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就是基于忧患意识,这些年,跨界发展的企业不在少数。虽然另辟蹊径,“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多元化发展,但隔行如隔山,跨界发展也暗藏风险,往往看似热闹的新赛道,可能是企业发展的“滑铁卢”。
在公众的印象中,贵州茅台是再传统不过的酿酒企业,却突然拥抱前沿的合成生物学,这样的“跨界”发展是不是“赶时髦”?
在会上,王莉坦陈,贵州茅台不做“无中生有”的事情。可谓一语道出了贵州茅台在选择新赛道上的谨慎,也侧面回应了外界可能产生的“误读”。
作为传统发酵产业,白酒是第一代生物科技,本身蕴含了许多生物经济的基因。而合成生物是第五代的生物科技,贵州茅台与之牵手,“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合作”,也在情理之中。
研究成果表明,贵州茅台目前已发现在核心产区存在超过600个科、2800个属的原核微生物,以及超过200个科、500个属的真核微生物。
用贵州茅台高管的话说,贵州茅台做了60多年的微生物研究,但还有很多没有搞明白的“黑箱”,希望能够用合成生物学的手段,研究清楚微生物之间的互作和平衡,包括很重要的风味物质代谢的路径。“如果我们能把这条路跑通,对于中国很多传统发酵的食品都很有指导意义。”
简言之,茅台作为利用微生物发酵的典型代表,本身极具研究价值,拥抱合成生物学是贵州茅台的现实所需。
当然,如果从更深层次的原因看,还是企业的价值观使然。张德芹公开表态:“茅台生长在大山,这注定了茅台要有‘山’一样的担当和责任。”
如今,这种责任和担当早已内化为“双碳”目标下的绿色驱动力。而合成生物学所引领的“绿色”方向,与贵州茅台的企业价值观和底层发展逻辑不谋而合。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