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寇大庸 编辑 | 一刀
2021年,正值知乎运营十周年,这个中国最大的在线问答社区成功登陆美股,人们对它的未来寄予厚望。
但仅仅一年过后,知乎的股价就已经跌了近90%。从最高时的每股13.8美元跌至1.56美元,总市值也从最高峰的90亿美元,狂跌至10亿美元左右,蒸发金额折合人民币超过490亿元。
“为了应对更复杂的情况”,知乎谋求在港股双重主要上市,这种上市方式可以同时拥有两个上市地的同等上市地位,知乎在港股发行的2600万股份都是老股东出售的旧股,其中有创新工场、启明创投、赛富投资基金和今日资本等知名机构,这些机构的退出,让这次上市有些英雄迟暮的悲凉感。
另一头,就在登陆港股前不久,美国监管机构宣布将知乎纳入临时退市清单。知乎对此回应道:“我公司已完成在香港的双重主要上市,后续会密切关注进展,该事件对知乎影响有限。“
但市场反应比知乎预料的大。就在4月22日知乎正式登陆港股的当日,知乎收盘价为24.5港元/股,比招股价跌了23.5%。
一连串的事件让知乎CEO周源在知乎发文感概:“暂时忘记资本市场吧,冬天要锻炼身体啊。”
泥沙俱下
从最新财报数据来看,知乎的营收和亏损都在增长,2021年,知乎营收29.59亿元,同比增长119%,而在2019年,这一数字仅6.7亿元,知乎的增长速度其实不低。
然而,与营收相对的是亏损也在快速增长,2021年的净亏损为12.99亿元,同比扩大151%,知乎对此解释道,这是建设内容生态系统所进行的投入,CEO周源表示,“今年会有减亏的目标。”
周源在公开文章中提到,在黑天鹅和灰犀牛频发的当下,“穿越周期”,成为他最关心的事情之一。
他找到的其中一个方式,就是将“社区生态”放在第一位,以此为起点,穿越周期。
然而,这恰好是目前知乎最被诟病的一件事情。
不少知乎的老用户都认为,知乎的生态正在被破坏。所谓被破坏的生态,指的是专业、开放、包容的知识分享氛围。
2011年知乎刚上线时,采取邀请注册制,当中不乏马化腾、徐小平、李开复等商界大佬。吸引来的也是各行各业能力出众的用户,以至于知乎被调侃为“人均985”,是一个精英气息十分浓厚的社区。
早期知乎的问答质量的确很高,无论是科技、人文还是商业领域,都能看到相当专业的回答,用户间的交流和探讨也很深入,甚至延伸至线下。“谢邀”,这句知乎用户都熟悉的开场白,既成为知乎的传统,也是这种良好的交流氛围的体现。
如果知乎不在意商业化,那么也许还能保持小众社区的规模,这种氛围还能留着住。但是,知乎选择了商业化,那么,争取更多的用户,就成了必然。
2013年,知乎开放注册,随后,用户数量井喷。到了2017年,个人注册用户总数就已超过1亿,日活用户超过2600万。
用户数量的急速增长,很快稀释了知乎的精英浓度。不仅问题变得无聊,回答也变得越来越浅薄,知乎逐渐从一个知识问答平台变成了一个灌水论坛。更重要的是,知乎的“社区性“在逐渐淡化,而从问答社区变成为一个问答平台,用户再难感受到一种清晰的社区价值观。
这使得高质量用户开始流失,高质量内容开始减少,而被一些质量较低、甚至有些粗俗的内容填充。“人均985”也逐渐从一项描述,变为一项嘲讽。
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知乎的商业化之路。CEO周源说“本质上,社区生态既是生产和消费内容的方式,也是构建商业的模式。我们看到了在好的社区生态中不断涌现出好内容,我们也看到了在好内容的推动下,商业活动也才能持续进行。”
但与更专业的知识付费平台相比,知乎要考虑的东西更多,因为它是一个开放式的具有社区属性的问答平台,内容生产极度依赖用户的产出能力与产出意愿,这是没有社区属性的知识付费平台所不需要考虑的问题,其他平台只需要找到大咖制作高质量的内容即可。
因此,一旦知乎的内容开始注水,含金量降低,它的专业性就会受到用户质疑,从而改变用户结构,随之陷入内容领域的“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对于把社区生态看得很重的知乎来说,这一点似乎还没看到有效的解决之道。
做不起来的视频
短视频的出现,对整个互联网内容生态造成了剧烈的冲击,视频,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用户的注意力。知乎也想抓住这波浪潮,实现新的突破。
但是这条路,走得并不顺畅。仅在今年,知乎就已经传出了3次视频部门裁员的传闻。虽然每次都被否认,但是知乎视频业务增长乏力,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种种迹象表明,知乎的视频业务走的很仓促。
据界面新闻报道,部分知乎离职员工认为,当初知乎做视频像是一个拍脑门的决定,产品方向不明确,团队成员也一换再换。
据报道,2021年,知乎高层要求年底知乎视频的每日播放量要达到9000多万。但在年初,这一数据仅为2000多万,一年时间要翻3倍,这让不少员工觉得根本无法实现。
数据也印证了这点。2018年,知乎调整了APP的首页结构,新增了视频专区。但是这些3-5分钟的短视频,和抖音、西瓜视频等平台的内容区别不大,效果一直不温不火。直到现在,用户能刷到的视频的点赞、转发数量大多数都停留在三位数以内。
团队方面的问题也很大,据悉,为了在短期内实现视频业务的发展,知乎从其他公司挖走了大量的员工,这些人把其他大厂的文化带了进来,对知乎原有的价值观造成冲击,使得新老员工隔阂明显,团队凝聚力不高。
这些因素造成的合力,使知乎视频一直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不过,这些经营层面的问题虽是知乎业务发展受阻的直接原因,但并不触及根本。
视频载体与知乎平台性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才是关键。
结构性冲突
知乎是一个问答平台,用户来这是为了看到有用的知识和信息。
而视频的这种信息载体,与知乎的平台性质有着结构性的冲突。
本质上来说,文字是一种空间载体,视频是一种时间载体,前者的自由度很大,读者可以读得很快,也可以读得很慢,甚至还能跳着读、重读,但视频则不一样,作为一种时间载体,它受限于时间的节奏。
视频内容不可预览、不可跳接,就连阅读速度也受到身体机能限制,最多二倍速,再快就听不清了。
在知乎,用户更关心的还是获取知识的便捷性、准确性,这一点,视频不如文字。
诚然,视频的形式更加鲜活,它的表现力更强,但“鲜活”,对知识内容的重要性,不及娱乐、体育等内容。这一点,可以从视频内容的生产数量看出来。
据卡思数据报告显示,短视频在不同领域的垂直占比很不均衡,排名前五的是生活资讯、少儿、搞笑、时尚美妆、美食。但这些都与知乎知识分享社区的调性不符。
此外,视频这种载体与知乎平台的底层运作逻辑是冲突的。知乎一贯采取的“问答”的内容生产形式,本质上是一种双向互动,它对开放、共享、交流的要求很高。
但视频单向信息宣发的性质更强,它更适用于一种中心化的传播。
只要知乎还将自身定位为一个问答社区,那么文字,就是满足用户需求的最便利的一种载体。
这种结构性的冲突,可能不是靠经营就能改变的。
“人在美国,刚下飞机”,知乎的梗,也是它走过的那些路的写照:国际资本,国际精英,最好的学历和最高的薪酬,关于一个成年人所有想得到的精英元素,或真或假,都汇聚到社区的那些ID之中。与此同时,在激烈的社会结构变动时代,知乎让很多人一度在信息和认知上,跑步实现了“阶层跨越”,善莫大焉。
然而,如何将“高大上”变成利润,变成资本的持续认可,依然任重道远。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