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益寿堂:回到74年前那场晚宴

颐和园益寿堂:回到74年前那场晚宴
2023年03月27日 07:45 新京报网

3月25日,“古都春晓——中共中央‘进京赶考之路’颐和园专题展览”在颐和园益寿堂正式开幕。“专题展览”展出的正是74年前中共历史上一个重要时刻。

时间回到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踏上“进京赶考之路”,颐和园是他们抵达北平后的一个重要落脚点。在颐和园益寿堂,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同志会见并宴请各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民主人士代表,同他们诚恳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问题,开启了协商建国、共创伟业的新纪元,书写了进京“赶考”的重要一笔。

在这个历史转折的重要时刻,颐和园见证了从战争到和平的转换,颐和园自身也获得了新生。

2019年以来,北京市组织开展“新中国成立主题片区”保护传承利用工作。颐和园益寿堂是“进京赶考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益寿堂启动展陈提升。

如今,焕发新颜的颐和园益寿堂,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颐和园园林科技科科长赵晓燕参与了策展全过程。她告诉新京报记者,与此前的展览相比,此次展陈提升的一大变化是聚焦“进京赶考”与颐和园的相关性,重点展现发生在益寿堂的红色历史。

颐和园党委书记李晓光表示,颐和园将一如既往开展好红色文化传承、保护、利用工作,“走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赶考之路。”

颐和园益寿堂历史资料图片。 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翻拍颐和园益寿堂历史资料图片。 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翻拍

“从古园到新生”

新京报:请你介绍一下颐和园益寿堂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色。

赵晓燕:颐和园益寿堂始建于清光绪时期,位于颐和园万寿山前山的东部,是一座传统的中国北方合院住宅式风格建筑,正堂五楹,名“松春斋”。因清代帝后常常去万寿山上的景福阁赏景和接待外国使节,益寿堂便成为景福阁的配套服务用房。整组建筑半隐在凹凸的山体之间,有一条弯曲的小路绕过半遮的山体通向院落。

1949年1月20日,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收颐和园,北平市长、市军管会主任叶剑英在园内南湖岛上设指挥部,并住进颐和园中的益寿堂。北平和平解放后,颐和园成为人民的公园,迎来新生。

新京报:1949年中共中央进京“赶考”时,颐和园益寿堂发挥了什么样的重要作用?

赵晓燕: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向古都北平进发。临行前,他意味深长地说“进京‘赶考’去”,“希望考个好成绩”。

3月25日清晨,毛泽东等人抵达北平清华园车站,后换乘汽车至颐和园休息,下午赴西苑机场阅兵。当晚,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同志在颐和园益寿堂会见并宴请各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民主人士代表,同他们诚恳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问题,开启了协商建国、共创伟业的新纪元,书写了进京“赶考”的重要一笔。

另外,毛泽东抵京首日在颐和园还提出关于新中国公园建设思想的重要表述,根据《柳林溪回忆录》记载,毛泽东对柳林溪说:“先把原有的公园管好……今后还要建造许多新公园……搞好公园也是为人民服务。”

新京报:颐和园益寿堂的保护和开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李晓光:从2014年6月起,益寿堂全面向游客免费开放,还举办过一些文化专题展览,比如“颐和园对公众开放一百周年书画展”。

2015年,我们经过多方论证,推出“古都春晓——寻访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之路主题展览”。后来益寿堂成为海淀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1年成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今年3月25日,“古都春晓——中共中央‘进京赶考之路’颐和园专题展览”正式对外开放。益寿堂景区的西殿、正殿、东殿依次为“古园新生”、“宴集群贤、“肝胆相照”三个展厅。此次展览面积200余平方米,展线长度78米,展览包括历史图片60余张,珍贵文物文献60余件(套),文字版30余个,多媒体5个,景观3个。

3月17日,颐和园益寿堂外景。 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3月17日,颐和园益寿堂外景。 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一室一专题”

新京报:颐和园益寿堂保存了哪些珍贵的文物和历史资料,它们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赵晓燕:在益寿堂西配殿的“古园新生”展厅中,有一张古朴典雅的木桌。这是一张原藏于颐和园景福阁中晚清时期的柚木花卉纹五腿拼桌,它造型典雅大气,使用了浮雕、镂雕等多种雕刻技法,并采取了桌板拼合及五腿支撑的独特造型。作为重要展品,这张桌子的价值在于,它是亲历北平和平解放的历史见证。早在1949年初,在景福阁的联合办事机构的两次会议中,人民解放军代表和傅作义方代表在这张桌子上继续进行磋商,达成了接管时期关于军事、政治的多项决议。

新京报:在策划专题展览时,遇到了哪些挑战,以及如何应对?

赵晓燕:我们的展览设计为“一室一专题”,每一个专题都定格了经典瞬问,希望给人以穿越时空之感,让观众身临其境感悟先辈革命足迹。

展览的内容要严谨。我们此次的专题展览经过一年多的前期调研工作,邀请各个方面的专家一起研讨,包括党史专家、军史专家、政协的专家,还有研究颐和园历史的专家等等。

场景还原上也要反复考证。比如第二展厅为“宴集群贤”,设在益寿堂的正殿“松春斋”,是本展最大的室内展区。晚宴复原区经多方查询、考证后,对当晚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同志在颐和园益寿堂宴请赶赴北平的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场景进行区域复原。复原区的火炉为园藏文物,圆桌、圆凳均参照园藏实物进行仿制,增加展区可看性。

“坚持展览与建筑文物相融合”

新京报:在这次展览中,颐和园益寿堂做了哪些尝试或创新来提升游客的体验?

李晓光:这个展览最大的特色是侧重与颐和园的相关性,重点展现发生在益寿堂的红色历史,再加上情景复原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和多媒体设备,整体上让游客的互动性比以前增加了很多。

第二展厅“宴集群贤”的内容展示区中,用多媒体触屏的形式,展现当晚出席的中共代表和民主人士代表的照片资料、复原依据、代表作品等。另一侧电子屏播放电视剧《香山叶正红》中的益寿堂晚宴片段等影视资料,用声音营造氛围,让参观者沉浸式的体验当年的那场晚宴。

第三展厅为“肝胆相照”,设在了益寿堂的东配殿,重点展示了毛泽东同志与各界民主人士共商国是、筹建新中国的场景。展览用文献与珍贵照片档案展现了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三份文件,商定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等情況,以及选举产生的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名单,集中呈现了益寿堂晚宴的有关民主人士积板参加政协会议,发挥的积极作用。

新京报:在进一步推动红色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和传播中,颐和园益寿堂有哪些经验?

李晓光:在展览策展过程中,要注重恢复原有历史风貌,坚持展览与建筑文物相融合,保证观众瞻仰革命旧址与看展览两不误。

不管是景点、遗址,还是故居等,要侧重于深入挖掘这个地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及相关历史背景,只有挖掘清楚后,才能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

在运行方面,我们将加大对外宣传,与相关单位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建活动。目前益寿堂可以预约团队接待,提供免费讲解,组织朗诵红色诗词,讲述红色故事等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将益寿堂这枚红色“种子”植入参观者的心田。

另外,我们还录制了展厅讲解视频,展厅现场有二维码,颐和园官方微信有讲解页面,游客可现场扫描也可远端观看。

新京报记者 李聪  编辑 袁国礼 校对 卢莤

颐和园毛泽东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