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中的科学基因与文化气质

绘本中的科学基因与文化气质
2023年05月26日 07:50 中国科学报

《钱三强的故事》内页。

梁启超故居实景与绘图。梁启超故居实景与绘图。

■刘阳

我国科学家传记的原创绘本尚在起步阶段,其创作手法有待摸索和总结。笔者作为著、绘双作者,完成了“共和国脊梁”科学家绘本丛书中的《中国第一代航天人:梁思礼的故事》(以下简称《梁思礼的故事》)、《点亮原子梦:钱三强的故事》(以下简称《钱三强的故事》),撰写了《乘风破浪的男孩:张炳炎的故事》(以下简称《张炳炎的故事》),本文借此谈谈创作经验和思路。

丰富的素材和采风都不能缺

在中国科协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及馆藏基地的支持下,笔者得以看到整理清晰、摘要具体、年代跨越完整的传主资料。基于该项目,大大地保证了传主素材的真实性、科学性。

不过也存在每位科学家的素材虽丰富却不均衡的问题。如钱三强的传记及资料长编丰富翔实,但为满足画面的真实性,所需的钱三强留法期间的学术进展、归国行程等《申报》《大公报》相关报道的资料不足,笔者仍需查找佐证。

梁思礼的大量视频和照片资料对笔者全方位地刻画传主各年龄段的音容笑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导弹、火箭控制系统由于涉密原因无法呈现,就要从不同角度向读者解释。

张炳炎的照片资料数量较多,但更多是集中在他的晚年,其早年参加游击队的故事,只能利用佐证材料还原。

解读材料后,带有目的性的采风对于非虚构题材的绘本是非常必要的。

一是有还原和矫正的作用。以《钱三强的故事》中清华科学馆为例,该馆为钱三强回国任教的工作地,门额上镌有“科学”和“SCIENCE BVILDING”,与我们现行的“building”不同。这就需要格外注意,因为在19世纪之前的几个世纪时间里,英文中的U和V可以互换使用。

二是给读者更好的代入感。创作《梁思礼的故事》时,笔者走访了天津的梁启超故居,现场采风后,通过“异时同图”的方法将场景还原呈现。

起承转合引出“梦幻联动”

绘本的页数较少,常见的为32页,正文文字常控制在2000字以内,叙事空间有限。因此,创作者对事件的选取须慎之又慎,还要对材料进行裁剪整合,通过合理地想象和扩展,以增加故事的戏剧性。

这里特别谈谈故事的“承”和“转”。以绘本正文为16个对页的体量来看,笔者认为把第14对页作为全书高潮较符合科学人物故事走向,此页可阐释科学家一生最大的科研成就、该领域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研成果。第15对页展示取得该项成就后新增的重点荣誉,或前15个对页没能以时间线为主线叙述的重要品质或经历。第16对页作为结尾需要含蓄开放、意义深远。

以《梁思礼的故事》和《张炳炎的故事》为例,两本书在第14对页“巧合”地进行了“梦幻联动”。

1980年5月18日,我国向太平洋海域发射的洲际导弹非常准确地落到指定海域,船载直升机顺利把弹头打捞上来,从此形成了中国航天与航海命运交织的纽带,开启了星辰大海征途上的新篇章。《梁思礼的故事》第14对页的视角是东风5号洲际导弹在太平洋成功发射,而《张炳炎的故事》的视角为18艘舰船驰骋在太平洋,迎接来自9000千米外祖国大陆的珍贵礼物。

每一页都需要细细打磨

科学家传记绘本的科学基因和文化气质是先天性的,创作者要在画风确立、脚本设计、细节呈现上表达出艺术的多义性和隐喻性,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细细打磨。

笔者在以写实为主体的画风基础上,逐渐摸索、沉淀出个人风格。

一是着重塑造传主的形象和精气神。绘制前充分调研、总结传主的人物特征是必要的,但绘制传主在不同年龄段、不同角度、不同情绪的面容时须避免被素材限制。目前市面上一些绘本存在用绘图软件直接把老照片数字化的现象,不但给读者一种翻阅老相册的无趣感,更有甚者造成比例失调、生硬死板。

二是使用“超现实主义”绘制。通过“相邻处递进变化”的创作手法,创作出初看出人意料、细看情理之中的画面。

以《钱三强的故事》中钱三强开始组织攻关原子核事业发展为例,如何在年代跨度大的背景下体现“组织力”、向小读者呈现晦涩涉密的学科和设备,并在一个页面中体现出来?笔者的处理方法是将这些复杂的元素融合在一幅绵延的画卷中,重点画出钱三强蓝图绘制者的身份,这一蓝图小到设备大到工程项目从无到有、从二维到立体,而其变化的过程由画卷中的科研人员协同缔造。

三是蒙太奇手法。借用符合剧情需要的画框来罗列客观事实,是同类题材中解决素材分散问题的一种常见手法。画框多以照片、纸张、新闻报道、书本形式出现。

需要注意的是,绘本中的画面终归是以阐释和推动故事情节为首要目的,绘者不应过度放大个人的艺术追求,或落入为拼接而拼接的俗套。必要的画面留白能给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给情绪的变化有容留之地。

目前国内的原创绘本创作多以“作者+绘者+编辑”的形式推进,著、绘双作者并不多,像美国的华裔创作者陈振盼,日本的松冈达英、加古里子、安野光雅这样从事科普绘本创作的著、绘双作者更少。本文对科学家传记绘本创作模式管中窥豹,相信未来会有更丰富、成熟的科学家传记绘本涌现出来。

(作者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创新服务中心)

本版组稿负责人:张佳静

张炳炎的故事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