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或许想象过这样的场景:外星人开着大炮巨舰,向地球人类宣誓武力——可这是真正可能发生的未来,抑或只是我们这些浅薄二维生物扛着锄头的臆想?当平静的生活被诡谲的彗星所打破,当艰难的抉择关系到人类的命运,当虚拟世界成为最后的避风港,在无解的阳谋之下,顶尖的头脑们如何破局?
《破晓之钟》——首部由杰出华人青年人工智能科学家创作的纯正科幻小说,将智能体、数字人、元宇宙、基因复制、纳米自组织机器人等热点融入地球存亡与人类生存挑战,技术设定与演进逻辑扎实严谨,又充满想象力。
本书作者田渊栋在人工智能领域是“大神”级别的人物。他现在担任Meta AI人工智能研究院(FAIR)研究员及高级经理,研究方向为大模型高效训练及推理、表示学习、智能决策与优化。
田渊栋本硕均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于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机器人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后,在Google无人驾驶团队任软件工程师,2018年任围棋开源项目OpenGo研究及工程负责人和第一作者。
2022年12月,田渊栋团队曾发布了一个基于大规模语言模型的故事生成器Re3(Recursive Reprompting and Revision)框架,通过设计prompt让模型生成一致性强的故事。这样一个走在科技最前线的“理工男”“AI大神”,自己执笔时,会写出怎样的故事呢?
?
(本文有惊喜活动,免费赠书!赶时间的小伙伴可以直接拉到文末看活动规则)
以下为田渊栋为本书所写的“说明”:
田渊栋:在AI最火热的时候我写了本小说
有人哀叹“我们要的是星辰大海,得到的却是社交网络”,这一方面是科技逐利的例子,另一方面,也确实说明,科技发展的轨迹,未必和人们预先设想的相同。
在传统的科幻作家脑中,人工智能冰冷而刻板,可以拥有庞大的计算能力,却无法理解人类的情感,直觉和灵光一现。然而,等到AI真的飞速发展到如今,我们却发现,纯粹神经网络构造的人工智能就像一个神经搭错的白痴天才,感性有余,理性却不足,充满疯狂诡异的想像力却无法连成情节连贯逻辑严密的故事,能绘制出天马行空的照片和视频却难以做到精细控制,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却经常在简单推理中犯傻出错。一些人类视若珍宝的玄奥概念,到头来却发现AI经过训练后可以轻易超越;而处理枯燥无聊单调机械的日常生活,AI却屡屡翻车。
?
沿着这样的风格路线走下去,人工智能将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新世界呢?在想象的大前提被现实巨幅校正之后,对将来的预测,又将会作何等修改呢?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新世界的逻辑,往往和旧世界完全不同。最直接了当的例子莫过于农业文明在面对新生工业文明时的兴叹。在一切都固化为体系和惯例,刻入万世不移的经典,体系内的每个人都下意识地遵循先哲的训令,不再作深入的思考之后,倏忽之间,一个突如其来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搅乱三纲,倒转阴阳,将整个世界观的逻辑体系,从根子上崩裂掉,而本来弃如敝履的奇技淫巧,最终却汇成裹挟一切向前奔腾的汪洋大海。
在智能大爆发的前夜,我们又是否会犯同样的错误而不自知?
我们熟悉阿西莫夫的《基地》,熟悉大刘的《三体》,在那些世界里,人类掌握更高级的科技,涉足更广阔的世界,但人类还是最有智慧的,人类和外星文明的互动方式和逻辑,还是与历史长河中的某个时刻似曾相识。然而,一个高等文明,一个高等智能集合体,在超脱了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还会不会重复过去的历史?在一个所思即所得,予取予求的世界里,稀缺的资源又会是什么?价值的衡量标准何在?在几万光年的尺度下,文明之间有否交流的需求?黑暗森林只是一个假说,也许还有另一个呢。
也许未来的世界,不会是像你我想像的那样;支配它运行的底层规则,也可能完全不同。
?
在大模型火热的今天,在每个人都埋头读论文、弄数据、跑实验,忙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偶尔我们也需要抬起头来,想一想这一切狂飙突进之后,我们用双手创造的一切,会在百年千年之后,孕育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技术的进步如奔腾野马,但思考还没有跟上。
也许这样的思考,仍然会囿于自身的刻板印象,和真正的未来南辕北辙。但至少,它会有产出一些有趣好玩的故事,在无穷可能的高维空间中,激起一点点涟漪。
本书,就是一次初步的尝试。
即日起至2024年11月9日23点,
科学网APP用户可以在本文下方评论区
发表关于对未来科技世界的想象或对本书的期待。
我们会根据评论内容,
选取3名用户各赠送一本《破晓之钟》。
科学网APP二维码及下载链接:
?
https://rmtzx.sciencenet.cn/app/kexuewang/openApp/openApp.html?appInfoId=100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