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书单:性欲降级、消费降级,我们该如何重拾生活的欲望?

年度书单:性欲降级、消费降级,我们该如何重拾生活的欲望?
2024年12月22日 22:06 36氪

来源:36氪

找回对世界的感知力。

策划杨柳、J

设计|曲枚

版式|围巾方、J

来源|潮生TIDE(ID:chaoshengTIDE)

时间过得好快,一转眼,2024年就要结束了。

如果说2023年是疫情后大家重返世界,报复性向外探索的一年,那么今年对每个人来说又是怎样的呢?

消费欲降低,2024年上半年共注销、吊销105.6万家餐厅(天眼查数据),数量接近去年倒闭餐厅的总和;性欲降级,年轻一代中14.6%有固定伴侣的男性和10.1%有固定伴侣的女性表示,过去一年没有性生活(中国人私生活调查数据)。

当然,也有数据在增长,“预计2024年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041.5亿元,近10年全国存续的心理咨询机构累计超过10万家,每年新增心理机构平均增速在40%以上。(中国心理咨询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在这一降一升之间,不难发现,2024可能是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内心的一年——我们从“向外求”回归到了“向内寻”。

往大了说,是不再苦苦追求世界的潮流和趋势,而是更愿意为自己真正爱的东西买单;往小了说,是每天好好吃饭、努力运动,留心目之所及的花草树木、鸟叫虫鸣。

为此,我们准备了一份内含25本书的书单。放心,里面没有任何一本在试图教会你该如何生活,或是讨论大的理念和话题;里面的每一本都从微小的切口展开,和你聊聊咖啡、做饭、跑步以及路边那只不起眼的小虫。

生活不正是由这样一个个微小的日常所组成吗?就让我们从中重拾生活的趣味,找回对世界的感知力。

底部还有书籍盲盒赠送哦。

  • 上街晃晃

  • 加快脚步跑起来

  • 喝杯咖啡

  • 做饭,亲手触摸鸡鸭鱼肉和面团

  • 微醺一下

  • 不当牛马,宅家自乐

  • 进山看树,听鸟鸣

  • 让眼睛吃口冰淇淋

  • 心灵马杀鸡

01

《上街!寻找超艺术托马森》

作者:赤濑川原平(日)

豆瓣评分:8.9

Citywalk这个词已经被说烂了,但来自日本的芥川文学奖获得者、跨界漫画家赤濑川原平却为其推出了一本实践指南。

作者掀起了一场观察街头和认识附近的运动,试图用无目的的闲逛“保卫无聊”。而书名中的“托马森”则是指日本职业棒球巨人队中的第四棒运动员加里·托马森——总是难逃三振出局的命运,却依然被巨人队“保存”着的他,被作者比作了附着于土地或建筑,且被保存得很美的无用之物。

在作者看来,这绝不是一种负面的讽刺,而是代指在效率之外,从日复一日的熟悉街道中寻找独特趣味的绝妙探索。

02

《虫子间》

作者:朱赢椿(中)

豆瓣评分:9.3

南京师范大学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朱赢椿,同样也想对这个“争分夺秒的时代”做出反抗。

对当代人来说,似乎一刻的闲暇都令人感到罪过。朱赢椿却利用这些非必要的闲暇时间,在工作室附近五十米的地上、树上、墙上,观察虫子。

他曾为撞窗的苍蝇举行葬礼,为迷路的屎壳郎张罗大餐,为出走的甲虫张贴启事……朱赢椿说:“我对这些看似平凡的虫子深深着迷,它们有很多不可思议的行为。我常常想,它们是否也像人一样思考,像人一样能感知痛苦,像人一样表达感情,表达爱。”

他从不定义虫子们是“益”是“害”,而是以单纯的好奇心和无差别心去观察它们。有的读者会将这本书摆在办公桌上,作为繁重压力下的喘息、休憩。

03

《美术馆全知道》

作者:安德鲁·赫罗巴克、罗斯蒂斯拉夫·克里卡耐克、马丁·瓦内克、大卫·博姆、伊里·弗兰塔(捷克)

豆瓣评分:8.5

虽然是一本艺术类科普童书,却被读者评论为“好到让大人嫉妒”。

来自捷克的作者和插画家们放弃严肃的作品解析和艺术史发展论述,另辟蹊径地向大小朋友们讲起了城市中大大小小的美术馆里的故事——从艺术品的展陈、美术馆的服务、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再到举办展览的全过程,全部一一呈现。

甚至是那些在现实场馆中会被忽视的细节,比如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圆形大厅没窗户,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允许猫在其中生活......书中还穿插展现了100多件艺术品,视觉上的愉悦也贯穿始终。

04

《一个人去跑步》

作者:高木直子(日)

豆瓣评分:8.6

从仅仅是想锻炼身体的慢跑,到去参加梦想中的美国檀香山马拉松大赛,漫画家高木直子在这本书中记录了很多自己跑步时的碎碎念:

“气温超过25度就必须补充水分,超过30度即应停止,不可贸然勉强练习。”

“跑完之后喝起啤酒好满足!跑不下去时,沿路的应援声听起来好响亮!”

“我不想半途而废,我想到终点。”

跑步倒数、运动不行的高木直子通过漫画与文字给了像她一样的普通人莫大的鼓励——跑起来吧,运动真的是生活中少数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的事情。

05

《天生就会跑》

作者:克里斯托弗·麦克杜格尔(美)

豆瓣评分:8.6

如果说《一个人去跑步》是高木直子的个人经历,那么克里斯托弗的《天生就会跑》就是把跑步上升到了本能的高度。

作者追踪了隐居在墨西哥铜峡谷的墨西哥土著塔拉乌马拉部落的成员,学习他们的跑法。原本一跑步就腿疼的克里斯托弗,脚伤不治自愈,最终可以流畅轻盈地无间断跑完80公里山路。

他在书中的描写也十分浪漫,比如“跟新石器时代的狩猎者一样轻装出发,完全不在乎往哪儿跑”,还有“随时随地都能快速起跑,就像忽然嗅到野兔踪迹的狼”。通过他的文字,我们仿佛也体验了一段疯狂而自由的人生。

06

《咖啡馆比其他河流更慢》

作者:库索(中)

豆瓣评分:8.2

这本书的起因源自于一包咖啡豆。

定居京都的库索原本是个不爱喝浅烘咖啡的人,直到品尝了友人赠送的一包金子桑烘焙的浅烘咖啡豆,她感到“咖啡竟然可以是这个味道!”后又从“京都咖啡案内人(引路人)”牧野口中得知:金子桑是改变了京都咖啡版图的标杆性人物。

于是从金子桑开始,库索拜访了当下京都咖啡业最具代表的16位店主。他们的咖啡馆最年轻的只有2岁,而最年老的已经开了70年。通过与他们进行长谈,库索梳理了京都咖啡馆特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氛围。

“流速很慢”这个词也来自店主们之口,库索说:“这种慢是踏踏实实地做一件小事的慢,是可爱而笨拙的慢。”

07

《手工咖啡:咖啡爱好者的完美指南》

作者:杰茜卡·伊斯托、安德烈亚斯·威尔霍夫(美)

豆瓣评分:8.3

这是一本全面而系统地讲解咖啡知识的实用手册。

杰茜卡虽然是一名图书编辑,却有着近十年在家冲煮咖啡的经验。为确保专业度,杰茜卡还请来咖啡师安德烈亚斯·威尔霍夫进行指导。他们专注讲解家庭场景下的手冲咖啡制作,从基础术语、冲煮器具、原产地、购买咖啡、品鉴风味及冲煮方法6个角度,探讨了不同设备及手冲、浸泡和冷萃等方法下的10种技术。

哪怕你是一位手冲咖啡小白,也能通过这本干货了解自己喜欢的咖啡口味,以及如何日复一日地复制出一杯完美的咖啡。

08

《开一家有故事的咖啡馆》

作者:诸光

豆瓣评分:8.2

不知道有多少都市白领,梦想着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咖啡馆。

原本是程序员的作者诸光就将自己的开店经历记录下来,作为“国内第一本纪实类咖啡馆开店书籍”,他以时间进度为线索,将自己的思考和经验划分为9个章节。其中有市场调研,确定竞争策略的方法讲解,也有选址、物料和采购渠道等具体问题的解答。

有读者评论说:“开店的小梦想放在心中才美好。”足见美好理想与残酷现实间的落差,开一家咖啡馆可并不是只有激情就可以成功的事。

09

《食物与厨艺》

作者:哈洛德·马基(美)

豆瓣评分:9.1

《食物与厨艺》是一本获奖无数的经典厨房读物,出版于 1984 年,被《时代》杂志誉为“a minor masterpiece(小杰作)”——它是全世界美食爱好者和专业厨师的圣经,帮助他们了解食物的来源、具体成分以及如何将它们烹饪成新鲜美味的食物。

如果你是一位自认为美食雷达非常灵敏,却又说不出具体为什么好吃或难吃的美食爱好者,这本书也会成为你的“翻译器”,哈洛德能够帮助你将那些通常只能用感性或模棱两可的语言才能表达的观点从理性角度系统地阐明,以至于有人评价这本书为“文科生写食评必备”。

10

《茶、汤和好天气》

作者:汪曾祺、丰子恺(中)

豆瓣评分:8.4

虽然作者处只写了汪曾祺、丰子恺两位,但其实这是一本选编了民国大师们写美食的散文合集。

读起来就像是在浏览那个年代的美食专栏,其中汪曾祺的《黄油烙饼》不知馋哭、看哭了多少读者;舒婷还在《炒栗情愿》中写道:“想必北京因有位善吃的汪曾祺老先生,好栗子轮不到我吃了。”让人莞尔一笑;丰子恺则写了一吃就停不下来的瓜子,把它比作鸦片,消磨岁月的最好方法。

除此之外,书中还收录了其他作家笔下的萝卜、莼菜、豆腐、春饼、腐乳、咸鸭蛋......一些简简单单、平淡生活里的吃食。果然,人只要还惦记着这口吃的,生活就依然令人期待。

11

《鱼翅与花椒》

作者:扶霞·邓洛普(英)

豆瓣评分:8.3

这是一本由英国人撰写的中华美食书,也可以说是一个英国女孩的食物历险记。

于是在书中,读者可以跟着这个完全不同文化和成长经历的外国人一起,重新感受一遍已经吃过无数次的美食——体验与四川料理相遇时的神魂颠倒、目睹鸡鸭被宰杀时的惊吓,还有前所未见的刀工、对养生饮食的叹服以及品尝珍稀野味时内心的道德两难……

甚至,扶霞还在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接受了三个月的专业厨师训练,成为了该校的第一位外国学生。

12

《酒吧圣经》

作者:费多·迪夫思吉(法)

豆瓣评分:9.1

尽管这本书的英文名是“BARMAN'S BIBLE(调酒师圣经)”,但它其实也同样适合所有想了解和研究酒类饮料知识的普通人。

不管是你想去酒吧里装腔作调,还是不想被酒吧里装腔作调的人忽悠,这本书都能给你灵感。正宗的新加坡司令里有什么?马天尼酒问世多久了?Fix和Fizz(不同的调酒风格)有什么区别?

下次再有人问起调酒的起源,你就可以意味深长地说道:“没有人确切知道,世界上何时何地出现了最初的鸡尾酒。但是,关于鸡尾酒起源,却存着至少三种说法......”

13

《醉酒的植物学家》

作者:艾米·斯图尔特(美)

豆瓣评分:8.4

这本《纽约时报》畅销书融合了生物学、化学、历史、词源和调酒方法于一身。

在《醉酒的植物学家》中,作者艾米探索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药草、花卉、树木、水果和真菌,以及几个世纪以来,人类凭借聪明才智和灵感,设法将它们转化为酒精的故事——清酒始于一粒米,龙舌兰酒来自龙舌兰属植物,朗姆酒源自甘蔗,苏格兰威士忌来自大麦,波本威士忌则蒸馏自玉米。

艾米从源头的植物学角度,让原本已经品尝过的酒精们呈现出了全新的样子。

14

《边喝边写》

作者:查尔斯·布考斯基(美)

豆瓣评分:8.9

看完了上面两本有关酒本身的书籍,再来读一读就着酒写下的诗句。

查尔斯自称是一个“dirty old man(脏老头)”,他把酒当作灵感和燃料,这种矛盾的关系既是他最黑暗的时刻,也是他最快乐和最有灵感的瞬间。通过饮酒,查尔斯能够享受孤独,也能与人相处,成为诗人、情人和朋友。正如查尔斯在一首题为《Drinking》的诗中所写:“对我来说/它曾经是/或现在是一种/死亡的方式/穿着靴子/拿着枪/抽烟/在/交响乐的背景下。”

一篇篇或深邃,或幽默的作品也为读者展现了查尔斯起起落落的一生。

15

《一日一花》

作者:川濑敏郎(日)

豆瓣评分:8.5

川濑敏郎,日本当代花道第一人,自幼师从最古老的“池坊”花道。

“一日一花”原本是他连载于网络的专栏,从2011年6月开始,也就是东日本大地震后的一年时间里,川濑敏郎每天都依据时节到山野里找最当令的花叶,用古老、质朴、布满历史痕迹的器皿当做花器进行创作。书的最后,还附带了425种植物的索引和解说。

在川濑敏郎的手下,你可以感受到“最高的技巧即没有技巧”的大道至简,他从始至终都秉持着一条质朴的理念:“插花的根本是对大地的祝福”。

16

《调香师日记》

作者:让·克罗德·艾列纳(法)

豆瓣评分:7.8

《金融时报》称“艾列纳之于香水,就像莫扎特之于音乐”。作为爱马仕专属调香师,他投身香水创作近50年,不只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匠人,更是一位艺术家。

艾列纳写道:“我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思已经一年了,是时候把这些有关嗅觉的感受和见解分享给大家了。跟随着我的脚步,你们可以对香水创作者构建起一个整体而清晰的形象。气味就是我想说的话,我处理它的方式来自于一种逻辑、一种本能。”

他把自己的日常生活诉诸笔端:漫步花园、市集,在工作室实验,欣赏爵士乐、浮世绘、中国书画,等待蓝色鸢尾花开,参与香水发布会……记录了在这些场景下获得的触动与思考。

17

《明天也是小春日和》

作者:津端英子、津端修一(日)

豆瓣评分:8.7

不管是书《明天也是小春日和》,还是纪录片《人生果实》,津端英子、津端修一作为主角的内容都值得一看再看。

两位远离都市的喧嚣,归隐乡间的80多岁老人,用几十年时间悉心打理着自家的木屋和菜园,调配泥土,种植蔬菜,研究食谱,腌制食物……任窗外风景随四季更迭。

而更令人感动的,是他们之间的相处和感情。修一曾在采访中说道:“英子于我而言,是最棒的女朋友”。之所以明天也是小春日和,是因为有彼此陪伴的每一天都是好天气。

18

《森林之花》

作者:玛格丽特·米(英)

豆瓣评分:9.0

作者玛格丽特·米是20世纪最杰出的女性之一,她是巴西雨林的勇敢探险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植物艺术家。

从1956年开始,她15次深入雨林,游历了亚马逊最荒凉的地区,学会了与森林及其植物、动物和人类共存,并从土著人那里学到了很多关于树木和植物的知识。直至1988年,79岁高龄的她也依然走在“远征”的路上。为了精心绘制这些植物画,她需要在森林中当场勾勒出植物的轮廓,这意味着忍受成群的螫蚁和黑色的蜉蝣苍蝇。

她还是一位环保主义者,在目睹急剧消失的热带雨林后,多次发表见解、表达自己的忧思。她与她眼中的雨林一样,凶猛、美丽。

19

《怎样观察一棵树》

作者:南茜·罗斯·胡格、罗伯特·卢埃林(美)

豆瓣评分:8.9

你有仔细观察过身边的树吗?

这个问题听起来可能有点蠢,但对于一棵树来说,值得注意的地方远不止第一眼看到的形态。两位作者邀请你以观鸟者观察鸟类的同等细心和敏感度来观察树木。比如,许多人就惊讶地发现原来橡树和枫树也会开花。

作者通过对有趣的树木结构的描述,包括叶子、花朵、芽、叶痕、树枝和树皮,深入介绍了10个常见的树种——白橡树、南方木兰、白松和鹅掌楸等,向读者展示了如何识别和理解它们常被忽视的植物特征。

梭罗说过,“大自然经得起最仔细的观察”,而《怎样观察一棵树》想告诉你的是,不只是经得起观察,大自然还能回报给观察者无穷的乐趣。

20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马敬能新编版)》

作者:约翰·马敬能(英)

豆瓣评分:9.3

编著者约翰·马敬能是英国肯特大学杜勒尔保护与生态研究所的名誉教授,熟悉他的人喜欢称呼他为“老马”。他曾在中国工作30多年,参与了不少有关亚洲鸟类书籍和纪录片的创作。

老马真心希望读者能够将这部《中国鸟类野外手册》带出门去,而不只是居家阅读。因此他将书编排、设计得十分轻巧——分为上下两册,自带塑料封皮,以求野外便携。

21

《The Polaroid Book》

作者:芭芭拉·希区柯克、史蒂夫·克里斯特(美)

豆瓣评分:8.8

宝丽来的魅力在于它是“关于瞬间的艺术”,也是对数字化时代发起的挑战。

而这本《The Polaroid Book》是世界上“最大的宝丽来摄影集”,保存并展示了来自全球数百名摄影师的约23000张照片,其中包括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和让洛普•西耶夫(Jeanloup Sieff)等艺术家的作品。

在手机、相机摄影无比发达的当下,一张需要时间成相,在手心随温度变化的小小相纸,却意外地让许多年轻人欲罢不能——这就是宝丽来的魅力,无论过多久后拿出来看,都还是如1分钟前那么鲜活。

22

《1000 CHAIRS》、《1000 LIGHTS》

作者:夏洛特·菲尔(英)

豆瓣评分:9.3、8.9

椅子和灯是属于出租屋内,预算有限的年轻人的“最小单位改造”

这两本书就展示了1000多款,横跨20-21世纪最经典的设计椅和灯的全纪录,其中涵盖了从新艺术运动到国际风格、从波普艺术到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作品。

椅子能够体现设计师最疯狂的想法,靠背的特殊曲线、腿的扭曲、座椅的角度或整个工艺品的颜色都反映了每个时代的风格意识;灯的光线同样千变万化,从爱迪生的第一只灯泡到Tiffany美丽的玻璃灯罩,再到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完全离谱的设计,以及最新的高科技LED灯。

两本书相得益彰,互为印证,也让读者多了许多对于家的想象。

23

《春天终将来临》

作者:马丁·盖福德、大卫•霍克尼(英)

豆瓣评分:9.1

八十岁那年,艺术家大卫·霍克尼开始寻求乡村的宁静,他找到了一个可以观看日落和四季变化,远离尘世喧嚣的地方——霍克尼在诺曼底的La Grande Cour(拉格兰德庭院)设立了工作室。

当疫情和封锁来袭,他开始比以往更加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这本书正是基于霍克尼和他的老朋友兼合作伙伴马丁·盖福德(艺术评论家)之间大量的对话和通信整理而来,通过霍克尼在诺曼底的素描和油画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一位艺术家是如何被热情和好奇心推动而不断创作的。

在当时的背景下,“春天终将来临”更像一句鼓励和宣言:冬天终将过去,生活还在继续。

24

《带壳的牡蛎是大人的心脏》

作者:王曼霓

豆瓣评分:8.3

当你感到难过的时候,就看看拟泥nini(王曼霓)的这本糖果色漫画吧。正如评论区读者所说的那样,你会感觉自己“被一本书拥抱了”。

画中的主人公常常会让人有一种“照镜子”的感觉,在生活中被骚扰,被苛待,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但同时拟泥nini又会在故事的结尾狠狠带给你温暖。借由漫画中心理医生或朋友的嘴,告诉你:

“爱自己,是不讨厌自己的小肚子,不讨厌自己的痘痘,不讨厌自己的笨,不因为别人的指责怀疑”。

“你的小狗会永远爱你,永远给你拥抱。另:不喜欢的工作可以换掉”。

让读者脱掉坚硬的牡蛎壳,短暂逃离现实,在漫画世界里做一场柔软又美妙的梦。

25

《恐龙疗法1、2、3》

作者:詹姆斯·斯图尔特(英)、K·罗梅伊(加)

书单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