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线上网课:缺了现场感和氛围感,你的网课该咋上?

人民日报评线上网课:缺了现场感和氛围感,你的网课该咋上?
2022年05月27日 22:10 媒体滚动

  面对疫情反复,一些学校通过线上方式开展教学,确保“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使学生足不出户就能享受教学资源,省却了从家到校、从宿舍楼到教学楼的奔波。但也有学生表示,曾经下了课、放了假便“归心似箭”,居家后却开始怀念原先的课堂。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大中小学全面开展超大规模在线教育,这一创举从全球范围来看亦属首次。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从各地推出“网络云课堂”,到“网红教师”相继涌现,再到教室直播、视频会议等教学方式逐渐成熟,云课堂日趋普及。数字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很难离开互联网,年轻人对信息产品更有着天生的“熟悉感”。当云课堂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广大师生很快完成了线下到线上的转换,以新形式实现知识的传递、思想的交锋。

(图片来源:新浪网 )(图片来源:新浪网 )

  也要看到,技术的进步无法完全填补缺乏现实情境后产生的“空白”。与“面对面”相比,“屏对屏”少了“现场感”。原先,老师讲到精彩处,学生哄堂大笑,彼此交换眼神、点评几句;学生听到入神处,朝老师点点头,老师心领神会,心中泛起些许“骄傲”。然而在线上,这种即时而微妙的互动与沟通相对少了,连笑声都显得有些孤单。对于老师而言,难以在第一时间获得反馈,无法及时调整讲课节奏。网络屏幕就像一层薄纱,隔开了老师和学生,无法真正做到声气相闻、思绪相通,无法产生真实接触的“化学反应”。

  线上教学难免还少了“氛围感”。有学生表示,别说管不住自己、荒废时间,就算有心听课,也不一定能学得进去。现实中,一些学生独自在房间里,脱离了课堂上共同讨论、图书馆里共同自习的氛围,学习效果难免会打折扣;有时还会被外界噪音、家庭琐事打断,抑或因为老师不熟悉电子设备而出现“卡顿”“关麦”等技术性意外,导致学习过程不够流畅。

  一头是屏幕、语音里的课堂,一头是可触、可感的真实世界,跨越这一鸿沟,就要尽可能让教与学之前不再彼此孤立,让师和生充分感受到彼此的存在。作为老师,要不断提升课程质量,更加重视与学生的互动。时下,有的老师在教室直播,将学生照片打印出来贴在座位上,或把家里的毛绒玩具拿出来摆上,让空寂的教室多了几分活泼;有的老师利用视频会议讨论答疑,鼓励学生随时发言提问,尽管有时略显“嘈杂”,却能有效吸引同学的注意力。

  从更长远的视野来看,线上教学不是一种无奈之举,更是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从超过5万门慕课上线,到中外大学课程共享,云课堂成为获取优质资源、保证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从插入多元情境,到运用多媒体方式,云课堂突破了一人讲众人听的局限,更好优化学习体验。如何创造一对一的交流空间、发挥学校的督促作用、做好课后评价……解决这些问题,既需学校、家庭各方共同携手,打造更好的线上学习环境,更要发挥数字优势,尽快补齐线上教学的短板。

(图源网络)(图源网络)

  哲学家杜威曾说:“教育是生活,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课堂不是校园生活的全部。人们在讨论线上课程不足的同时,往往也有对校园生活的怀念。疫情之下,除了学习环节有所缺失,更少了操场上挥洒汗水的酣畅、食堂中纵论闲聊的快意。师生之间的聊天框定格在下课之时,不复以往那般亲密;校园之中的“金色年华”,有时成了网线一端可望不可即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相隔千里,也要尽可能让学生感受到校园的温暖。开一次班会,做一次分享,共同云观影,同时更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问题,这些课堂外的互动,或许能为校园时光、成长岁月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

  我们期待疫情散去、返校复学的日子,也珍惜线上学习、充实自我的机会。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教育都不能离开它的本质:对一个人灵魂和人格的塑造,亦即鲁迅先生所讲的“立人之事业”。线上教学要关注的,不只有学生吸收了多少知识,答对了多少道题,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是否充实,“人格之树”能否茁壮成长。唯其如此,网线传递的才不只是课堂,还有生活本身,以及推动一个人成长的精神力量。

  这正是:网线千万条,连心第一条。灵犀跨山水,万里亦非遥。

  (文 | 李君强)

网课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