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侨批背后老一辈侨胞炙热有温度的故事
“每一封侨批里面都是一幕悲欢离合的咏叹,每一封侨批背后都有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由珠海演艺集团制作、珠海歌舞团演出的民族歌剧《侨批》将于10月4日在广州大剧院歌剧厅正式首演。该剧作为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及“历史题材创作工程”重点扶持剧目,由200余名演职人员历时两年创排,将以歌剧形式展现侨批背后“爱祖国、爱家乡、爱亲人”的情怀。
■新快报记者 徐绍娜
历史题材的舞台艺术呈现
侨批,是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及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眷属的、附有汇款的书信及其回文的统称,是一种“信汇合一”的载体,被称为跨越大海的来信,在广东沿海地区曾兴盛一时。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
民族歌剧《侨批》从华工梁诚如为阻止女儿像自己一样被卖,急忙赶赴家乡却在海上殒命,临终留下的一封“批”开始,串起了众多华工的故事,展示了苦难岁月里义薄云天的同胞情,折射出中华民族根植于骨髓、流淌于血脉的大爱。
博物馆里的一封封侨批背后是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如何将一纸侨批具象化,在舞台上得以艺术化、人性化呈现,这对于歌剧创作来说是一个命题。编剧王勇表示:“一封批,是故事的起点,更是故事的支点,这个‘支点’串起了中华民族的前世今生与今生来世。只有用人性的、人情的表达,才有可能打破时间的壁垒,在情感层面上更加贴近当年的华侨和华工,从而让侨批不再是博物馆橱窗里的陈列品,让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和图片,让故事更具人性的温度,成为一道温暖人心、触动人心、震撼人心的光。”
顶尖团队历时两年打造
一部歌剧能登上舞台,往往凝聚了众多主创人员的心血。民族歌剧《侨批》集聚了业界顶尖的艺术家,包括中国音乐家协会顾问、一级作曲家孟卫东,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中央戏剧学院原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廖向红,国家大剧院原副院长邓一江,中央歌剧院常任指挥、青年指挥家朱曼,青年指挥家樊洁等,分别担任作曲、编剧、导演、乐团指挥及合唱指挥,主要角色则由青年歌唱家吕薇、李扬、董斌、李步凡担纲。
《侨批》的创作开始于2021年春,同年7月,珠海演艺集团组织主创团队前往珠海唐家、江门等地采风。在参观江门五邑华侨博物馆时,早期华工乘火船漂洋过海的情形、华工所遭遇的不堪目睹的凄苦场景、浩渺太平洋和异邦的凶险叵测,给主创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主创团队在北京、珠海召开数次策划会议。编剧王勇根据历史提炼加工,数易其稿,反复修改;作曲孟卫东紧扣剧情,将音乐与唱词融为一体;导演廖向红则以民族歌剧的特点和优势,将剧中人物的大义大爱进行生动呈现。
音乐舞台展现岭南地域特色
《侨批》中,侨批与大海富有不同的象征意蕴。侨批是家书,是银信,是连接家乡与他乡的纽带,一封百人签名的侨批是海外华侨爱的传递;大海则是生路,是屏障,是人生难以主宰的命运象征。
在音乐风格上,该剧以深沉、大气、厚重、抒情为主,以广东音乐作为基调,具有浓厚的岭南音乐特色。流畅动情的旋律抒发人物情感,渲染人物情绪;独唱、重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架构全剧,增强人物的行动性、戏剧性;配器运用了多种民族乐器,彰显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在舞台呈现上,该剧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特点,以大海为主要空间形象,遵循写意的美学原则,创造了大气、空灵、诗意的空间。虚与实的场景设置、物理与心理时空的交错并置,将人物内心世界外化、诗化,带给观众更强的内心冲击。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