天然的生态优势。
相比涌现的新公司和产品,AI 眼镜仍处于 “名不副实”,“不够 AI” 的早期状态,一名行业人士说:“一年 10 万部以下,在这行业都谈不上开始。” 现在这个市场是:Ray-Ban Meta 之下,“没有拿得出手的第二名”。
这有些像消费级无人机市场,除了大疆,都是 others,大疆一家公司就占了约 90% 的市场份额——Ray-Ban Meta 半年的销量,则接近智能眼镜整个品类 2023 年的全年销量。
明年二季度开始,当新一波 AI 眼镜产品集中上市,这些产品的市场表现会揭晓:这到底是一个单一爆品意外走红的故事,还是一群人的新机会。
责任编辑 | 李明庆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