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地震局专家权威解释

辽宁省地震局专家权威解释
2022年09月08日 06:50 辽沈晚报
在沈阳中山公园,显著位置设立有应急避难场所指示牌。辽沈晚报记者 查金辉摄 在沈阳中山公园,显著位置设立有应急避难场所指示牌。辽沈晚报记者 查金辉摄

为确保地震预警系统取得应用实效,规范地震预警信息发布工作,2022年6月30日,我省地方标准《地震预警信息发布规范》正式批准实施。昨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辽宁省地震局相关负责人对《规范》进行了解读。

问:《地震预警信息发布规范》的发布与实施会给公众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什么影响?

答:《地震预警信息发布规范》的发布与实施确保地震预警信息更加规范高效传递到社会公众和有关行业,利用地震预警系统提供的数秒至数十秒预警时间,公众结合有针对性的地震应急演练,可以采取避震措施减少人员伤亡,重大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和重要生活设施可以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如紧急制动高速列车、及时关闭燃气管线、关闭核反应堆、停止精密仪器操作、电梯紧急停运在最近楼层等,以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

问:公众如何正确使用地震预警信息?地震发生时,有哪些紧急避险措施?

答:收到地震预警信息后,首先一定要保持沉着冷静,通过图片、灯光报警、声音报警、语音提示等正确辨识预警信息,结合所处的环境采取相应的措施。红色预警,有破坏性地震发生,本地预测烈度7度及以上,需要采取紧急避险措施;橙色预警,本地预测烈度为5度或6度,本地可能会强有感晃动,需要适当避震;黄色预警,本地预测烈度为3度或4度,本地会有感晃动,无需惊慌;蓝色预警,预测本地烈度在3度以下,一般情况下本地无感,但是在高层建筑上可能会略微有感晃动,无需惊慌。因此,我们在收到橙色和红色预警时,需要根据所在的环境采取一些紧急避险措施:

(1)在学校,同学们应该按照平时应急演练的要求,立即下蹲到课桌旁。一只手用书本或者书包保护好头部,另一只手牢牢抓住桌腿。离窗户较近的同学应该及时拉上窗帘,防止玻璃被震碎后造成伤害。离门较近的同学应该及时把门打开,防止震后门框变形无法打开,影响逃生。剧烈震动过后,同学们应该在老师的指挥下快速有序撤离到安全地带。撤离过程中一定要防止踩踏或者掉落物体伤人等情况。

(2)在家中,平时就要做好准备,地震发生后优先选择开间小、有承重墙的房间,如卫生间、储藏室等进行避险。要选择有结实支撑物的地方,如坚固的桌子或床边。躲避时应该下蹲,一只手用沙发抱枕或枕头等护住头部,另一只手牢牢抓住桌腿、床腿等稳固支撑物。同时,还应该及时关闭电源、天然气、煤气等,并把门打开。等剧烈震动过后,再快速有序撤离到室外安全地带。如果住在高层建筑,撤离时不能乘坐电梯,更不能慌乱跳楼。

(3)在体育馆、电影院、大型商场等公共场所,应保持沉着冷静,根据实际情况就近避震,做好自身防护。待剧烈震动过后,用一只手做好头部防护,防止坠落物体的伤害,快速有序撤离到室外安全地带。

(4)在户外,比如广场、公园等,应该就近选择空旷地带避险,避开电线杆、广告牌、路灯等建筑和设施,避免坠物和设施倒塌造成伤害。另外,正在开车的朋友,切记不要紧急刹车,因为由于地面晃动可能会造成侧滑,一定保持冷静,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地方停车,再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

问:地震预警信息由谁发布?公众可通过何种渠道快速了解相关信息?

答:《地震预警信息发布规范》已明确指出,地震预警信息由省地震工作管理部门负责制作、产出,通过全省地震预警系统统一发布、更新或者撤销。我们省地震预警技术系统将在2022年底建成,经试运行后正式对社会进行服务。我省已经在省应急厅、交通厅等行业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部署了178套预警终端,届时公众将通过专用终端、智能手机、电视等多种方式获得地震预警信息。

问:通常所说的“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有区别吗?

答:地震预警与我们传统说的地震预报是完全不同的,地震预报是在地震发生以前,对未来有可能发生地震的地点、时间和强度作出预测并进行通报,及时公布于众,让人们做好预防,以减少灾害损失。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后,根据地震台网观测到的传播速度快、破坏性小的纵波信息,快速估计地震基本参数并预测对周边地区会产生的影响,利用电磁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抢在传播速度较慢、破怀性较强的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向可能受灾的区域发布预警信息。

问: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有什么不同?

答: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把“尺子”,简称烈度。烈度与震级不同。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而烈度则反映的是地震的后果,一次地震后不同地点烈度不同。打个比方,震级好比一盏灯泡的瓦数,烈度好比某一点受光亮照射的程度,它不仅与灯泡的功率有关,而且与距离的远近有关。因此,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各地不同。

辽沈晚报记者 胡婷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