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走近尾声,回顾艺术行业过去一年的动态,艺术圈热闹非凡:有关“大写意”与“乱书”的讨论,可谓近年有关艺术创作公开讨论较为深入的一次;广东新增或重启多个美术展览场馆,让这里进入了展览新阶段;这一年,还诞生了年度最具争议作品4518万元人民币的《喜剧演员》和年度最贵作品8.77亿元的马格利特《光之帝国》,此外,Sora诞生,也让AI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焦点。
为此,收藏周刊记者尝试梳理出“年度十大关注”事件。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年度十大关注之1
“大写意困局”之争
很长一段时间,岭南大写意有张治安成了一时论调。2023年末,他驾鹤仙逝,他的离去越发让人感叹岭南大写意“山穷水尽”。
事实上,导致写意画式微的因素是多环节的结构性问题。在写意探索方面的画家群体日益减少是一方面,受众对工笔写实的追慕似乎也起一定作用,而全国美展获奖作品中工笔多而写意少的导向也不无关系……为此,新快报收藏周刊特别策划有关“大写意困局”的系列报道,吸引了全国众多名家加入讨论。
著名美术史论家陈履生认为:“写意画衰微,更高境界的审美会意日渐消失。”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海勇认为:“需要回归中国艺术精神与价值观的本质,为中华传统文化复兴共同努力。”
广东省美协名誉主席方土则言:“建议美院开设一个实验班,按传统大写意方法教。”从一线教学的角度剖析,广州美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刘文东认为这一做法“可行,美院应勇于探索”。
5月初,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中国美协原主席靳尚谊先生参观中央美院毕业展所说的几句话进一步引起“大写意到底怎么了”的关注,掀起了一股美术界行内行外热议“写意画式微”的话题。收藏周刊推出《靳尚谊央美之问,谁来回答》一文抛砖引玉,其后推出《消失的写意画》,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认为:“工笔画也能传达写意精神的,但有人总觉得它完全没有写意,这是一种误解。”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许敦平认为:“相比写意式微,工笔同质化问题更严峻。”
在此后追踪系列报道中,在写意画领域探索已经二十余年的广东画院专职画家表示,如果说现在写意式微,那是在中国画表现过程中集体对写意精神的疏离。
此后,《羊城晚报》推出《呼唤美术创作的写意精神,回答“靳尚谊之问”》《广美毕业展里看“写意精神”》《“靳尚谊之问”成为全国美展的重要议题》,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推出“大写意在岭南”系列采访以及研讨会。
6月30日,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理论家及艺术家代表围绕“新时代中国画的发展与特征”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和讨论。备受关注的“靳尚谊之问”在会上成为重要议题,与会者纷纷就当代中国画创作中的写意与工笔问题各抒己见,场面热烈。
著名美术评论家皮道坚在接受新快报收藏周刊采访时表示,式微的只是传统大写意的形式,而作为核心的写意精神依然在当代延续发展。广州画院专职画家陈一峰认为:“大写意绘画传递的是正大气象,表达画家生命内在信息和精神。”广州市美协副主席金仁贵说:“大写意本质是精神追求与诗意表达。”
7月,在广东省南方画院,“意象——甲辰中国画邀请展”开展,同期举办“大写意探讨”研讨会,让这一轮美术界热议的“大写意话题”的传播得到了线上线下的立体式推动。西泠印社理事周国城、广州市美协主席刘思东、广州市美协原副主席区广安、广东省青年美协主席钟瑞军、广东画院专业画家关坚、广州画院专业画家赵健行等相应发言。
其后,著名学者梁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收藏周刊推出《梁江答记者六问:写意在哪?应向“靳尚谊们”发问》。复盘看来,在这一轮热议中,从年初,收藏周刊刊出《张治安留下遗憾,大写意谁来扛旗?》开始,持续大半年的讨论,让大写意的关注从毕业展到全国美展,从民间到学术机构,从艺术家到教育工作者,从写意花鸟到写意人物,方方面面进行了全面剖析。但这个话题仍然在继续,期待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加入讨论,梳理出当代大写意的发展路径。
年度十大关注之2
“乱书”何为
“津门问道——王冬龄书法艺术展”在天津美术馆开幕,王冬龄的“书法”再次引起网络广泛争议,“这是另类艺术,不是书法”“乱书就不是书法”……各种质疑声音不绝于耳。为何他的书法会引起如此之大的讨论?
著名书法篆刻家钟国康认为:“这种‘乱书’不是‘狂草’,也不是‘一笔草’了,已经不属于书法范畴了。”对于类似这样的声音,王冬龄也曾坦言:“尽管有人不理解,但我的艺术信念是坚定不移的。”
草书史上,从张旭的“颠”到怀素的“狂”,再到杨凝式的“风”,最终必然会出现“乱”。在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志平看来,“乱”也是从传统脉络上生长出来一种必然形态,只不过王冬龄先生将“乱”发展出了新的范式。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这样评价王冬龄的作品:“他的书法格局在传承中突破,在守正中创新,敢于摆脱传统法则的束缚。”
陈履生围绕书法与书写的话题在接受收藏周刊深入采访时认为,王冬龄的“乱书”不是书法,只是利用书写创作的当代艺术。
从“乱书”“吼书”“射书”等个别现象延伸到了“书法江湖化”的普遍现象,由于成为书法家协会会员的前提是入选相应的展览,展览是否会“江湖化”也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
年度十大关注之3
废纸箱能否成为艺术品?
5月,中央美术学院本科毕业展一件名为《超级蜂巢》的作品在网上引发热议。《超级蜂巢》又名《这也将会过去》,主体是一摞废纸板和会动的纸箱,下面有纸箱被制作、回收和搅碎的视频,还有投影在箱子上向上攀爬的两只手。关于创作理念,作者在作品介绍中写道:“纸箱作为消费社会的一种速朽品,常常被很快地投入使用、运输、丢弃、回收,碾碎成新的纸箱,随即迅速进入下一轮奔走运送,它并不能知道自己将被配送至何方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珍藏存留,它只知道,它的一切是终将过去的。”
然而,对于作者的介绍,网友似乎并不认同,“这不就是一堆废纸箱,怎么也是艺术品”成为了不少人的共同质疑。
面对争议,《超级蜂巢》作者随后通过视频录制公开道歉:“让大家误会了,可能是因为我的作品看上去就是一坨大垃圾,我的电机是会动的,每一层纸板我都是自己切,这个作品造价真的很高,经过很多设计的,超过了一两万块钱。我只是想向大家道个歉,作品给大家误会,让大家对当代艺术产生误解。”
结果,道歉过程提及的“超过一两万块钱”的成本再次引起更广泛的讨论。
随后,批评家贾方舟、王林、王端廷、王春辰等美术界专家学者纷纷发声,力挺作者。但虽然如此,有关废纸箱与艺术的关系、差距、距离等话题在网络上依然不绝于耳。
艺术顾问(排名不分先后)
陈金章 梁世雄 刘斯奋 许钦松 梁江 陈永锵 方楚雄 林淑然
张绍城 卢延光 周国城 李鹏程 许鸿飞 汪晓曙 卢德平 叶其嘉
■统筹:李世云 ■采编:梁志钦 曾贵真 管瑜 邱治
▶下转07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