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该如何引导学生规范使用人工智能

高校该如何引导学生规范使用人工智能
2024年12月03日 07:01 中国科学报

■郭英剑

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近期,复旦大学发布《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明确提出了“六个禁止”,对人工智能(AI)工具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过程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详细规范。

据我了解,这应是世界范围内高校首次对使用AI工具提出如此之多的“禁止”规定。因此,它既具有引领性和示范性,也会引发人们更多思考乃至争论,从而让人们在应对AI带来的挑战时,更贴合实际地对学生使用AI加以引导与规范。

能否禁止使用AI工具润色和翻译语言

复旦大学此次所提出的“六个禁止”,具体包括禁止使用AI工具生成或改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的原始数据以及原创性或实验性的结果图片、图像和插图;禁止直接使用AI工具生成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正文文本、致谢或其他组成部分;禁止答辩委员、评审专家使用任何AI工具对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评审等6项内容。这些规定内容具有一定的先锋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靶子”作用,为人们探讨如何规范使用AI提供了更大的讨论空间。

应该说,上述规定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比如禁止生成具体内容、禁止专家使用任何AI工具对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评审等。但也有一些内容值得推敲,比如,其中有一条是“禁止使用AI工具进行语言润色和翻译”。

在我看来,基于AI工具本身的特点,禁止使用AI工具进行语言润色和翻译很难说是一个合理的规定。

首先,AI工具就是为学术写作而生,具有天生的辅助作用。AI也已经越来越多地被视为辅助工具,而非替代工具。它们的主要作用就是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表达的流畅性、修正语法错误、优化句子结构等。特别是对于学习和使用外语的学生,AI工具在语言润色和翻译中的作用非常显著。

从语言润色角度看,AI工具能帮助学生提高写作的准确性、流畅性和逻辑性,尤其在学术论文中,使表达更为精确且符合学术语言的规范。

从翻译角度看,AI工具能帮助非母语学生更好地理解外文文献,进行跨语言研究,而非替代其学术工作。AI翻译工具能在保证准确性的前提下,大大提高跨语言学术写作的效率。

因此,禁止使用AI工具进行润色和翻译会剥夺学生使用这一强大工具提高其学术质量的机会。

其次,AI工具的使用符合学术写作的目标。学术写作强调的是逻辑性、严谨性和清晰的表达。AI工具在润色和翻译中的作用正是帮助学生更清晰、准确地表达思想,而这些工具的目标并非替代学生的学术创造性。

从使用情况看,AI生成的文本并不具备创造性思维,它只能根据用户提供的信息和已有数据生成输出。因此,AI的作用主要是帮助学生提升表达能力和水平,无法代替学生独立思考和创作。

在英语世界中,使用拼写和语法检查工具提高写作质量已被广泛接受。AI工具也可以被看作是学术写作中的一种技术手段,既然拼写和语法检查工具已被广泛接受,为何不允许AI工具在语言润色和翻译中发挥作用?

最后,学习和使用外语的学生对AI工具有现实需求。他们依赖AI工具进行语言润色和翻译,后者也为他们提供了必要的语言支持,帮助他们在不影响学术内容的前提下,保证论文的语言质量和表达流畅度。对他们而言,AI工具是语言障碍的有效突破。如果禁止他们使用,反而加大了他们在学术写作中的负担,甚至影响论文质量。

在学术上,原创性依然是关键。学术诚信的核心在于原创性和独立思考,而不是语言的完美度。禁止使用AI润色工具或翻译工具并不会提升学生的原创性,反而可能让学生在不必要的语言难题上花费过多时间。

高校仍在探索如何应对AI的挑战

两年前,ChatGPT的横空出世给全世界高校带来了巨大挑战。但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对于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几乎所有高校都在摸索中,并未找到具有共识性的出路。

在英美高校中,随着AI工具在学术领域的广泛应用,许多大学已开始制定具体的规定和政策,确保AI技术的使用不违反学术诚信并符合学术要求。但目前这些规定通常集中在如何合理使用AI工具、如何确保论文原创性,以及如何应对AI引发的潜在学术不端行为等方面。

2023年,英国剑桥大学发布了一份关于学术诚信的指导性文件,指出学生可以使用AI工具帮助其进行研究和学习,如生成初步思路、帮助语言表达、查找资料和进行文献综述等,但不得将AI生成的内容直接用于论文写作或代替自主思考。另外,该校针对学术诚信问题,要求学生如使用AI工具生成的内容,必须标注来源并说明AI工具的使用方式。任何未标明AI生成内容的行为都将被视为学术不端。

与剑桥大学相仿,美国哈佛大学出台的指导性文件《哈佛写作手册》也对AI工具的使用作了明确规定。要求任何利用AI工具生成的内容,都必须在学生提交的作业或论文中明确标示。学生不能将AI生成文本视为个人原创。同时,使用AI工具进行内容生成时,学生仍然需要进行分析、批判性思考和整合AI生成的内容,不能将AI作为“代写”工具。

英国伦敦大学在其学术诚信政策中也加入了AI工具使用条款,提出学生可以在课程中使用AI工具进行数据分析、思路生成、结构整理等辅助工作,但必须将AI生成的文本内容视为参考而非最终提交的内容。该校强调,如果学生在论文中使用了AI工具,必须进行明确声明和说明。学校将通过课程指导和在线工具检测,确保AI生成的内容符合学校的学术标准。

美国耶鲁大学在其学术诚信制度中指出,AI工具不可用于代写论文,但学生可以使用AI工具进行研究和分析。学校建议教师将AI工具生成的初步草案作为学生思考的起点而非终稿,同时特别强调学生的原创性。

上述英美名校的做法大多注重教育学生如何合理利用AI,强调AI工具的辅助作用,而非替代学生独立思考。他们重视学术诚信教育,提醒学生遵守学术规范,避免作弊行为。同时,学校通过要求学生明确声明AI使用情况,提高了透明度,也可以有效降低作弊风险。此类规定具有较好的推广性,能在全球范围内为其他高校提供借鉴,特别是在AI生成内容的标注和透明度方面。

难以检测是最大难点

从目前世界高校制定规则的情况看,制定AI使用规则的最大难点在于内容不易检测。

目前的高校规定以及一些教师提出的要求,大都是禁止抄袭AI生成的内容。然而,AI工具生成的文本虽然与网络上的现有内容可能存在相似性,但AI并不会直接“抄袭”已知文本,而是生成与已有内容相似的内容。因此,有关方在制定此类禁止条款时,需要特别注意如何界定“抄袭”行为。而且,此类内容若不与学术检测系统相结合,是很难对生成内容作出准确判断的。而这恰恰就是现在全球高校都无法作出具体禁止规定的原因所在。

AI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其生成的内容与人类写作越发难以区分。比如,生成的文本可能不易通过常规的抄袭检测工具识别,因为AI生成的内容通常是全新组合的,而不像传统的抄袭那样直接复制已有内容。

同时,现存的一些AI检测工具虽然能帮助识别某些AI生成的文本,但这些工具仍处于发展阶段,还不能准确地判断AI生成内容的所有特征。

另外,AI工具本身具有多样性。学生完全可能使用不同的AI工具完成各种任务(如语言润色、翻译、数据分析等),而且很多AI工具并不直接生成学术内容,而是用作辅助工具,这就使得单纯作出某个方面的禁止规定变得复杂且难以监控。

AI规则的制定应体现学术环境的开放性

我注意到,当下全球高校在应对AI工具的使用时,普遍倾向于鼓励其作为辅助工具,而非通过禁止的方式加以管理。这背后有多重原因,特别是出于对AI技术特点、学术诚信维护以及教育的目的等方面的考虑。

正如前文所说,AI工具在教育中的应用并非单纯的“替代”,而是作为辅助工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与传统的学术工具(如拼写检查器、文献管理软件等)相比,AI工具并不会替代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而是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分析能力和效率。

全球高校普遍关注的是原创性和学术诚信,而AI工具的使用本身并不直接威胁原创性。在此背景下,禁止AI的使用往往不符合教育的核心目标。在学生手中,AI工具通常被用来促进灵感产生、提高文本质量,而非直接写作。因此,问题不在于使用AI工具,而在于如何确保学生保持原创性和学术诚信。目前,许多知名高校都强调AI作为工具,尽管具有很强的辅助作用,但学生仍需有自己的分析、批判性思考和创作力,AI生成的内容仍需由学生加工、分析和完善。

无论国内外,学术环境都应鼓励创新和批判性思维。因此,很多高校才倾向于鼓励学生利用新技术提高学习和研究效率,而不是一味禁止。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并培养学生利用技术进行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通过教育和指导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使用AI工具,既能保障学术诚信,又能让学生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保持竞争力。

事实上,随着技术的发展,教育领域应逐渐包容更多先进的工具。技术进步让我们能更高效地完成学术写作任务,AI工具只是其中一个环节。从某种角度说,禁止AI工具的使用与时代的发展背道而驰。现代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学术诚信,而不是排斥技术工具的使用。使用AI翻译工具进行跨语言学术交流,不但能促进全球学术资源的流通,也符合教育全球化的趋势。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