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里,诗歌与时代共鸣

光阴里,诗歌与时代共鸣
2025年01月07日 16:47 广西新闻网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畔一景。广西民族大学提供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畔一景。广西民族大学提供

2004年深秋的一个夜晚,湖水微凉。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畔的揽月亭里,一名年轻的大学教师与一群意气风发的学生谈古论今,赋诗抒怀。这群热爱诗歌的青年不曾想,自此诞生的“相思湖诗群”历经二十年,如今已是生机勃勃,恣意生长。

不久前,广西民大的师生们以诗歌的名义再次相聚相思湖畔,举办相思湖诗群成立二十周年座谈会。会议邀请学界专家、文学刊物主编、作家、诗人等共同探讨中文创意写作学科建设的经验和方法,交流诗歌写作的收获以及青年文学人才培养等话题。

这是一场诗意的盛会,更是一段关于几代人青春与记忆的动人诗篇。诗里,不仅满载青春的诗意浪漫,也有对社会百态的理解;不仅有对生命的热爱与关怀,更有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青年朋友,你还在读诗、写诗吗

或许,不少人心中存有这样的疑问:现在的大学生、青年人还在读诗、写诗吗?

在相思湖诗群成立二十周年座谈会上,一群坚持不懈、笔耕不辍的师生们,一一讲述了自己对于诗歌创作的深沉挚爱。

“青春永远绽放,诗歌总能不经意地打动我的心。”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2022级学生谢冰冰告诉记者,大家与诗歌的故事各不相同,但对于诗歌都有着同样的情感,那就是热爱。

“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诗歌加深我们的思想内涵和文字表达能力。”作为相思湖诗群的骨干成员,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2021级的学生蒋炳县说:“诗歌创作对于我来说是感受生活的一种方式。我们在路上看到的山与海、人和事,还有日常的生活,都能够让我思考,最后转化成文字表达出来。”

诗歌是美好的,现实生活也是骨感的。自筹经费出诗集,签售会入不敷出,诗歌创作难以实现社会价值的转化……现实中,也成为很多青年诗人的人生困惑。

相较他人,“00”后的覃淑霞是幸运的。现为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的她,曾于2024年8月在《广西文学》杂志“新发现”栏目发表10首诗歌,这些诗歌随后由广西歌舞剧院“生活家”戏剧工作室改编为舞蹈实验剧《不如就做一只飞鸟》,并在南宁实验电影院成功上演。

“河,是山的孩子/山里住满房子,河在这里学会方言。”“怀卵的鱼像刀,剖开河的胸膛/送游子过渡,两岸的芦苇开始漂泊。”……覃淑霞的文字细腻而又浪漫,既温和又有些任性。

“诗歌被搬上舞台,当文字转化为舞蹈的时候,我在台下几度流泪,舞者以身体为笔,将这组诗歌留在了舞台上,让我和我的诗歌被更多的人看见。”覃淑霞动情地说,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如今,青年人为什么要读诗写诗?

对于这一问题,覃淑霞有她个人的见解:“我将诗歌写作作为一种生活表达,写诗和吃饭、睡觉一样,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把诗写出来,就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至于发表与收益都是命运额外的赠予。”

“诗歌写作是文学创作的初步训练,在培养大学生创作热情的同时,也为创意写作训练的其他文体训练打下重要基础。”座谈会上,区内外多位专家、教授分享经验,探讨创意写作学科建设的做法并提出建议。

2005年,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方向首届作家班;2024年1月,“中文创意写作”被正式列入中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

“文学院作家班的部分学生后续也加入相思湖诗群,这为创意写作实践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可能性。”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如何探索建立完整健全的教育实践体系,深入推进文学教育的学科内涵,引领人才培养新范式,目前已成为很多高校探讨的问题。

“00后”诗人覃淑霞的作品被改编为舞台实验剧《不如就做一只飞鸟》。广西歌舞剧院提供“00后”诗人覃淑霞的作品被改编为舞台实验剧《不如就做一只飞鸟》。广西歌舞剧院提供

时代与记忆的回响,是什么打动了你我他

一汪湖水,名为相思。它不仅是广西民族大学的风景地标,更是广西文坛的灵秀宝地。

建校70多年来,相思湖畔涌现和汇聚了大批作家、诗人,形成了一个令文坛瞩目的“相思湖诗群”。20世纪50年代开始,代表诗人有韦其麟、苗延秀、王一桃、鲁西等;此后文脉传承,杨克、蒋登科、石才夫等诗人相继涌现;近年来,以董迎春、陆辉艳、侯珏、大雁等为代表的诗人出现,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相思湖诗人群体。

相思湖畔诗意葱茏,弦歌不辍。

二十年前,相思湖诗群由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的董迎春、大雁、侯珏等师生发起。此后,诗群陆续举办“相思湖诗歌奖”征文大赛、相思湖青年诗会、海子诗歌会等独具特色的精品活动,进一步提升了诗群的创作活力。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2006年的春天,首届相思湖诗歌节的情景仍让很多人深受震撼。

“在阶梯教室里,所有人起立,集体朗诵《相信未来》。青年们对诗歌的热爱盛况空前,让人热泪盈眶,这是属于广西文坛独有的青春记忆。”《广西文学》杂志副主编韦露回忆。

值此,“相思湖诗群”蜚声诗坛,与同期的“扬子鳄”“自行车”“漆”“南楼丹霞诗群”等诗歌群体齐名。

作为现象级的文学群体,相思湖诗群为什么能成功?

“因素是多方面的。一如浓厚的优秀的文学传承,营造出强烈的归属感,形成了独具地理特质的文学方阵;其次,这一平台的丰富性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此外,优秀评论家的推动,让相思湖诗歌群形成了学校的一张亮丽名片。”自治区社科联科普部主任、诗人杨辉分析。

在物质化的生活语境里和人工智能化的时代里,怎样把人们内心的情感通过一种诗意的方式表达出来,值得研究。“相思湖诗群在当下非文学的时代里能够产生这么大的效应,能够持续地产生,非常了不起。”广西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赵牧评价,诗群未来大有可为。

忆往昔,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创意写作教研室主任董迎春表示:“最初成立诗群是让爱好文学和创作诗歌的学生凝聚在一起,出版诗刊,组织诗歌朗诵会,助推他们走上文学的道路。”如今,该学院在本科人才培养中,加大了在写作和诗歌之间的教学互动,并计划在本硕博人才培养方面,把诗歌创作教学融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无论是文学社还是相思湖诗群,都充满着刻骨铭心的记忆,每次讲起,人生的高光时刻就是那一段光阴。”作为广西民族大学校友,韦露感慨,这一切都深深打动着她。

2005年11月10日,相思湖诗群师生与世界华语诗坛泰斗洛夫(中),诗歌评论家叶橹(右三)座谈。董迎春供图2005年11月10日,相思湖诗群师生与世界华语诗坛泰斗洛夫(中),诗歌评论家叶橹(右三)座谈。董迎春供图

诗歌创作,如何迸发青年人的共鸣

近年来,广西教育文化事业取得长足进步,高校文学创作日益繁荣。

其中,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诗群继承了相思湖作家群的精神传统,一直坚持经典表达、文化追寻的独立自由写作方式,培育了大量青年诗人、作家,不断为相思湖作家群注入新生力量。

2024年3月,由自治区文联主席、广西民族大学教授东西担任主编的《广西新锐作家作品系列》推出5部新作。其中,就包括广西民族大学青年教师祁十木的诗集《困兽之斗》。诗集用较为先锋的形式和个性化的语言,构建了当代青年自我独特的精神世界。

祁十木1995年出生于甘肃,本科和研究生均在广西就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曾坦言:“我是幸运的,我人生前20年的爱好,成了我的专业。”

在广西生活多年的祁十木,早已熟悉这里的乡土气息。“潮湿温润的亚热带气候带给人平静,那种野气横生的广西作家作品又带给我幽默与想象。在这片被誉为‘中国文学的拉美’的大地上写作,我想我们都是幸运的。”祁十木说。

青年人写作往往依赖激情、灵感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但因为人生经验不足,容易陷入“言之无物”的尴尬。“是否继续写下去?”和“应该写什么?”面对这些青年文学创作者的困惑,广大青年诗人们脚踏实地,勇于突破。

相思湖诗群建群至今,创办有诗群同名刊物《相思湖诗群》,培育了大批优秀的青年诗人。他们用文字描绘广西的一草一木,讲述南方边疆人民生活的点点滴滴,也用文字镌刻出对这片热土的民族情感。

广西作家侯珏,相思湖诗群联合创始人之一,来自三江侗族自治县周坪乡文大村,他曾休学打工卖报、挖井,复读后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如今已是南宁文学院副院长、南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的他,正致力于深入挖掘并书写南宁的丰富故事,“我也想从广西的地域格局上,去思考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广西篇章,如何把广西的历史人文资源转化为文学作品。”

对于当代青年诗人面临的窘境,现供职于广西作家协会的“90后”青年李富庭有何见解?“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现在诗歌或者说文学传播,已经进入了‘直播时代’。例如,《人民文学》杂志联手‘与辉同行’举办文学直播活动,中国诗歌网坚持在每个工作日晚上八时做一场诗歌直播,不少文学期刊依托作品评选活动开展文学颁奖盛典直播……我们的创作和载体越来越‘活’,为青年诗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想象。”交流中,李富庭感言,如今作者与读者都希望打破空间的围墙,去传播诗意与美好。

我们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更是这份诗意的传承者;

当你在办公楼上班的时候,因诗歌,心中便燃起了光;

当你在土地上劳作的时候,因诗歌,汗水便成了乐符;

当你爱别离而困惑的时候,因诗歌,看见大爱和真理;

当你痛苦茫然失所的时候,因诗歌,心便有广袤天地;

感谢诗歌,感谢诗人。因为有了你们的分行文字,我们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

诚如这首诗所抒,穿越时光,青春的诗意永不褪色,诗人永远年轻。从“50后”到现在的“00后”,他们写人间草木、写爱意冷暖、写人生百态,相思湖诗群让我们看到一批批鲜活的诗人,用有趣的灵魂和丰富的内心,迸发出青年与诗歌的时代共鸣。

栏目:【圆桌】读诗、写诗,都是一件辛苦而愉快的事情

在相思湖诗群成立二十周年座谈会上,记者有幸采访《红豆》杂志社副社长、主编韦毓泉、《广西文学》杂志副主编韦露和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董迎春,他们以敏锐的视角洞见当代大学生在诗歌创作上遇到的问题,并表达了独到的见解。

《红豆》杂志社副社长、主编韦毓泉

《广西文学》副主编韦露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董迎春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董迎春

记者:大学生读诗、写诗的意义是什么?

韦毓泉:大学生读诗、写诗能够愉悦身心,提高文学素养。解读、欣赏一首好诗,会惊叹作者思维的驰骋、想象的飞翔以及意象组合的神奇。而写一首诗,会通过简洁凝练的语言把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以及复杂的情感传递给读者,让读者产生共鸣。读诗、写诗,都是一件辛苦而愉快的事情。

韦露:诗歌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大学生通过读诗、写诗,可以了解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和情感,拓宽视野,增进人文素养,培养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

董迎春: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最好的青春年华,他们爱自由、富于想象力、有激情、有理想,读诗、写诗正是读书生涯中人文素养的“灵魂”呈现。读诗、写诗是一种慢的心灵艺术,大学生读诗、写诗,正是大学自由精神的一种彰显。

记者:当代大学生诗歌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韦毓泉:他们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思维更加开放,形式更加灵活,语言异化更加明显。

韦露:他们的特点体现在主题与情感的多样性、语言与形式的创新性以及不断探索的精神上,表达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体验和思考,情感真挚且富有感染力。受互联网和全球化影响,他们诗歌的语言更加明快多样,形式也更加自由。他们善于营造独特的诗歌氛围,在诗歌创作中不断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如跨文体写作、多媒体融合等,更加注重个性化和自我表达,更加直接地反映个人情感和生活体验,为诗歌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记者:青年大学生普遍遇到作品难以转化社会价值的窘境,有什么建议?

韦毓泉:文学作品要得到人们的认同、产生社会价值,首先要练好内功写出优秀作品,其次要通过各种媒介宣传推广作品。

韦露:文学创作是一个长期积累和沉淀的过程,它的社会价值往往需要时间来显现。大学生应注重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不断磨炼自己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提高作品的质量和水平,除了传统的文学创作形式,大学生还可以尝试将文学创作与新媒体等相结合,拓宽文学创作的领域和形式。

董迎春:当前社会面临着一个巨大的价值转型,文学氛围在大学校园有所减少,但经过社会调整和大学生的理性回归之后,诗歌文化仍然是建构当代大学生精神价值及价值引领的重要校园文化。

原标题:光阴里,诗歌与时代共鸣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诗歌 相思湖诗群 广西文学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1-14 富岭股份 001356 --
  • 01-13 兴福电子 688545 --
  • 01-13 超研股份 301602 --
  • 01-06 惠通科技 301601 11.8
  • 01-06 思看科技 688583 33.4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