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创作与画面相得益彰

文字创作与画面相得益彰
2023年05月26日 07:50 中国科学报

《张钰哲的故事》内页。

■张嘉懿

作为一名历史研究者,在研究工作中往往更多思考的是辨析、阐释史料,以及提出和发现问题,然而绘本创作却不尽然,在保持真实性与客观性的前提下,也要兼顾艺术性的表现方式。

笔者在创作《“彗”眼识星:张钰哲的故事》(以下简称《张钰哲的故事》)的文字部分前阅读了大量的一手史料,这些资料不乏一些独家、珍贵的档案资料,使笔者能够有机会更加全面地了解张钰哲院士波澜壮阔的一生。

与此同时问题也出现了,如何从庞杂的史料中选取最能够体现张钰哲人格魅力、最具有吸引力和代表性的人生片段?如何将他的人格魅力与科学家精神传达给小读者?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落笔之前便有几个设计,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其一,在素材选取上,笔者的原则是选择那些此前较少人使用过的、令人耳目一新且艺术性强的素材。

如张钰哲的二哥在美国留学时给年幼的张钰哲寄来大学校园的明信片,鼓励他将来远渡重洋这一场景。当时尚在清末,明信片的赠语是用半文言文写成,考虑到小读者的阅读习惯,在绘本中略加修改全变成白话文。这个场景在以往的报道中较少被提及,笔者认为,这样生活化的场景可以极大地丰富张钰哲少年时期的形象。

绘本中还多用了一点篇幅描述少年时期张钰哲的阅读和立志经历,这样可以更加贴近少年儿童,让他们有代入感。

其二,绘本创作相当于历史上真实人物的艺术呈现,因此笔者借鉴了一些文学创作中的经验。

如在文学写作中,往往只需寥寥几句对白便可将人物勾勒鲜活,形象跃然纸上,并且通过人物之间的互动进一步区分人物形象。因此笔者便着重选取了最能够体现张钰哲性格与为人的对话,这些对话不是编造的,而是张钰哲亲口说过、他人记录下来的。

如张钰哲赤诚引荐程茂兰的场景,既能够体现老科学家尊重人才、毫不藏私的风骨,也能够让读者感受到科学家之间惺惺相惜的感情。

这样的对话还出现在张钰哲留学归来时的场景中。1929年,张钰哲回国时曾写下一首报国诗,笔者认为,仅仅在绘本中抄录诗句不足以吸引小读者的注意力,缺少人物的互动与对白,建立不了更立体的形象。

因此,笔者在同一个画面中又选取了张钰哲1946年二赴美国时在一列火车上与钱德拉塞卡会面时说过的一席话。钱德拉塞卡是印裔美籍天文学家,亦是张钰哲的终生好友。尽管两件事发生的时间不同,但张钰哲全心全意热爱祖国、一心报国的形象是始终统一的,两个事件放在一起便强化了人物形象。

其三,这本小书是绘本,画面与文字如何配合也很重要。在小说或者传记中是用文字来呈现画面感,书籍中的插图起到再现文字的作用,但绘本正好相反,文字在画面中起到的是一种辅助作用,更多的是描述性的,是为了引领画面,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

因此,尽管笔者只进行文字创作,但在创作之前脑海中会先呈现出每一幅画面,同时将画面建议反馈给画师,在文字写作时笔者尽量不让文字与画面的功能重复。

比如,《张钰哲的故事》中最重要的画面莫过于1941年的日全食观测。日全食发生时,太阳在视觉上有一个渐变为全黑色的效果,当时正值抗日战争进入胶着状态,天空中敌机尾部的日本国旗与天空中黑色的太阳交映便有了双重含义,而这样的处理避免了直接展示战争画面。此画面在这个场景中占据绝对的主导,文字的作用是补充说明这段历史。

当然,整个绘本的创作过程也存有一些遗憾,在这里一并分享出来。

首先,绘本篇幅有限,无法完全概括或者说不能完全展现张钰哲一生中重要的时刻,像1962年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在IAU代表中国、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等关键事件。这些事件作为历史研究是很重要的,不过在儿童绘本中就稍显趣味性不足,并且事件的历史背景过于复杂,难以用画面表示,因此只能舍弃或用一两句话交代。

如今,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蒸蒸日上,与张钰哲当年所处的近乎一穷二白的境地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正是张钰哲和他的同辈科学家为中国科学的今天打下了基础。通过这套绘本,不仅让我们记住老科学家们的丰功伟绩,也让人们看到共和国是如何从艰难困苦走到今天的,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国家。

江山代有才人出。何为共和国的脊梁?便是在逆境中展现出担当的勇气,为国家前途命运无悔奉献。这是共和国科学家薪火相传的科学家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让中国与中国科学的未来永远充满光明、奋进的气质是新时代的应有之义。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

张钰哲的故事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