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 30 周年,王传福:信仰技术、敢想敢干是真正的「商业机密」

比亚迪 30 周年,王传福:信仰技术、敢想敢干是真正的「商业机密」
2024年11月18日 14:38 极客公园

摘要

第 1000 万台新能源下线背后,比亚迪的艰难求索之路。

​在今天的比亚迪三十周年纪念发布会上,创始人王传福亲自总结了团队创业的故事。

30 年前,王传福放弃铁饭碗,拉起一支二十人的小团队,在深圳开启了创业之旅。

创业初期的比亚迪,「没有资源也没有背景」,只有一股敢闯敢拼的少年气。买不起先进的设备,就把自动化流水线分拆,用人+夹具的模式平替;买不到原材料,就在实验室用化学试剂自己配电解液。

就这样,比亚迪不仅在创业的第一个 10 年来从零到有的「手搓」出了镍电池、锂电池,也研发出了一条一条先进的电池生产线,成为了全球电池行业的头部玩家。

2003 年,王传福力排众议,决定收购秦川汽车,进军汽车行业。

敢想敢干仍然是比亚迪二次创业的主题。第一款实车「316」反馈不及预期,王传福就果断在上市前按下暂停;买来研究学习的样车,他亲自用钥匙滑破,以此鼓励研发团队大胆拆认真学。

过往电池领域里从零到一的故事,在新的赛道上又重复了一遍。第一台量产车 F3,只用 14 个月就卖出了 10 万台。在那个年代,这是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的头一遭。

但后来的故事并没有一帆风顺,比亚迪从 2008 年开始的新能源转型遇到了困难。而且,这一难,就难了整整十年。

从 2008 年第一款混动汽车上市开始,比亚迪遭遇利润大幅滑坡,经销商退网,投资人不解等种种难关,竞争对手直接把招聘摊位摆在了比亚迪工厂门口。

「做选择很容易。但拼劲全力都等不到结果,却依然咬牙坚持,才是真正的不容易。」去年 8 月,在比亚迪第 500 台新能源车下线仪式上,谈及比亚迪新能源转型的十年沉寂,一贯以成熟稳重形象示人的王传数度哽咽,令人动容。

2019 年后,全球新能源转型加速,比亚迪终于开始迈向技术和产品双向爆发的新时代。从第一台新能源车到第 500 万台,比亚迪用了 15 年;从第 500 万台到第 1000 万台,比亚迪只用了 15 个月。

三十年前的 11 月 18 日,王传福在深圳开启创业之旅的时候,「连营业执照还没有领到」;三十年后,在深汕特区全新的比亚迪小漠工业园里,一台台崭新的腾势 Z9、仰望 U9 等比亚迪旗下高端豪华车型,在自动化流水线上有序地生产组装。这一天,比亚迪第 1000 万台新能源车正式下线。

距离工厂 5 公里外,就是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小漠国际物流港。今年 1 月 15 日,比亚迪首条滚装运输船「EXPLORER NO.1」(开拓者 1 号)正是在这里起航,开启了比亚迪全新的国际化大航海时代。

30 年前,比亚迪的梦想在深圳开启;21 年前,面对投资人的不解,王传福仍然果断投入汽车行业;如今,轻舟终过万重山,比亚迪正式跨越千万大关,驶向更广阔的蔚来。

以下是王传福在比亚迪 30 周年暨第 1000 万台新能源车下线仪式的演讲,由极客公园整理。

「手搓」电池、勇敢下海(1994-2004)

嘉宾,各位有意见,亲爱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我是比亚迪的王传福,很高兴今天和大家相聚在这里,庆祝比亚迪成立 30 周年,暨 1000 万辆新能源车下线,首先我谨代表比亚迪衷心的感谢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感谢所有的车主、员工、股东、合作伙伴、媒体朋友们以及线上线下的观众朋友们对比亚迪的关心和支持,谢谢。

回想 30 年前,我还是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1993 年研究总院把我被派到深圳,担任一家电池公司的总经理。当时我从北京来到深圳,简直就像踏进了一个新的世界,看到身边的许多朋友都在搞项目,个个敢闯敢试,敢为人先,这让我很受鼓舞,我也想在这里干出自己的一番事业。可以说如果不是来到深圳,我就不可能有创业的念头,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比亚迪。

90 年代拥有一部大哥大是一件很拉风的事,大哥大本身有一块镍电池,一般还要多备一两块电池换着用,我个人判断电池未来面临需求量将会很大,当时着国内做的人很少,大部分靠日本进口,我想如果我们能做出来,一定是很好的创业机会,可是在那个时候放弃铁饭碗,下海创业需要很大的勇气。

身边的亲朋好友,许多人都不理解,都来劝我,说我又没有资源,又没有背景,辞职创业太冒险了。我说:放心好了,没有风险,我一定能干出来。

30 年前的今天,1994 年的 11 月 18 号,我拉起了一支 20 个人的小团队,就开干了,不怕大家笑话,当时我们连营业执照还都没有领到,一直到了 95 年年初才办下来。

王传福讲述比亚迪创业故事 | 图片来源:比亚迪王传福讲述比亚迪创业故事 | 图片来源:比亚迪

所以我们真正开始创业的时间是 1994 年,当年在深圳同时期创业的人都在这里,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股敢闯敢试的劲儿就是深圳特区的精神,这种精神鼓舞着我们,也鼓舞着所有在深圳创业的人。为此我们很感谢深圳这片热土。

当时造镍电池最简单高效的办法就是买日本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和生产设备,但我们毕竟刚刚创业,兜里没几个钱,根本买不起,想在银行贷款又没什么资产做抵押,也贷不出来款,没办法,就只能自己想办法,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

我们深入地研究,把自动化生产线分解成一个个的可以用人工完成的工序,用人加夹具的模式来完成,其中许多生产设备也基本上都是我们自己搞出来的,就这样我们终于造出了一一条镍电池的生产线,整条产线的投入只有日本企业的 1/15,但做出来的产品和日本企业差不多,我们用小米加步枪打赢了飞机大炮,把镍电池的销量做到了全球第一,很快我们就迎来了手机时代,锂离子电池重量更轻,寿命更长,体验更好。

在手机上锂离子电池替代了镍电池,成为新的蓝海。在当时锂离子电池技术门槛很高,中国还没有实现产业化,存在技术的空白,而有技术空白的地方就有比亚迪工程师不断去突破。我给研发团队第一个任务,就是在三个月内要做出一个有电压的锂离子电池,我们的工程师也很争气,买不到原材料,就用化学试剂自己配,没有试验设备,就用喷枪把碳粉喷到隔膜上,自己做切片。

就这样一步步的突破,我们终于研发出第一块有电压的锂离子电池,实现了从无到有,之后我们又开始研究怎么实现量产。整条生产线,最重要的生产设备几乎都是我们自己做出来的,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条手工锂离子电池生产线,填补了技术的空白。

比亚迪成为中国首个量产的锂离子电池的企业,但最开始这样造出来锂离子电池品质还不太稳定,不是这里出问题就是那里出一点问题,我们都稀里糊涂地解决了,但其实根本没有把机理搞懂,我们下决心对产品的问题较劲,对技术彻底搞明白才肯罢休。

我们也成立了中央研究部,招聘了一批硕士、博士,我给他们的要求就是,要把锂离子电池的最底层的机理搞懂搞透,从根本上理解清楚,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我们还买了大量的研发设备,我记得当时买了一台最贵的是一台 X 射线光电子能谱仪,价格一台差不多 370 万人民币,比我们整个公司启动资金还要多。

当时我们是全国第一家购买设备的非国有企业,内部甚至还没有人会用,为此我们还专门请来了清华大学的教授来教我们如何使用。后来当我们再遇到产品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会问工程师找到根本原因没有,我们就这样解决了电池的自放电、循环寿命,和性能等一系列问题。产品越来越稳定,第一次获得了摩托罗拉等国际大厂的认可,他们也放心地把订单交给我。短短几年我们锂离子电池的份额就进入了全球市场的前列。

回头看,我们对锂离子电池的掌握,也为之后把锂离子电池装到汽车上埋下了伏笔,就这样我们尝到了搞技术的甜头,更加注重技术的创新,创新能力越来越强,技术的储备也就越来越多,到电子浪潮到来的时候,我们顺势进入了电子产业,自己搞研发,自己搞设计,自己造零部件,从零部件的代理商发展到产品解决方案的提供商。

继摩托罗拉之后,我们又拿下了诺基亚、西门子等顶级厂商的订单。开头几年快速成长的创业经历证明了我们让工程师放手搞技术,这个路子是对的。有人说我们花这么多钱搞研发,搞设备是在烧钱,但我觉得在研发上砸钱,这不是烧钱,是在存钱。

这就是我们早年创业的一些经历。现在回想我跳出稳定的人生轨道,下海创业,从小厂房走到上市公司,正是靠着敢想敢干的精神,才实现了从 0~1 的突破,才有了后来无限的可能。

进军汽车,十年饮冰(2003-2019)

当我们把电池做到世界领先,我们开始思考更长远的未来,开始寻找一个与电池相关的更大的产业。当时汽车刚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我想中国有十几亿的人口,未来的汽车市场规模肯定很大,但中国是一个煤多油少的国家,汽车市场发展后,石油只能靠进口,国家的能源安全将是个大问题。还有那时候马路上跑的都是外国车,几乎看不到国产车,在燃油车的三大件上,特别是发动机技术,中国汽车落后国外几十年,要是跟着国外品牌做燃油车很难赶上,所以我断定绕过燃油车,发展新能源才是中国汽车发展唯一的出路

其实我很早就开始尝试把电池装在汽车上。我记得 1996 年的时候,广东省政府组建了一个电动车协调小组,因为我们造电子很出名,就被邀请加入,1997 年我就把镍电池装到一台试验车上,2002 年我们又把锂离子电池装上了实验车,研究的越多,我就越肯定发展新能源汽车绝对大有前途。2003 年我们完成了对西安秦川汽车的收购,拿到了进入汽车产业的入场券,收购的消息公布后,我的电话就被投资者打爆了。

他们跟我说你驾照都没有对汽车一窍不通,就敢造汽车,你这样干就是拉着我们一起上赌场。我印象很深刻,一整天我跟许多投资者在沟通,根本顾不上吃饭,回到酒店里好不容易喘一口气,点上一碗面条,筷子还没拿起来,电话又响了。

香港一位基金经理的电话,他毫不客气的说,如果你不放弃收购,我明天就把你所有的股票都抛了,但是不管他是劝我还是吓我,早已下定决心下半辈子就干汽车,而且就是要干新能源汽车。

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我能这么坚定,本质上还是因为我们在做战略决策时,首先分析的是技术技术能让我们看到更清晰,能看得更长远,虽然这个决策很赶,但不是盲目的赶,而是看清楚方向之后才决定开干的。

当我们开始造车之后才发现造车真的很不容易。我们是汽车行业的新人,燃油车都没造过,更别说造新能源汽车,所以我们选择了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造燃油车,先学会怎么造车,摸清楚里面的门道,另一条路就是同步着手电动汽车的开发,提前储备技术。

2004 年 1 月份我们终于做出了第一款实车,内部代号叫 316。在发布之前我们找来了一批经销商现场评审,结果他们觉得这款车没戏,我的心一下就沉到了谷底,光模具我们就砸进去几个亿,如果停掉之前都要打水漂,如果继续干下去,又会亏的更多,我纠结了一个晚上,还是做了一个很艰难的决定,砍掉 316,我们自己没有造车的经验,更不能闭门造车,要潜心下来向优秀的车企学习

我们一口气买了十几台市场上大卖的车,让大家拆,在拆的过程中研究学习,看看市场上受欢迎的车那是怎么造出来的。一开始大家不敢拆车,我就选了一台奔驰,拿起一把钥匙,绕着车一圈用力划了一下,让大家放心的拆。我们反复的拆了又装,装了又拆,有不理解的就直接开现场会,直到全部都搞懂了,过了一年多,我们终于做出来了。

比亚迪第一款量产车 F3 | 头图来源:比亚迪比亚迪第一款量产车 F3 | 头图来源:比亚迪

第一款量产的 F3,上市 14 个月就卖出了 10 万台,在 2009 年拿下了中国轿车市场销量冠军,这是中国品牌的头一回,现在想起来真的非常感谢我们第一批车主的支持,这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

可以说没有 F3,就没有我们的今天的比亚迪,F3 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我们始终也没有忘记造车要新能源汽车的梦想。那时候我一直在想,燃油车使用的汽油基本都是来自于石油,总有一天又总有一天会用完,而且使用这些能源还会造成空气污染,温室效应等问题。如果一直这样过度使用下去,这就是在透支人类的未来,有什么更好的能源解决方案,我们的答案是是太阳,太阳是最纯洁取之不竭的能源。

我们从太阳上获取能源对环境的友好,对于子孙后代的友好,但太阳能受到昼夜的影响并不稳定,如何让这种间隙式的能源变成更稳定?我们搞电池的自然而然就想到我们可以做成电池储能电站,把太阳能发出的电存在电池里面,实现削峰填谷,减少能源的浪费。

最后在能源的业务上面,我们要用新能源汽车去替代燃油车,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和污染。

2008 年我们提出了三大绿色梦想,从能源的获取、存储到应用,用太阳能储能电站,用电动车打造一条完整的绿色链路。当时我想作为一个企业家,不能只去追求泛泛的成功,而是要去思考怎么能给这个社会带来更多的价值,通过三大绿色梦想造福子孙后代,这就是我们未来的一生的事业,也是比亚迪的使命。

怀抱着这种使命,我们的工程师一直在用技术创新践行着梦想。2008 年我们成立了电力科学研究院,进入光伏产业,开创太阳能光伏电站。2009 年我们建成了全球首个磷酸铁锂储能电站,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我们打造出全球首个量产的插混汽车 F3DM,后来又推出了 E6——中国首款量产的纯电动车。

在当时这三大梦想太超前了,为了让大家更了解,我们就在公司里面建了一个未来村,在屋顶上铺设太阳能电池板,用太阳能发电在屋顶装个家用的小型储能电站,可以存储太阳能发的电,在屋外安装了充电桩,新能源汽车可以直接充电,房子里的所有的经济来源全靠太阳能,这就是我们给人类未来的绿色生活打造了一个样板。

那段时间汽车销量也在高速增长,一切都突飞猛进,集团上下信心满满。我记得在 2009 年的厂庆运动会上,我们的销售团队干劲十足,给第二年定下了 80 万台的销量目标,直接翻了一倍。

在我们全力向前冲刺的时候,谁也没想到,现实狠狠的给我们上了一课,销量的回落,渠道的退网,三年的时间,我们的利润跌去了 90%,不得不承认在起步的阶段,我们应该敬畏市场,稳扎稳打。在 2011 年的股东大会上,我向股东们承认,我在决策上犯了一些错误,我们要做出改变,有三年的调整时,间苦练内功,重振市场。

三年调整后,我本来以为很快就会有转机,提出了二次腾飞的目标,没想到不但没有飞起来,反而就这么一直沉寂了 10 年,这 10 年我们每个月的销量都在 3 万到 4 万上下,大家都嘲笑我们是「比 3 万」,而同期的一些中国品牌已经卖到了月销超 10 万,我们说怎么也干不起来,特别是到了 2019 年,利润同比下降了 40%,我们已经是命悬一线。

当时许多一起打拼多年的战友都在那个时期辞职离开了我们,甚至有些车企直接把招聘的摊位摆到我们大门口,挖走了我们许多培养了多年的技术骨干,我心里很想留住他们,但那个时候我甚至连希望都给不了他们,后来就连一些主要股东都坐不住了,2019 年我们的净利润有 16 个亿,但是扣非后的净利润只有两个多亿,但在研发上我们却砸了 80 多亿,许多股东都觉得我们是在乱花钱,认不清形势,要介入公司的管理,甚至对高管团队打分,请外部的专业的人士来,那个时候我内心不知道我们还能不能等到明天。

这 10 年在外人看来我们成绩不行,没什么进步,但我们自己知道,这是我们成长的 10 年,在技术的突破、能力的积累上,我们一直在进步。那个时候大家说我们发动机不咋样,我们就研发出涡轮增压直喷发动机,就装了一套变速器。

大家不相信新能源,我们就率先推出城市公交电动化,大家对续航里程有焦虑,就研发出第二代 DM 技术,大家说我们的车不好看,我们就设计出 Dragon Face 的龙颜美学。做了这么多,该试的地方也都试了,而销量依然没有起色。那个时候是我们的至暗时刻,迟迟看不到希望。

在去年的第五百万台车新能源下线的发布会上,我也是讲到了 2019 年的时候,当时怎么做的改变,是因为回想起这段时间公司太难了,差一点就活不下去了。当时我们能继续走下来,靠的就是这技术的信念,可以说做一个选择很容易,但当你为了这个选择,拼尽全力都等不下结果,还要咬牙坚持,这才是真正的不容易。我们不知道机会什么时候会来,但我相信当机会来的时候,只要做好准备的人,才能抓住它。

技术爆发,奔向「千万」(2020-2024)

最困难的 2019 年刚过去,紧接着就是疫情,我们的压力就更大了。疫情一来我们没有口罩,国家也缺口罩,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当时就决定了,我们生产口罩,我们有十几万产线工人,我们有几十万平米的无尘车间,还有顶尖的工业制造能力,汽车产业线都能造,造口罩的生产线有什么难,我们也能造,说干就干,我连夜召集大家起来,自己也泡在厂房里,开始,争分夺秒,24 天就干成了全球第一大口罩厂,一天生产 1 亿只口罩,这场口罩战略我们也完成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团队大练兵,所有人都拧成一股绳,敢打敢拼,我们士气大涨,越发坚信,不会再有问题难倒我们。

忙着做口罩的同时,我们也要求技术团队研发不能停,要把造口罩的精神用到搞技术研发上,在这之后我们攻克了许多卡了许久的技术难题,推出了一系列的重大技术。

2020 年我们推出了刀片电池,背后是坚持了 18 年的磷酸铁锂技术路线。2021 年我们推出了 DM-i 超级混动,背后是坚持了 17 年的插混技术路线。2021 年我们推出了 e 平台 3.0,背后是坚持了 14 年的电动车开发路线,2023 年我们推出了易四方,实现了世界级的创新。后来我们又推出了天神之眼、云辇、璇玑架构、第五代 DN、易三方,极致的技术一个接着一个,终于迎来了比亚迪技术大爆发的时候,可以说这是技术上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守,厚积薄发,才让比亚迪迎来了市场的拐点。

技术的攻坚这条路要保持战略的定力,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只要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

如今我们已经是全球新能源销量的冠军,构建起来庞大的品牌矩阵。上个月我们的销量更是突破了 50 万台,再度刷新了中国品牌的月销量记录。后来很感慨,燃油车时代,我们才迈过,以及超过他们(欧美厂商)的技术。到了新能源汽车的时代反过来了,中国品牌的车被外国人开,他们想找到中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崛起的秘诀。

王传福向《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交付新车 | 图片来源:比亚迪王传福向《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交付新车 | 图片来源:比亚迪

现在每个中国车企都有拿手的活,每个月都有新的技术的出现,所以中国汽车人我们非常自豪,看到中国汽车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繁荣,但同时也提醒着我们,在这个时候任何技术的领先都不是绝对的。

我们要做要敬畏市场的快速变化,坚持技术创新,保持开放,认真地倾听用户的声音,与友商和行业伙伴多交流,学习友商的长处,多看到自己的不足。

如果说当年的比亚迪选择造电池、造汽车,是敢想敢干,那我们取得的这些成绩更多是因为敢坚持,这一路走来,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历经多少挫折,我们都一直坚持新能源路线不动摇,一直坚持技术创新的理念不动摇。

其实这些敢的背后,是技术给了我们敢的勇气,是技术给了我们敢的底气,是技术让我们可以看到全局,让我们知道选择哪条路才是对的,技术让我们看得更远,让我们看到终局,让我们坚信走下去是有前途的。在别人看不清不理解的时候,我们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要去哪里,而这个技术体系的背后,这是工程师给了我们创新的动力。

我们有 11 大研究院,11 万名工程师。今年我们招收的大学生中,硕士博士的占比接近 70%,研发人员的占比接近 80%。同时,我们还请博士带技术团队,还借鉴了许多博士后流动站,所以我们研发的主要内容,我们还组建了比亚迪技术科学研究院,有一批工程师专家研究数学、物理、材料学等技术科学,从底层的基础理论去找到技术的解法,这些技术人才加入后,我们无条件地鼓励他们去搞各种各样的研究课题。

他们跟我报项目的时候,我也很愿意和他们一起讨论,让他们先去试一试,只要方向没错就放手干,没有技术人才的智慧,没有开放包容的气氛,早期的创新就无从谈起。

工程师和人才就是我们比亚迪最宝贵的财富。回想这一路,比亚迪的研发,比亚迪的发展历程,其实也是中国品牌发展的一个缩影。

最近几十年我们中国品牌克服了重重困难,走出了波澜壮阔的一路,我们又敢白手起家,打破垄断,走向世界,这种敢来源于脚下,这些都是华夏的感情,也是全体中国人的感觉。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