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宗媛媛
“经验不限、学历不限,转行美容薪资高”“不会外语也可以出国打工,月薪2万以上”……进入春招季,招聘网站日渐活跃起来,一些宣称“低门槛、高收入”的职位让不少求职者动心。
记者调查发现,由于部分平台在认证审核环节存在漏洞,招聘乱象依旧频发,求职者稍有不慎便可能落入圈套,遭受经济损失,甚至威胁人身安全。
乱象:招聘变培训,求职先交钱
在招聘网站上简单填写个人信息后,小余开始了自己的求职之旅。
“我学历不高,之前也没干过什么,只想着能找个差不多的就行。”令她意想不到的是,推荐列表中给出的职位一个比一个诱人,“好多都不限制经验和学历,月薪能上万,有的还包吃包住。”
真有此等好事?记者以求职者身份完成注册后,很快找到一家美容美发公司发布的招聘职位,月薪8000元到12000元。对方表示公司专门做美业培训,主要有化妆、美甲、美容、美发等,可以零基础学习,没有门槛要求,并建议加微信细聊。
“我们有学徒和学员两种岗位,区别挺大的。”自称资深规划师的柒柒告诉记者,学徒是到门店上班,月薪1500元到2000元,主要负责店内宣传和接待,学习期8至10个月,师傅只能抽空教些基础内容,而学员是在校区学习,专业老师手把手教,美容就业班学制2个月,收费2700元,学完可以推荐就业。这样一来,看似颇具吸引力的高薪职位,便成了需要求职者自掏腰包的培训。
事实上,求职先交钱的现象并不鲜见。打开中国裁判文书网,记者以“虚假招聘”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检索出898篇文书。
其中,有人在网上获取求职者信息后主动联系对方,谎称是知名企业人事直招,并虚构“高薪”“体面”的工作岗位,承诺报销车旅费,诱导求职者应聘。在面试过程中,所谓的“招聘者”又打着资料费、办证费、服装费等收费项目的旗号,向求职者索要钱财。
除此之外,还有人在网上发布招聘模特的虚假信息,谎称能为模特提供广告公司业务,并支付高额报酬,但前提是先交1880元到19800元不等的化妆费、包装费、拍摄费。最终,“招聘者”因犯诈骗罪被判刑。
在黑猫投诉【投诉入口】平台,记者搜索“虚假招聘”,显示结果也多达711条,不少求职者甚至不知不觉陷入套路贷。
“在网上找到招聘烘焙学徒的工作,上面写的新手不收取任何培训费用,结果面试时,我被一步步洗脑办理了总额上万元的贷款。”投诉者称,培训机构宣称学完分配工作,用工资还贷款,但实际学习时间短,根本学不到什么,找的工作也与学习内容不符,现在还款压力大。
暗访:公司无资质,审核不严格
相比起国内职位,部分招聘网站提供的“出国劳务”在待遇方面更加“优厚”。
“劳务派遣高峰期,挪威、新西兰、澳大利亚高薪急招人才,月薪2.8万元到3.5万元。”在一则出国劳务招聘信息中,发布者列出建筑工、农场工、餐厅工、水电工等多个工种,同时打出“诚招全国代理”的广告。
添加相关人员微信后,对方直言“您那边有客户资源的话,可以做代理商,帮我们在当地发展客户。”随后,发来一份代理商政策,“代理商佣金为实收金额的20%,高于定价部分归代理商。”至于出国务工人员需要缴纳的费用,对方表示因国家而异,“比如澳大利亚,交两万八,等客户到岗满一周后,会退给代理商,至于是否退给客户、退多少,都由您来定。您的提成就是两万八的20%,当然这只是底价,您也可以往上加钱。”
当问到公司是否具备资质时,对方称“根据公司规定,不能以图片形式发微信展示资质,涉及我们的商业机密,需要跟您视频聊。”
取得联系后,对方不再掩饰:“开诚布公地告诉您,我们公司本身是没有这个资质的,我们是第三方授权,收到客户资料以后,交给他们来帮我们做。”看记者有些犹豫,对方补充道,“其实重点是一起合作赚到钱。”
记者了解到,《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明确要求,从事对外劳务合作,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经省级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商务主管部门批准,取得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不得允许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以本企业的名义组织劳务人员赴国外工作。未依法取得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从事对外劳务合作的,由商务主管部门提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的规定查处取缔;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在招聘网站上,资质存疑却业务不断的情况还有很多。以一家频繁发布出国劳务岗位的四川某人力资源服务公司为例,记者在天眼查上搜索,发现该公司经营范围为职业中介服务(不含境外就业服务)。而在商务部官方网站提供的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名单上,记者也发现并无这家公司。
资质存疑的企业,如何在平台发布职位?记者以招聘方的身份进行实测。按照要求,招聘企业需要认证营业执照。记者从网上随机下载一张成都某公司的营业执照,上传至平台,并填写公司基本信息。申请提交后不到半小时,平台显示“审核通过”。当记者正在为还需要“个人认证”犯愁时,平台工作人员打来电话支招儿:“如果没有法人的身份证,就认证一下其他人的身份证,只要实名就行。”
提醒:平台应把关,个人须警惕
“与线下招聘相比,网络招聘的确更加便利,但也存在诸多风险,需要格外谨慎。”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林福明谈到,网络招聘平台不能把信息“一挂了之”,而应进行严格把关。
根据去年3月1日起施行的《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从事网络招聘服务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对用人单位提供的招聘简章、营业执照或者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文件、招聘信息发布经办人员的身份证明、用人单位的委托证明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查。
未依法履行信息审查义务的,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无违法所得的,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出台针对性的法规对于规范网络招聘有着重要意义,但我们也注意到,目前处罚力度还十分有限,由于违法成本过低,警示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希望下一步能够多措并举,加强综合整治。”在林福明看来,网络招聘平台其实不仅有义务,而且有能力做好审查工作,“从技术上来说,平台除了要求公司在职位信息发布前提交营业执照,还可以结合其他方式对法人进行认证,通过交叉互验,尽可能堵住监管漏洞,减少盗用信息的风险,确保招聘的真实性和求职者的安全。
对比各大招聘网站,记者也看出,平台在审查方面松紧不一。部分平台除了核验营业执照上的信息外,还会要求获取用户的位置信息,辅助判断是否存在位置异常等作弊行为。
“作为求职者,也应该对网络招聘平台发布的职位信息加以鉴别。比如,在商业查询平台上确认应聘公司的经营状态、经营范围等。涉及出国劳务的,还要确认是否具备相关资质。否则,等求职者到了国外以后遇到劳务纠纷,往往会很被动。”林福明提醒,求职者要对那些“低门槛、高收入”的职位提高警惕,切忌盲目轻信。一旦上当受骗,及时通过正规渠道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