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DeepTech深科技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熊宇杰教授和团队开发了一种激光照射方法,借此造出一种晶格畸变铋催化剂。
与此同时,他们还开发出一套新型电解装置,在配备湿热通风收集系统的膜电极组件上,成功实现了高浓度纯甲酸溶液的生产,并且可以连续稳定运行超过 300 小时。
即在 200mAcm-2的工业级电流密度之下,通过 300 小时的连续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反应,就能生产高浓度的甲酸。
为了评估这一系统的实用性,课题组进行了全面的技术经济分析和生命周期评估,结果显示本次方法有潜力替代目前主流的甲酸生产方法。
为了进一步证明本次系统的实用性,他们直接利用所生产的甲酸溶液,为空气呼吸式甲酸燃料电池提供动力。
结果发现在无需进行纯化处理的前提之下,就能获得 55mWcm-2 的功率密度,实现高达 20.1% 的总体能量效率。
通过此,课题组描述了一种通过电化学还原二氧化碳反应直接生产甲酸、并驱动燃料电池的方法,在发展电催化二氧化碳转化驱动甲酸能源经济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这种利用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来生产纯甲酸溶液的方法,不仅有助于降低碳排放、实现碳固定的目标,而且符合国家的双碳战略。
此外,甲酸也可作为一种燃料,用于驱动甲酸燃料电池,因此有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由此可见,本次所生产的甲酸不仅可以作为基础化学品用于工业生产,还可以直接用作燃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据了解,低碳电力的储存和利用、以及交通运输的脱碳,是未来能源转型进入低碳经济的关键组成部分。在这个背景之下,作为一种潜在的可再生能源储存和转换解决方案,甲酸能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作为一种基本型有机化工原料,甲酸在农药、皮革、染料、医药和橡胶等工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甲酸不仅具有高能量密度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而且其生产过程可以通过利用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实现碳循环。
因此,甲酸能源被视为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技术之一,有望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通过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生产甲酸,有望成为甲酸经济中碳循环的关键环节。
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其实际可行性受到电催化合成甲酸的浓度以及产量所限制。
同时,目前甲酸的市场价位较高,因此利用电化学的方式来生产绿色甲酸具有相当大的前景。
多年来,熊宇杰课题组一直致力于二氧化碳的可再生能源催化转化。在这项工作中,他们选择采用电催化的方式,主要是因为电力的来源广泛,可以利用间歇性能源比如风能、太阳能以及潮汐能等来进行发电,从而实现将电催化二氧化碳转化为化学品、或转化为燃料的目标。
基于此,他们首先确定利用电催化的方式来进行二氧化碳转化,以实现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生产特定化学品的工业应用。
然而,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所产生的产物较为复杂,往往包含一氧化碳、甲酸、甲烷、乙烯以及乙醇等。
经过一系列调研之后,他们发现尽管利用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制备的 C2+ 产物市场价值更高,但是产生 C2+ 产物需要更多的电子,导致最终需要输入的电能更多,在制备成本上的性价比并不高。
与之相比,两电子过程产生的一氧化碳和甲酸在经济性上更为优越。特别是相比一氧化碳,甲酸更容易被分离,因此后者具有较低的运输成本和存储成本。
于是,该团队决定沿着“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产生甲酸”这一方向前进。确定大方向之后,则需要选择合适的电催化剂。
经过调研之后,他们发现目前可以用于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产甲酸的催化剂,主要是锡、铋、铟、铅等基催化剂。
鉴于铋的市场价格更低、无毒且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于是课题组选择铋作为目标催化剂。
然而,在目前文献报道之中,将铋基催化剂用于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生产甲酸时,电流密度的较小。
即便在大电流之下,甲酸的选择性也比较低,难以满足工业应用的需求。因此,开发高效的铋基催化剂,成为他们的下一个任务。
为了增强铋基催化剂的性能,他们决定向铋中引入缺陷。这是因为催化剂中的缺陷可以有效调控其电子结构,改善对于中间体的吸附,从而增强选择性。
同时,缺陷的引入还能产生更多的催化剂中不饱和位点,进一步增强性能。通过多次实验,他们发现可以利用激光辐照方法,合成一种非晶态的氧化铋前驱体,这种前驱体经过电化学重构之后,可以生成富含缺陷结构的金属铋催化剂。
这种催化剂不仅具有高活性,而且具有高甲酸选择性,非常容易进行批量化生产。
后来,他们发现由于电解质的缘故,导致所生成的甲酸多以甲酸盐的形式存在,同时浓度也比较低,而这将大幅增加后续的分离成本。因此,他们希望能直接实现高浓度纯甲酸溶液的大批量合成。
为此,他们耗费将近一年的时间来做实验。起初,实验结果显示尽管可以获得纯甲酸溶液,但是甲酸的法拉第效率一直很低。
经过大量实验之后,课题组终于提高了甲酸的法拉第效率。不过,他们又遇到了新的问题:所设计的反应器稳定性较差。
于是,他们耗费半年多时间进行改进,最终获得了较为稳定的电解池性能,并成功获得了高浓度的纯甲酸溶液。
目前,他们仅在实验室验证了上述结果。接下来,课题组会将整体系统进行进一步的放大,继续发展基于这一系统的实际应用。
同时,他们将开发面积在 100cm2 以上的电化学反应器,并将其组装成电堆,真正实现纯甲酸溶液的大规模生产,推进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产甲酸的工业化应用。
另据悉,目前熊宇杰的论文总引用次数为 40000 余次,H 指数 100,曾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全球前 2% 顶尖科学家榜单、以及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这主要基于他在“多场多相催化化学”方面的成果,尤其是基于多场耦合和多相流动条件下的催化机制及其应用的成果。
具体来说,他和团队曾创制了表界面结构可控的复合催化材料和杂化催化材料,实现了催化反应的光、电、磁、热等多物理场调控,发展了分子转化过程的能量耦合机制。
同时,还曾设计可被模块化定制的仿生催化器件,实现了催化体系的传质和传能过程强化,发展了基于多相流动控制的应用系统。
与此同时,熊宇杰还是东盟工程与技术科学院外籍院士,并担任安徽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等职务。
1.Zhang, C., Hao, X., Wang, J., Ding, X., Zhong, Y., Jiang, Y., ... & Xiong, Y. (2024). Concentrated Formic Acid from CO2 Electrolysis for Directly Driving Fuel Cell.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e202317628.
运营/排版:何晨龙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