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中国气象局举行2025年1月新闻发布会。会上,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善允在介绍五年来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十大进展时提到,中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体系最全的人工影响天气空地立体作业网,五年来累计增加降水近2000亿吨,防雹减损经济效益超600亿元。
▲中国气象局 资料图
在气象观测方面,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现代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全国气象灾害监测率达到80%。气象监测国土覆盖率由29%提升至44%,冰雹、龙卷风和雷暴大风识别率分别达到84%、80%和85%。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同时运行黎明、上午、下午、倾斜等近地轨道民用气象卫星的国家。
气象预报方面,中国气象局构建全球智能预报业务体系,实现提前1天预报逐小时天气,提前3-7天预报区域性暴雨、高温、寒潮过程,提前15天预测全国性重大天气过程。
同时,中国气象局预报司副司长、高质量发展办常务副主任张洪广在会上介绍,2023年气象高质量发展总体水平80.3分,较2019年提升21.1%。他介绍,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评估以2019年数据为基准,与2023年数据作对比分析,加入了2024年部分案例。
气象基础业务能力方面,张洪广表示,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显著提升。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43分钟,台风24小时平均路径预报误差最小至62公里,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气象服务方面,张洪广介绍,在极端天气频发多发重发的不利形势下,我国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比2014-2018年平均下降48.5%,经济损失占GDP比例平均下降0.15个百分点;气象服务国民经济产出比达1:50。预警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达98.8%。
红星新闻记者 胡伊文 北京报道
编辑 张寻 责编 李彬彬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