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温江区,四川科伦博泰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科伦博泰”)所在地,这里布局了不少实验室,数百名技术人员每天都和各种“粉末”打交道,最终找到药效的最优解。
1月18日下午,红星新闻记者在科伦博泰的一个产品检测实验室看到,这里布局了弯弯曲曲类似手臂模样的白色装置,一些精密检测仪器静悄悄地“躺”在桌子上,一侧的电脑屏幕不时跳动,密集显示出产品参数。
这是科伦博泰ADC药物的检测场所,“我们研发的ADC药物现已经进入临床阶段。”科伦博泰大分子研发中心药物发现部副部长龙虎拿着一个装了白色粉末的小瓶向记者说道,ADC药物研发和检测过程异常繁琐,需要进行成千上万次技术测试。
目前,科伦博泰实验中不断出炉的“成都造”ADC药物正在“出海”,实现成都本地药企在全球市场“掘金”。
一年三次合作
海外药企巨头关注“成都造”药品
去年12月22日,科伦博泰与来自美国的全球药企巨头默沙东宣布,双方达成独占许可及合作协议,合作开发7款临床前用于治疗癌症的抗体偶联物(ADC)药物。合作协议生效后,科伦博泰将获得1.75亿美元的首付款。后续的合作中,科伦博泰预计会获得来自默沙东不超过93亿美元的付款。
去年年底的这次合作,是科伦博泰和默沙东的第三次“牵手”。值得注意的是,在ADC药物领域,科伦博泰是默沙东在中国大陆唯一的合作方。
一年三次频繁“牵手”背后,“成都造”药品何以获得国际巨头关注?
“默沙东的研发团队在美国寻找ADC药物的合作方,他们找到了我们。然而当时对方对我们的研发技术和项目质量并不是特别了解,表示需要通过初步合作并进一步观察我们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数据之后,再沟通授权合作事宜。”科伦博泰CEO葛均友博士回忆了当时的合作过程,“后来,我们做了临床试验,数据出来之后,效果不错,默沙东最终敲定和我们的首笔合作。”
全球生物医药行业并不缺乏ADC药物的研制企业,而行业存在鱼龙混杂的情况,尤其是默沙东这样的行业巨头,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异常苛刻。
在葛均友看来,获得默沙东的关注,还与企业海外布局有关系。早前,科伦药业便在美国新泽西州设立了研究机构,而科伦博泰是科伦药业的控股子公司,这为企业与美国同行沟通,进而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直接便利。
继去年年初首次合作后,默沙东对科伦博泰的项目研发感到满意,在去年下半年连续抛出了两次合作“橄榄枝”。“这三次‘牵手’累计敲定了100多亿美元的合作订单。”葛均友说,在技术合作外,默沙东还以参股形式参与科伦博泰的发展。
海外药企巨头在全球选择合作伙伴,这其实是备选企业之间高度竞争的过程。葛均友说,公司业绩的成长性、技术研发能力、未来在资本市场的前景等,都是决定企业是否拿下跨国订单尤其是获得股权投资的关键因素。
提升研发水平
扩大建圈强链“朋友圈”
ADC药物的用途是什么?葛均友介绍,这种药品在治疗人体肿瘤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化疗是全球肿瘤治疗的最重要方式之一,然而,化疗过程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较大影响,可能产生较严重毒副作用。ADC药物结合了化疗和精准医疗的优势,从而形成靶向治疗。”
葛均友打了个比方——可以把ADC药物理解为一种带有靶向弹头的精准化疗药,然而,这种药品的研发难度极大,“首先是靶向性,需要确保药品不能产生脱靶毒副作用;其次,要把控好药物的‘杀伤力’,在杀伤既有肿瘤细胞的同时,不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而最重要的是,连接抗体和药物之间的技术也非常关键,以确保药物在肿瘤微环境中释放。”
ADC药物的研发需要兼顾药效和安全性,这一问题成为摆在不少同行企业研发进程上的“拦路虎”。
“这只是你看到的其中一个环节,我们每生产一批ADC药物都是以月为单位,周期较长。”在参观企业的产品检测实验室时,科伦博泰大分子研发中心药物发现部副部长龙虎向红星新闻记者介绍,实验项目耗时较长且不能中断,实验室设备会保持每天24小时运转。
从长远看,与行业巨头合作也是对企业业务能力的重塑和提升。“严苛的标准,也会刺激我们提升技术水准和产品的合规性。”葛均友说,今年企业会有创新药上市,还有两项ADC药物和一项生物类似药申报生产,也会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在做好自身发展同时,科伦博泰正在参与成都产业建圈强链。去年10月,由科伦博泰联合相关单位组建的生物靶向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揭牌。葛均友透露,将借助这个平台,引入海外优质科研资源,围绕ADC药物领域进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这会在研发、检测、分析等环节带动成都生物医药上下游产业链发展。
在此之前,成都药企“出海”的案例并不少见。海创药业已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建立分支机构,迈克生物研发的相关体外诊断产品也持续“出海”。
“中国近年来进入原创生物药出海的高峰期,科伦博泰本次‘出海’创造了国内药企海外授权的金额记录,也标志着海外一线医药巨头对中国原创新药研发水平的全面认可。更值得一提的是,科伦博泰作为成都本土药企,这一点显得尤为可贵。”允治资本合伙人罗超说。
创新药是成都产业建圈强链的一条重点产业链,随着去年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天府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相继揭牌运行,成都生物医药产业建圈强链“朋友圈”正在扩大。
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宋嘉问
编辑 于曼歌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