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行 看振兴】
◎本报记者 孙 越
通 讯 员 刘 禾 李艺潇
在微信公众号上扫描追溯码,消费者会立马了解产品信息;在手机智能系统上轻轻一点,就能实时调节大棚温度、湿度、通风、日照等关键因素……近年来,随着各种“科技范儿”十足的农业智能装备、智能应用走进田间地头,河南省西峡县的农业高质量发展也装上了“加速器”。
以山茱萸为代表的道地药材凸显药源质量
霜降过后,位于西峡县寨根乡方庄村的山茱萸基地里,千亩山茱萸染上鲜艳的红色,农户正忙着采摘、分拣、晾晒。该基地总面积2000亩,是全国首家通过GAP认证的山茱萸药材基地,年产山茱萸300吨。
西峡县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的模式,推动中药材产业由资源型向基地化、粗放型向标准化、产品型向产业化转变,突出山茱萸基地生态化种植、标准化管理,打造好制药企业“第一车间”,培育出了以仲景宛西制药为代表的一批中药材初深加工龙头企业。
在西峡县米坪镇中药材市场,一街两行的中药材门市引人注目。该镇依托山茱萸产业,培育中药材购销队伍,打造成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年均交易山茱萸7000吨,占全国交易总量的70%,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山茱萸交易中心。
目前,全县山茱萸种植面积22万亩,分布全县14个乡镇,主产区遍及9个乡镇120个村,年产量4000吨,占全国山茱萸年产量的50%、河南省年产量的70%,年均产值1.5亿元,带动3.5万农户10.5万群众增收。西峡县被誉为“中国山茱萸之乡”。2021年,西峡山茱萸荣获“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和“河南省优质道地中药材”称号。
为做强产业品牌,西峡县拓市场、建基地、搞培训,制定出台了《西峡县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奖补办法》,鼓励和引导群众立足实际,大力发展山茱萸种植,通过龙头带动、示范引导、政策扶持,扩大群众参与,不断提高西峡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科学化、集群化、规范化程度,一大批山区群众依靠种植山茱萸走上了致富路。
山茱萸产业的蓬勃发展吸引各地客商到药材基地采购药材,该县逐渐形成种植、加工、销售、运输、贮藏为一体的中药材产业链,为西峡建设全国知名的中药材生产基地打下了基础。今年,西峡新发展山茱萸、连翘、黄精、黄姜等中药材5400余亩,改造提升山茱萸基地16000余亩,20余万人投入中药材产业发展中,“道地药材”已经变成了群众的“致富良方”。
以香菇为原料的庞大产业链正在加速形成
在当地的南阳铭浩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排排标准化厂房气派壮观,拌料车间、装袋车间等配套生产线一应俱全。6座恒温净化养菌棚一字排开,棚体是15厘米厚的净化保温板,棚内搭建双层网格培养架,利用冷暖空调、新风系统、双网双膜系统控制温湿度,加上温室灯带模拟光照,满满的“科技范儿”。6座恒温净化养菌棚可一次性培养菌棒136.8万棒,比传统大棚养菌产量可提高30%以上。
香菇是西峡县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该县每年香菇种植达3亿袋,年产鲜菇30万吨,覆盖15个乡镇140个专业村,近20万人从事香菇生产、加工和销售,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来自香菇产业。
然而长期以来,西峡县香菇种植存在冬忙夏闲现象。为了填补产业季节性空白,南阳铭浩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培育出了适合夏季种植的“钰森1号”和“钰森3号”,并在全县建成首个智能化控温控湿“四季菇”大棚和首个工厂化恒温净化养菌车间,菌棒培养率达99%,打破了传统一年一季的出菇模式,实现四季循环养菌、一年两季出菇,规模效益翻了三倍以上。
自2018年起,西峡县投资1.2亿元、联合河南省农科院筹划成立河南省农科院西峡分院,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西峡食用菌科研中心建设为依托,汇集全国60余位专家,建立4个科研团队,在食用菌提取物、深加工人才引进方面攻坚发力;建设了年产5000吨香菇菌种中试车间、新品种实验基地等科研场所,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食用菌行业所有基础性研究和示范性推广进入常态化运行,实现人才共用、成果共享的良性科研路径。
如今在西峡,以香菇为原料的庞大产业链正在加速形成。目前,西峡县已建立食用菌专业合作社689家,加工企业578家,其中出口企业108家,产品有原菇、罐头、休闲、发酵酱类、食品配料调味料、功能保健类六大类200多个产品,年交易额近200亿元,香菇产业已经成为推动产业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链条。
“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强劲引擎和关键利器,我们将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急需为导向,育良种、用良技、施良法,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注入更为强劲的动能。”西峡县委书记马俊说。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