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画院名誉院长张绍城:中国画自画像水平最高应选金农

广州画院名誉院长张绍城:中国画自画像水平最高应选金农
2022年09月18日 00:29 新快报

宋末元初赵孟頫的《自画像》,可以说是中国绘画里,存世较早的自画像作品。现在在故宫博物院看到的一幅《自画像册页》,描绘了在竹林中一高士凝视前方略有所思。如果说这是一幅赵孟頫把自身与山水融为一体的自画像的话,那么,实际上他还有另一幅“特写”的自画像。可惜,那幅能够清晰看到面容的原作早已散失,但幸运的是,备受历代画家纷纷传摹。至今,有关这幅《赵孟頫自画像》的摹本存世已发现不少于十幅。其中,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代画家禹之鼎临摹的《赵孟頫自画像》尤为代表。

明代沈周在八十岁时创作的《自画像》也不失为该时期的重要代表。画中的沈周头戴方形软帽,双目炯炯有神,拱手作揖,身子稍向左侧,脸上的皱纹和老人斑刻画得十分仔细,可以看出画家作画力求真实。张培培在《沈周自画像浅析论自画像蕴含的时代精神》一文中,认为沈周之所以作自画像,是因为沈周摆脱了当时主流价值观,脱离了传统的士人价值,而是以修身为首要目的,使其以一个单纯的“人”的身份审视这个世界,审视自身。此外,还有《高凤翰自画像轴》《金农自画像轴》《华嵒图轴》《任熊自画像轴》均为传世经典,其中,尤其清代金农的自画像被关注度和传颂度是最高的,广州画院名誉院长张绍城接受采访时认为,金农此画很有文化含量,应当是中国画里自画像水平最高的作品。

自画像赏析

高凤翰自画像轴

故宫博物院陈列部书画组专家杨丽丽解读表示,该作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时年作者45岁。画面上,高凤翰身着白衫,头戴斗笠,侧身倚石坐于断壁悬崖之上,崖上松柏怪生,崖下波涛澎湃,陡峭的巨石冲出水面,长空中,一只孤鹤飞翔而来,画家俯览水面,似引起无限思绪。当时正值高凤翰仕途转折时期,是年,他赴济南省试,应选;次年赴京应试,考列一等,分发安徽试用。他并不热衷仕途,对当时的社会状况也很不满,应试做官可能是生活所迫,作品即是他当时心境的写照。图中,画家将自己置于陡峭的绝壁之间,险峻的山石,汹涌的江水,奇生的古木,使人感受到的不是士大夫寄托林泉之志的山水,而是预示着人生的艰险,仕途的艰辛。此图构图新颖,以仰视的角度截取山崖一角,江水自远而近布满画面,气势强大,使景物具有高远和深远之势,以烘托主题。高凤翰的自画像非常写实。据载,高凤翰长眉广额,身体伟岸,又有美髯,曾自署“髯高”。他曾画过一幅《披褐图》,其人物面貌与此幅相似。

金农自画像轴

这幅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在73岁时的自画像。画中老者身着布衣,持杖侧身而立,姿态笃定,神情超然。杨丽丽介绍,其头部画法较为写实,具有肖像画的特征,浓密的长髯、细细的发辫,真实传神地描绘出金农本人奇倔傲世的性格特征。图中人物的体貌不求形似,极尽夸张,具有漫画意味,这是一种文人画家逸笔的肖像画。画家以焦墨渴笔勾勒人物形象,线条生拙简朴,脱胎于南宋马和之“兰叶描”,与题款及诗文的“漆书”共同体现出生涩拙朴、奇绝脱俗的风格。

张绍城认为,金农此画很有文化含量。构图布局出人意外,不受现实形体束缚,却画出自己人生态度。尤其,用一根细线,画出自己脑后小辫子,有“三朝老民”自嘲意味。他的长篇题字论述古时画家虽多,却很少人自画。他因与朋友五年未见,所以画了自己,寄给朋友。“没想到,这样一幅作品,成为了中国画里自画像水平最高的作品。”

华嵒图轴

据杨丽丽介绍,华嵒是一位来自民间的画家,曾流寓杭州,结识了浙东学者吴石仑等人,这些友人多是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文人,在他们的影响下,华嵒潜心诗文书画,获得了“诗书画三绝”的美誉。为了谋生,他曾经历仕途,但目睹官场的种种不平,终于放弃仕宦,往来于杭州与扬州之间,以卖画为生,并结识了“扬州八怪”等画家。华嵒一生贫苦,他在画中以“笔端刷却世间尘”,全心表现对大自然的美好感受。他游历甚多,眼界开阔,为许多画家所不及。这幅自画像为一件即兴之作,描绘了暑夏之时,华嵒身着夏衫,半敞衣襟,优游林泉的欣悦之情。他倚石盘膝,临泉而坐,左手拈须,右手抚石,意态闲暇。身后山石高耸,深青色的古藤缠绕着峰峦,远处瀑布垂岩而下,汇流成河。读其诗,更使人感受到作者热爱自然、超然离垢的情怀。图中的人物肖像写实而又带有写意的意味,造型略有夸张,与作者其他的人物画有相似之处,如《天山积雪图》等。此图线条简练,随意潇洒,笔调疏简,追求一种文人意趣,具有雅俗共赏的独特风格。

任熊自画像轴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李湜解读表示,本幅自画像无年款,从画像上分析任熊应正值三十余岁的壮年。此时正是社会大动荡时期,面对清王朝的日益腐败、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以及列强的入侵,画家在自画像中面露沉思状。其袒露右肩、不修边幅的装束,俨然一位绿林好汉之相貌,无一点正襟危坐或优游林下的文人画像格调。此图如铁画银勾般的衣纹线条不仅与主人公坚毅勇猛的形象相吻合,而且烘托出其内在的阳刚之气,增强了画作的感染力。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