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金庸怎么写生命“逆修”

看金庸怎么写生命“逆修”
2022年08月18日 01:49 晶报

李言

在中国道教的内丹术体系中,以独特法门演化成对生命不同形态的实现,如延衰、长生和逆生等,“逆修”可被称为核心法门,是让个体时间回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合。《性命圭旨》中有记载,“逆:检妄回情,情返为意,摄意安心,心归性也”。毕竟正常人对时间的感应是顺从的,一生遵从生老病死的合理循环;而对生命时间的违背,以“逆修”实现生命的逆转,实现了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升华。

“逆修”是对现有时间的忤逆,突破了人之于时间对应的极限,其中也涉及到个体时间和群体时间的异化问题,这一异化现象在文学中也经常出现;如还珠楼主的长篇小说《蜀山剑侠传》和菲兹杰拉德的短篇小说《本杰明·巴顿奇事》等,而《本杰明·巴顿奇事》则集中探究了时间的异化问题,主角以生命倒流的方式,形成了与现有时间相对立的双重空间,空间的打开更赋予了文学复杂且虚无的内涵。

在东方的文学书写中,“逆修”则具备了传统道教的文学根基;在对修士的描绘中,他们多以元婴和孩童形态出现,成为仙侠文学角色特征的常态。《蜀山剑侠传》描写李静虚的文字便是典型:炼成婴儿,脱去躯壳,成了散仙,从此便自号极乐童子。

金庸在自我体系表达中也注意到了“逆修”的超现实内涵。随着写作能量的不断充沛,金庸之于现实主义的挑战,也集中映射在《天龙八部》天山童姥这一角色身上,但是他并没有勇气迈过自我构建的现实主义表达体系。

天山童姥以一个悲剧的形态存在于故事的后半段,这一角色算是对李静虚的致敬。金庸在建设“逆修”的文学桥段时侧重于修炼方法论的呈现,却摒弃了修炼世界观的探寻。

天山童姥把“逆修”当成寻求爱情和实现欲望的一种方式,却忽略了“逆修”本身应具备的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超越性。本末倒置和自我心性的紊乱,终致天山童姥“逆修”失败的结局。天山童姥的悲剧,是金庸对内丹术的讽刺,但又何尝不是对人之爱欲的讽刺呢?

文学金庸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