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只靠自己的人:一定受过伤

凡事只靠自己的人:一定受过伤
2024年12月12日 10:46 快科技

从小到大,这些话相信很多人都不少听:

“凡事只能靠自己,不要依靠任何人。”

“靠山山倒,靠人人跑,不能指望任何人。”

“遇到困难只能自己解决,不要去寻求帮助,以免给人添麻烦。”

……

于是,不少人在小小年纪时就学会了不麻烦别人,不成为负担,不欠人人情。我们懂得了隐藏自己的需求和脆弱,让自己保持最大限度的“独立”“自强”。我们害怕让别人觉得麻烦,害怕自己被视为软弱,甚至害怕被拒绝。每当内心渴望支持和帮助时,总有一个声音警告自己:“不能麻烦别人,这都是你的事。”

我们表面上看似“自强自立”,内心却常常被无助、孤独和疲惫笼罩。多么希望在脆弱、无助的时候,有人能搭把手;多么渴望一句“我来帮你”的轻声安慰。可“帮帮我”这么简单的三个字,却像堵在嗓子眼那般,说不出来,又咽不下去。

凡事只靠自己,可能是一个人受过伤的表现

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喝,喊妈的孩子有人疼”。

孩子天生就懂得寻求帮助,知道用哭声表达需求,用“喊妈”来传递依赖。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学会了不哭不闹、不喊不求,把一切藏在心里的呢?是从第一次哭泣被训斥“这么点事也哭”的时候,还是听到“长大就要懂事”这句话开始,或是在发现依赖别人只会换来“你真麻烦”的评价后?

渐渐地,我们学会了凡事只靠自己,变得过分懂事、过度独立,却没意识到,过度沉默和隐忍只会让我们变得“透明”。这种“受伤了——没人疼——自己扛——更受伤”的消极漩涡,让我们在试图保护自己的同时,把自己困在孤立无援的深渊里。

只靠自己,可能是角色颠倒后的副作用

怎样才算懂事?在多数大人们的眼中,不制造麻烦,不带来负担,不让人操心,懂得自理,遇到问题自己解决。本来是撒泼打滚的年纪,却学会了委屈忍耐;本应该被呵护娇宠的时光,却反过来要为大人提供情绪价值,成为大人的情绪“容器”,装下他们的疲惫、压力和不安。

这种孩子与父母的角色发生了颠倒,父母将自己未满足的情感、身体或心理需求强加到孩子身上的现象,被称为“亲职化”(Parentification)。简言之,就是孩子承担了父母的责任,扮演了父母的角色,孩子被父母化了。

如果说因贫困早当家的孩子,通过承担家务、照顾兄弟姐妹等任务经历了工具性的父母化,那么在情感上过早成熟、承担起安抚大人情绪、调解家庭冲突责任的孩子,则是情感性的父母化。他们牺牲了应有的童真与依赖,用超越年龄的方式支撑家庭的情感平衡。

根据韧性理论(Resilience Theory),适度的工具性父母化,即承担一些没有超出孩子发展能力的家庭照顾责任,且得到父母的认可与欣赏,或可能会产生积极的成长结果,例如变得更成熟、更有责任心。然而,大量研究成果也揭示,孩子被工具性父母化的过程中,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是并存的,例如会造成孩子在情绪管理上出现问题。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情感性父母化和工具性父母化并非彼此排斥,它们可能在不同层面上交织存在。被工具性父母化的孩子,一定程度上也会被情感性父母化,也就是说,既要承担照顾家庭实务的责任,又要承担安抚父母情绪的工作。

研究发现,情感性父母化比工具性父母化更具危害性和破坏性,属于一种童年创伤,是导致孩子极端独立的关键因素。它剥夺了孩子应有的无忧无虑的童年,让他们过早地面对生活的重压。这种极端的独立并非真正的成熟,而是孩子在缺乏适当支持和关爱下,被迫发展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因此,被亲职化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会表现出以下几种行为和心理特征:

· 过度独立:不愿意依赖他人或不敢寻求他人的帮助;

· 情感压抑:习惯性压抑自己的情感需求,处理自己和他人的情感时容易感到困惑或不知所措;

· 责任感重:往往仍然感到自己需要承担家庭或他人的责任,甚至可能过度投入于照顾他人,忽视自己的需求;

· 价值感低:可能将自己的价值与“照顾他人”或“承担责任”挂钩,常常觉得自己不值得被关爱和照顾;

· 回避关系:可能害怕过度依赖他人,担心自己再次成为他人情感的“容器”,因此在建立亲密关系时会感到不安或回避;

· 情绪问题:可能会在面对压力时感到极度焦虑,或过度依赖理性思维来抑制自己的情感波动。

只靠自己,可能是吃够了不懂拒绝的苦

是什么让我们失去了“求助”这个天生的能力?可能是一次次呼喊却得不到回应的失望;可能是尝试依赖时却被冷漠拒绝的难堪;也可能是当我们鼓起勇气寻求支持,却换来了指责而不是安慰。久而久之,我们学会了沉默,把所有的伤痛藏在心底,独自消化。

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习得性无助”理论揭示了这个过程:当人们在困难中多次尝试求助却未获得回应,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努力是徒劳的,甚至开始认为“自己不值得被帮助”或“别人根本不会帮助我”。

久而久之,这种想法会深深根植于内心,变成一种信念:世界是危险的,别人是冷漠的,只有靠自己才能解决问题。正因为如此,我们开始远离求助,选择独自面对一切。

受伤的人,既伤人也伤己

受伤的人,就像被困的小兽会露出獠牙,虽然是为了自保,但也让自己在痛苦中盲目挣扎,无意间伤害到周围那些试图靠近给予帮助的人。

凡事只靠自己,有事拒绝求助,其实是拒绝与人联结,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墙。你是你,我是我,我不欠你,你不欠我,我们没有瓜葛。

迷路了,宁愿花费大量时间自己摸索方向,也不好意思向路人询问最近的地铁站怎么走;

工作遇到难题,宁愿熬夜加班独自苦思冥想,也不愿向同事求助,担心增加别人的负担;

搬家时,即便重物累累,也坚持自己一趟趟搬运,不愿开口请朋友帮忙,生怕给人添麻烦;

即便是最亲密的伴侣,在对方想要分担你的忧愁时,你也总是摇头拒绝,害怕自己的脆弱成为对方的累赘,却不知这样的疏离,正悄悄侵蚀着两人间的亲密与信任,让关系变得疏远而冷漠。

凡事只靠自己的人,低估了他人提供帮助的真心,剥夺了他人靠近自己的机会,也错过了与人共同成长、相互扶持的美好。

社会支持理论强调,支持性的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人们在遭遇压力或困境时,若能够依赖他人,寻求社会支持,会大大减轻心理负担,增加心理弹性。拒绝与他人联结,过度依赖自己,实际上会阻止这种社会支持的获得,导致心理孤立和负面情绪的积压。

此外,心理学研究也发现,帮助他人不仅对需要帮助的人有好处,施予帮助的人自己也会感到满足和有价值,这就是亲社会行为所蕴含的“温情效应”。

事实上,提出请求并得到回应的情况可能比人们想的更为常见。一项跨文化的研究发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发出的请求有 88% 都得到了满足。所以,是时候打破"有事自己扛"的心墙,学会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我们并不孤独,也不必孤军奋战,因为在这个充满温情的社会里,总有人愿意伸出援手,并肩作战。

结语

真正的独立来源于内心的成熟,而非为了躲避伤害而筑起的高墙;真正的独立,是拥有做出决策的能力,而不是独自承担所有的责任;真正的独立并不是要求我们把所有的事情都自己扛,而是学会在信任的关系中依赖他人,理解并接受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是人性的一部分;真正的独立是在独立与依赖之间找到平衡,既能够独自面对生活的挑战,又能在他人的关爱中找到力量。

参考文献

[1]海蒂·格兰特.(2021).如何正确求助:合情合理地获取资源和人脉.民主与建设出版社.ISBN:9787513936804Hyper-Independence: Is It a Trauma Response? | Psychology TodayIllusions of Independence | Psychology TodayFrontiers | The Relations Among Types of Parentification, School Achievement, and Quality of Life in Early Adolescence: An Exploratory StudyHaxhe, S. (2016). Parentification and related processes: Distinction and implications for clinical practice.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therapy, 27(3), 185-199.

策划制作

作者丨苏静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审核丨张昕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

策划丨钟艳平

责编丨钟艳平

审校丨徐来 林林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