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痛悼念我国著名职教专家、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刘春生教授
?
刘春生,1944年出生,教授,我国著名职教专家,原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所长、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创始人和学术带头人,于2023年7月29日因病于西安去世,享年79岁。
哀悼心语
天津大学职业教育学科的“幸事”与“憾事”
惊闻刘春生先生去世,心情沉重!职业教育学科与天津大学教育学院有着特殊意义,刘春生先生作为该学科的创始人,奠基者,具有着广泛、深远的学术影响力!学院拥有刘先生这样一位具有浓厚的教育情怀、人格魅力和学者风范的学科带头人,是学院的“幸事”,没有刘先生一代的奋斗和奉献,就没有学院事业发展的今天。他的去世是天津大学教育学院的一大损失,是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憾事”。我们沉重哀悼他的离去,愿他一路走好!我们更要铭记先生的殷殷嘱托,把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特色和优势传承并发扬光大,把学院越办越好!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闫广芬
惊闻刘春生教授于日前在西安西京986医院安详的走了,本人心情很为沉重,往事涌上心头!
我同刘教授相识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继1988年国家教委批准在我校设高等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后,1989年又根据国家职业教育的需要进一步加设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主要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培养管理干部和教师。开始主要是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中专、技校、职高)校长、管理干部和教师举办了各种培训班。老实说我们当时对职业教育了解不多、认识不高、教学训练施设更为不足,多是请国家教委职教司领导亲自授课,职业技能训练多由有关厂矿承担。后经职教司推荐便多次邀请时在吉林职业师范学院任教的刘春生教授来我校专授职业技术教育课,于是我们就相识并很快熟悉起来。刘教授早已是国内鼎鼎有名的职业教育专家,出版有多部职业教育学术专著,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他所担纲主编的全国综合性专业月刊《职业技术教育》,被列为中文核心期刊,报道并引领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事业的需要,我们先后创办了职业教育本科师资班和专升本在职师资班,并承担职业教育课题的研究任务。1995年申报到高等教育管理硕士点后,又开始承担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在职研究生。1996年国家颁布了职业教育法,其中进一步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于是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创办职业教育硕士点、博士点已成为是国家迫切需要,这一任务责无旁贷的落在我们学院身上,因此邀请刘教授入职天大职教学院已成为必然。遂于当年刘教授就由吉林职业师范学院顺利入职天津大学任教。刘教授作为职业教育学术带头人,成立了天津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对学校有关教师教学、学术研究力量进一步整合,先申请到职业教育硕士点后,又很快成功申请到国家首个职业教育博士点,显然刘教授的贡献功不可没!其实我们现在的教育学院就是在当时的基础上而蓬勃发展起来的!
虽然刘教授已经退休多年,多年积劳成疾身体欠佳,但仍然关心着学院的建设,关注着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应该说刘教授的过世是我院,乃至国家职业教育事业的很大损失!我们在此沉痛哀悼著名职教专家刘春生教授,衷心祈祷他一路走好!
——原天津大学职教学院副院长、学院校友会常务副会长 徐炳亭教授
刘春生教授是天津大学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引进的职教专家。
刘春生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在天津大学这一平台上始终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显著提升了天津大学职教师资培养的能力与水平,有力推进了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他是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博士点建设的奠基人之一,是我国“中职硕士”职教师资培养新路径的开创者之一,是众多研究生和职教教师的良师益友。他作为职教界知名学者承担并完成多项国家高级别课题,发表多部高水平论著,成效卓著,作为知名专家为国家职教领域相关政策的制定奉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作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为国家培养了数十名博士、硕士。
刘春生教授为职教学科建设发展和职教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呕心沥血,做出了杰出贡献,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原天津大学职教学院院长 周志刚教授
刘春生老师是我国职业教育战线的著名的学者,对中国职业教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特别是对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06年,刘春生老师作为负责人携带团队联合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所共同申请的职业技术教育博士点,得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中国第一个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博士点。刘春生老师工作兢兢业业、废寝忘食,每天工作到晚上十点之后,为学院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做出了重要贡献。刘老师为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关心爱护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刘春生老师的逝世是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重大损失,愿刘老师一路走好!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退休教师 祝士明教授
在天津大学教育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创办之初,刘春生老师就为校长班学员讲授职业技术教育理论。1996年调入天津大学后,又开设了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出版了《职业教育学》教材,成立了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在刘老师的主持下,1998年学校设立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2005年建立我国首个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点。刘老师为学院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求学和工作后,经常听刘老师讲起他的研究经历:刘老师在80年代初就已经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方面小有成就,权威电台还在春节黄金时段播出他的作品;“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受到鄙薄,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需要有人做开创性的工作”,刘老师毅然做出了献身职业教育理论建设事业的人生选择,为职业教育奔走呼喊。他追溯我国职业教育的起源,从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职业教育学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从功能的角度提示了职业教育的本质,构建了中国职业教育学的基本论域;他提出职业技术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必须突出其战略地位,普教、职教、高教三者并重...这些观点在现在看来依然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
刘老师连续四届被聘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职业教育学科组成员,为我国职教事业发展的重大政策制定提供了决策咨询,他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参与者,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的开拓者。刘老师千古!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 夏军
来学院工作后,与刘春生老师接触不是很多,他为人低调、平和,印象最深的是他的一句话:我每天在办公室的工作时间是三个单元,上午,下午和晚上。刘先生的敬业和自律精神由衷的让我敬佩。此外,记得2008年汶川大地震,刘先生退休生病期间,委托家属缴纳了1000元特殊党费,深深感受到先生的大爱与无私。
后来几次都是随学院一行去家中探望刘老师,有幸近距离与刘先生交流。尽管刘老师身体欠佳,但我们每次去看望他,都能感受到先生的乐观、豁达,特别是先生对职业教育的杰出贡献和浓浓的教育情怀。他始终关注着学院的事业发展,总是不断表达歉意,由于自己身体原因,很遗憾不能为职业教育学科多做些事,他深情寄语年轻一代,踏踏实实做学问,职业教育研究大有可为!追忆着先生的音容笑貌,在此沉痛哀悼刘春生教授,愿先生一路走好!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 朱红春
“追忆恩师刘春生先生”
第一次见到老师的时候,记得是在2000年左右,那时自己考研一战失利后,阴差阳错进到天大高等教育管理的本科二学位班上,有幸和研究生同学们一起听讲《比较教育学》。当初的想法不过要混个文凭,但望见一位高瘦挺拔的先生,写着一手潇洒遒劲的板书,开篇用的是“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的诗句介绍自家大名,感觉倒也新鲜。再看他每节课就那么一个人、一张嘴、一副眼镜一杯水,英法德美日俄一众国家的教育风貌便被活生生地带到眼前,中国的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于此对比中的优劣得失更被剖析得一清二楚。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大家风范”吧!只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心,大半学期下来,教育学科真正的关节没怎么把握,教育史上的轶闻掌故、还有先生课上有时穿插的个人经历倒是记下了不少。一天课间,老师不知何时踱到了后排,就在我旁边轻声问了句:“能坐这一会么?”“当然了,老师,我特别喜欢您的课!”再后面就有了一段记忆有些模糊的对话,自己最想知道的其实是老师为什么放弃了先前学习的古典文学专业,难道就是因为从古诗古文当中悟出了些教育与职业技术的道理——“就像您发现的,《诗经·伐檀》讲的不是什么阶级斗争,而是一首劳动的赞歌,描述了伐木的造车工通过职业分工换回了粮食与野物?”可是这一问还没得到个答案,上课时间却先到了。只记得老师徐徐起身之际瞥见我写在笔记本上的姓名,微笑着说道:“你这个名字好啊!不光是对全世界、更是对全宇宙开放了”……我们做研究也需要这样的开放性(本句只能记得大意,万难复现当时的言谈风采)。
我以为自己那一刻应该是领悟了:作为学者,就是要有广博的兴趣,哪怕之前的专业背景与此刻所关注的相距甚远。接下来的故事便是那个一度失去了方向的青年,逐渐对于教育学、对于职业教育问题产生了兴趣,经过了考研二战,终于如愿拜到了刘老师的门下。在更多的接触中,自己得以了解到老师过去受累于“家庭出身”的艰辛成长、徜徉于古典文学时的踔厉风发,还有后来创办新中国第一份职教刊物的业绩、闲谈中讲述的东北雪地追捕兔子的趣事、亲身感受到的学术会上妙语连珠的点评、酒席之间即兴赋诗的风采等等一股脑地充实起了一位和蔼长者的形象。不过要说到这几年印象深刻的事,首先想起的是一次到办公室,正赶上学校约请专家为纪念1958年毛主席视察天津大学一事命题作文,老师正一下一下地敲击键盘,刚刚打出了开头两句。“您说,我来输入吧,我打字快。”此时自己心想的无非是做一项不费脑子的工作。哪知道老师先问我,作为天大学子,可曾晓得主席当年为什么要来视察?当时说了些什么?“这些我真的不知道啊!”于是老师便耐心地为我一个人讲起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就像在上一堂思政课,时而又放慢语速,说出一句显然经过仔细斟酌的话,我便应声键入,不多时,一篇文章就已写成。“老师,我记住了,主席强调的是高等学校的党委领导、群众路线,还有要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学生忙不迭地汇报着学习体会。老师则又点出了我们还应当从中看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于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新技术的重要意义,关注教育的社会责任,进而引申到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偶然一次帮忙最终收获了一番大道理。我总觉得好的教育就该像这样,使人如沐春风。
好幸运跟随老师完成了硕士阶段的学习,又继续在老师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原先高我许多的老师好像渐渐地腰弯了下去,讲课也时常力不从心,直到有一次晕倒在工作岗位上,再后来就只能坚持半天上班,再后来就很难去到办公室,乃至户外都难得一见了。每每我和同学家中拜访,也尽看到老师在接受治疗,不是按摩便是服药。在此羸疾之际,偏偏又面临着学生们的毕业,时时烦劳教谕!于是——按照本人博士论文“致谢”部分留下的记录——“一来一往之间,自己的内心也增添了许多愧疚,不仅是研究不如人意,更是因为先生的精力已经大不如前……我当然会毫不吝惜地将‘如渊的智慧,如椽的巨笔’之类能够想到的华美辞句奉献出来,不过此时最能表达学生心愿的只有一句话:老师,请多保重!”在学位答辩之前,我真的心里矛盾又忐忑:一则希望老师能够安心静养,二则又特别想要得到一份现场的鼓励——毕竟一生只此一次。犹豫了许久,终于没有忍心邀请老师列席。然而当天一早,走进会场之时,却一眼看到老师已经先行到了后排。原来是由学弟搀扶着一步步地从家走过来的,可这距离足有两公里呢!当天的答辩过程似乎无比的漫长,评委提问也相当的尖锐,待到我一上台只觉得头脑嗡嗡作响,紧张得几乎要语无伦次了。这时抬头望见老师,望见了我学术生涯最关键的引路人,他就一直在那里端坐着,仿佛正和我目光相对,刹那间我又想起了“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的诗句,突然间从老师身上感受到了一种传承的力量,一种教育的情怀……
老师是注定要在中国职业教育青史留名的人物,原谅我只能用仰望视角写下记忆中的一鳞半爪。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张宇
刘春生教授创办了新中国第一份职业教育杂志《职业技术教育》,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职业教育硕士点、博士点,开创了中国职业教育学科体系。
回望求学之路,在天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我有幸得到刘老师的悉心指点,记得当时我斗胆提出并撰写打造世界一流高职教育,刘老师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并给我文章逐字修改。经过投稿,文章发表在核心期刊,并浓缩有一篇短文投稿到中国教育报,后来才知该文刊发在中国教育报第二版头条的校长论坛,让我喜出望外。
惊闻刘老驾鹤西去,心情颇为沉重。感谢刘老师,祝一路走好!
——天津大学职教学院毕业生 李名梁
文末附2006年2月20日《职业技术教育》刊登人物传记——《刘春生:平芜尽处是春山》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