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踩雷3亿元信托,郑煤机为何如此热衷购买理财?

2023-12-12 11:53:08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翠鸟资本   

  文︱翠鸟资本

  在与“华软系”有纠纷后,仍购买其相关产品,如今导致3亿元巨额信托无法赎回,郑煤机(601717.SH)此举,确有太多可疑之处。

  日前,郑煤机发布公告称,公司认购的受托方为中国外贸信托、投资顾问为华软新动力的3只理财产品存在无法按期兑付、无法全额兑付的风险,目前公司已向公安机关报案。

  上述3只产品认购总金额为3亿元,除已提前赎回2956.34万元外,郑煤机还面临超2.7亿元的风险敞口。

  有意思的是,早在今年3月时,郑煤机就明知上海华软资金链出现问题,但公司仍在5月以自有资金1亿元购买了“华软系”3只理财产品,这实在过于蹊跷。

  不到半年之间,就大肆投了3亿元。在监管介入之下,郑煤机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

  3月份已现风险

  郑煤机所购买的3只产品受托人均为外贸信托,投资顾问均为华软新动力。

  根据公告,3只产品投资金额合计3亿元,公司已提前赎回信托1号产品的信托资金2956.34万元。

  信息显示,公司于今年5月向外贸信托分别认购了外贸信托-华软新动力精选1号单一资金信托、外贸信托-华软新动力精选2号单一资金信托、外贸信托-华软新动力精选3号单一资金信托,3个信托理财均分别认购金额1亿元。

  虽然说信托暴雷在当前环境之下不是新鲜事,但最蹊跷的是,郑煤机明知是坑,仍往里跳的迷之操作。

  今年3月30日,郑煤机发布公告称,公司将上海华软应收股权转让款6552.62万元全部确认减值,原因是上海华软资金链出现问题,现有资产已被质押,且公司通过诉讼也未能收回款项。

  注意了,就在一天之前,郑煤机刚刚通过投资理财产品的议案。

  根据公告,公司于2023年3月29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使用闲置资金投资金融理财产品的议案》,为合理利用闲置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意公司在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12个月内投资购买理财产品。

  两个月后的5月29日,郑煤机一口气与外贸信托签订了三份资金信托信托合同,投资资金共3亿元人民币。

  信托合同主要条款显示,委托人/受益人为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受托人为外贸信托,投资顾问为北京华软新动力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3款产品预计年化收益率5%,到期日在明年5月下旬。

  合同约定,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的意愿聘请华软新动力作为信托投资顾问,为信托提供出具投资建议的服务,受托人根据华软新动力的投资建议定向投向汇盛资产量化对冲4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

  如今,公司只提前赎回信托1号产品的信托资金2956.34万元,其余存在无法按期兑付、无法全额兑付的风险。

  公司大肆购买理财

  值得注意的是,郑煤机酷爱购买理财,而且是几乎用尽了自身资金,这也让人十分不解。

  长期以来,郑煤机的库存现金只维持在几十万元,买短长期理财及资产管理产品等金融资产合共超过百亿元,占比权益资产高达80%。

  要知道,郑煤机的总资产近500亿,而现金仅有几十万,这种状况实在不对等。

  截至2023年9月,郑煤机总资产合计为484.86亿元,但有75.24%的资产是流动资产,其中经营性的应收及存货合计占比仅为47.57%。

  从半年报上可以看出,郑煤机包括现金、存款及计入收益/损益的金融资产的金融性资产达158.2亿元,占比流动资产43.74%,占比总权益达80.54%。

  在郑煤机37.1亿元的现金等价物中,仅有17万元的库存现金,其他均购买了3个月期限内的银行存款,而其披露的银行存款则是期限3个月以上的。

  在计入全面收益的金融资产中,有30.1亿元为应收票据,这是郑煤机持有应收票据至到期或背书或贴现的投资,而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有47.6亿元用于委托证券公司资产管理。

  如此折腾,郑煤机的理财收益情况如何呢?

  从报表来看,郑煤机的资产管理收益波动较大。2023年前三季,利息收入为0.91亿元,按理财金额算收益率仅为1.22%。

  同时,公司投资收益为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波动巨大,前者为1.11亿元,同比下滑53.4%,后者为0.81亿元,去年同期则为亏损,两项合计收益1.92亿元,占比计入损益及收益金融资产2.29%。

  这意味着,郑煤机如此热衷于投资理财,但其实效果并不好,而且还面临着大幅波动的风险。

  对于此次信托的暴雷,郑煤机表示,公司已指定专人负责项目跟踪,积极联系督促各相关方尽快向公司兑付上述信托理财产品的投资本金及收益,尽最大努力保障公司利益。

  面对郑煤机声称“最大程度减少公司的潜在损失”,投资者更关心的是,为何在3月份明知风险的情况下还要硬往上踩呢?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