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兰州1月6日电 (记者颉满斌)6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获悉,该院研究人员在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核心区风蚀起尘量变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学术期刊《中国沙漠》上。
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核心区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是“三北”工程攻坚战和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主战场。作为中国最强烈的风沙活动线和最严重的风沙灾害区。该地风蚀起尘、起沙问题对我国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具有深远影响。然而,针对该区域风蚀和起尘的定量研究相对较少。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柳本立研究员团队基于土壤风蚀预报系统算法,结合多源地理数据,研究了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核心区2000年至2023年土壤风蚀及PM10范围,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在研究区总面积80.67万平方公里内,多年平均风蚀模数为每平方千米3553吨,风蚀高值区集中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及河西走廊中部。总体上,由于研究区风速下降、植被覆盖度和降水量增加,风蚀模数呈下降趋势,年代下降速率为每平方千米41吨,风蚀减少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8%。同期,PM10的多年平均释放量为3.11×107吨,平均释放速率为每年每平方千米38.53吨。季节性分析表明,春季的风蚀模数最高,占年内风蚀总量的47%。风速、植被覆盖度和土壤湿度是影响风蚀的关键因素,其中风速是主要驱动因素。
据介绍,该研究揭示了21世纪以来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核心区风蚀起尘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为实施有效的风沙防治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推动区域生态安全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