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幢寺外销画为什么会火起来?

海幢寺外销画为什么会火起来?
2024年11月10日 01:08 新快报

1796年,一幅“西班牙人阿格特订制海幢寺水彩画册”,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历史风华,还在两百多年后的今年夏天,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展现来自岭南的禅风雅意。在此,记者结合展览相关研究著作《清代广州海幢寺外销画》(释光秀编著,中华书局2023年8月第1版)及相应采访,为大家呈示18-19世纪广州外销画的吉光片羽。

1

外销画:无名者留下的传世画作

什么是外销画?释光秀认为,所谓“外销画”,是指为迎合西方社会热衷“中国趣味”的风尚,中国画师用西方的颜料(水彩、水粉、油彩)与毛笔,用中西结合的写实技法(西画透视法、明暗调等与传统工笔),画出一张张带有中国风情的图画,销售给来华的洋人。17世纪时,这种绘画作品从中国沿海出口到欧洲。

“因为外销画是专门用于出口,为外国人生产的特制的产品,它的经济效益是首位的,其次是艺术水准等。生产这种产品的人都是体制外和圈外的一些专业画手,也许他们没有多大名气,有的人甚至没有留下任何姓名,就像中国佛教史上的洞窟壁画与雕像的创造者,虽然不为人所知,却留下了传世的作品。外销画的作者们也是如此,他们绘制了成千上万幅作品,却从来没有留下自己的英名,用自己的智慧点亮光明,践行了中国佛教利他的菩萨精神。”

18世纪中后期,广州成为西方的通商口岸,外销画在广州被大量生产。“海幢寺能够入画,受到外国人的青睐,一方面因为它代表了中国文化儒释道三教之一的佛教,另一方面是因为寺院里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因子,例如中国传统建筑等元素。”释光秀说。

2

十九世纪的“广州citywalk指南”

释光秀引用中山大学教授江滢河在《清代洋画与广州口岸》(中华书局2007年版)的引论,后者曾介绍:“外销画种类繁多,题材丰富,1984年英国学者克雷格·克鲁纳斯(Craig Clunas)出版的《中国外销水彩画》(Chinese Export Watercolours)是首次专门以广州外销水彩画为内容的专题研究。作者主要以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院(Victoria & Albert Museum)所藏的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的130幅中国外销水彩画为研究对象,参考英国其他博物馆的藏品,通过对相关档案的整理分析,分别从水彩画的各种题材,如自然风光、外销商品制作、中国社会风俗、人物图、生物品种图等内容,论述了水彩画的制作方式、历史作用以及西方人的观感等。”

而在19世纪末出版的《广州、西江和澳门旅游指南》上,刊载了广州沙面宾馆出售外销画的广告,向外国游客介绍了30种可供选择的描绘“广州风光和中国人生活”的绘画,“内容包括澳门风光、外国汽船、广州沙面景色、孔庙、文昌庙、金华庙、五羊雕塑、河南寺、花塔、广州城墙、中国人家庭生活、中国刑罚图、中国农村风光等等”。这里的“河南寺”就是地处广州府南、珠江岸边的海幢寺。

3

文字未尽形,画面来辉映

海幢寺人文荟萃,历代不乏名家游记。释光秀在文中表示:“古人文章好简,托物言志含蓄隽永,也不免得意忘形,缺之细枝末节,极少有像《徐霞客游记》那样据景直书的。而西方人的游记,带着异国情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始终雾里看花似是而非。这是文字的限制,而图画正好弥补了这一点。例如大英图书馆藏海幢寺图的海山门(外门)和码头,通过这幅约18世纪末的纸本水粉画,对照沈复《浮生六记》中游海幢寺的描述:‘规模极大,山门内植榕树,大可十余抱,阴浓如盖。’以及康熙年间王士祯雨中游览海幢寺写下的诗句‘冒雨发舟二里抵寺门,木棉方花,望如赤城之霞。’文字和绘画交相辉映,穿过百年岁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座现存完好的禅寺丛林,不曾湮灭,一如既往地独守清静,屹立于珠江南岸。”

他说:“西方人虽然无法深入地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但对于美好的东西,有些是可以不用通过语言文字就能感受到的,就如风靡欧洲的江苏小调《茉莉花》。海幢寺在某种程度上,在西方人的眼中,象征着中国传统中最有价值的东西。翻开他们的游记,有精致的园林,有雄伟壮观的殿堂,有神秘的宗教仪式,有死生契阔的友情,有烈日秋霜的旧朝遗老,有舍己为民的慈悲圣僧。这些故事,有些甚至成为传说,已经成了海幢寺密不可分的一部分,通过口耳相诵,在欧洲广为流传。”

4

海幢寺藏本优于大英图书馆藏二本

记者从海幢寺方面获悉,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原广东省文物鉴定站研究员李遇春先生,在《关于〈海幢寺〉与海幢寺》一文中曾介绍,海幢寺的藏本是当时阿格特亲自参与制作,这使得它有优于大英博物馆藏的那两套的地方。

李遇春这样介绍:“结合实物及文献可知,保存完整的十八世纪外销水粉画《海幢寺》图册应该有三套,除了海幢寺收藏的这件以外,另有两套藏于英国大英图书馆。大英图书馆收藏的两套图册,其一是四十二开,附加素描全景图一开;其二是四十八开。两册的入藏登记编号都是在十九世纪初期。”

“由于三套图册绘制的时间相去不远,绘制技法、材料趋同,绘制的景物大同小异,因此很难分出伯仲。海幢寺藏本优于大英图书馆藏二本的地方在于:通过曼努埃尔·德·阿格特的指导和直接参与,使得定制的《海幢寺》图册从一般的类似导游图册的外销画,提升为不仅标识有平面,还标识有高度;不仅有展示物象单一立面的,也有展示多个立面的图示;不仅有图示,还作出文字说明。而附于其上的‘海幢寺平面图’更体现出他的制图特长。在每一幅作品中又都作出了中文标识,令信息更翔实,这是别本中未见的,足见他对画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5

广州外销画从“静态”观“动态”

2023年2月18日-19日,由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共同主办,中山大学广州口岸史研究基地、广东省博物馆外销艺术品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焦点:18-19世纪中西方视觉艺术的调适”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永芳堂举办。记者当时曾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其中,中山大学教授江滢河在他的《清代广州外销风俗画的形成与发展》中认为,18、19世纪广州外销画家的存在,提醒我们一个重要事实,“即口岸社会中各种不同的人群都共同参与了世界性的发展进程”。“虽然历史文献中对历史上广州出现的这批画工没有留下太多记载,但我们还是能够透过一幅幅精美绘画,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他们与外部世界打交道的方式。”

此前,他也曾提到:“广州外销画的形成和发展,是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2022年12月29日于广东省博物馆公众号平台,江滢河举行公开讲座《全球视野下的广州外销画》,做了三点小结:一、广州外销画是全球化历史进程的产物,全球化推动力是贸易,因此广州外销画最显著的特点是由贸易塑造的;二、广州外销画的形成和发展是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其历史和艺术特点,不能将对广州外销画的叙述简单化和平面化;三、广州外销画从历史上的出口工艺品,转化成博物馆中的艺术品,也是世界全球化进程的表现。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