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为打开校门“立规矩”,公共利益与师生诉求可以兼顾

大学为打开校门“立规矩”,公共利益与师生诉求可以兼顾
2024年04月18日 20:48 中青评论

想方设法让大学校门“开得好”“开得巧”,在各方诉求之间取得平衡。

去年以来,高校要不要允许校外人士入内,一直是舆论场上的热门话题。围绕这一话题,正反双方各持己见,以各种形式展开了充分讨论。近段时间,包括多所“双一流”名校在内,一大批高校纷纷打开校门,全面向社会开放,公众对此普遍表示欢迎,一时间让许多大学人气倍增。

这一结果,似乎显示争议的“天平”明显偏向支持打开校门的一方。不过,打开社交媒体,我们也不难看到部分在校大学生的抱怨,直指校外人士入校对其造成的种种不便。一方面,大学尤其是公立大学的单位性质与办学精神,对其开放程度提出了一定要求,开放的大学校门有利于提升国民素质、健全国民精神;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否认,伴随大学开放而生的某些问题,确实给在校师生带来了肉眼可见的困扰和麻烦。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打开大学校门的正当性,不能遮蔽随之而来的现实问题。反过来说,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时,也不能因噎废食,把校门一关了之。日前,据多家媒体报道:4月17日,复旦大学保卫处发布校园参观文明公约,涵盖核验进校、交通规则、爱护公物、食堂就餐等内容,对校外人士提出了一系列行为要求。该公约最后提到:对违反公约或有其他影响校园安全文明的行为的人,学校有权予以制止或劝离,并谢绝其再次入校。此前不久,复旦大学刚刚宣布社会公众可持身份证或“随申码”入校并开放食堂。这份文明公约此时出台,不仅无损于高校开放的进程与精神,也堵住了部分校外人士在校园里肆意而为的管理漏洞,使校规长出了“牙齿”。

在高校开放的两难处境之间,复旦大学的相关举措,无疑是平衡公共利益与师生诉求的一次积极尝试。对校外访客而言,该公约提出的“不进入教学科研办公场所及学生宿舍”“爱护校园公物,不污损、毁坏校内雕塑、人像等设施”等要求,都是理所应当之事。而对本校人员而言,公约允许校方对不文明的来访者下达“逐客令”,也使他们在校园开放这件事上有了更强的安全感,因此赢得了不少大学生的点赞。

从原则上讲,大学当然应当尽可能保持开放的姿态,特殊情境下的封闭式管理,注定不能成为常态。但是,高校的开放并非没有边界和底线,在打开校门的同时,高校有权执行必要的管理措施,对校园秩序与在校师生的正当权益负责。此前,有在校大学生激烈反对大学对外开放,一度引发舆论批评,认为这种心态有“自私”之嫌。但平心而论,他们提出的某些担忧也不无道理。比如,有大学生提出,之前几年在学校里从没丢过自行车,甚至忘了锁都没关系,但打开校门后丢车事件陡增;也有一些高校因为游客太多,导致学生排不上队,来不及吃饭就要去赶下午的课。只有预防、化解好类似问题,高校才能引导在校师生认同开放政策,进而实现校园内外的双赢。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之前围绕大学该不该“开门”而展开的争议中,支持“开门”的一方,更多强调的是大学的公共性,认为大学不应与外部社会隔绝;反对“开门”或者说主张慎重“开门”的一方,则更关注在校师生的合理诉求,认为大学应当优先保障本校教学、生活秩序,然后再考虑其他社会职能。事实上,双方的观点和思路都没有错。如何把高校开放工作做好,也不是非此即彼的“是非题”。

对此,不论是校园管理者、在校师生还是社会大众,都不妨打开思路,想方设法让大学校门“开得好”“开得巧”,在各方诉求之间取得平衡。某种程度上,新冠疫情前许多高校的开放状态,之所以能令当时的师生适应,也是多年逐渐调整、平衡的结果。如今,高校经历过去数年诸多变化,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了封闭式管理下的生活,建立新的平衡需要不断调试,也需要更多时间。对其他高校而言,复旦大学设立文明公约的做法,不失为一个有价值的参考和示范。未来,期待相关制度的落地施行能取得令各方都满意的结果,也期待更多高校采取实际行动,让校园环境在开放中越来越好。

撰文/杨鑫宇

编辑/任冠青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大学 复旦大学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03-25 中瑞股份 301587 21.7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