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文杰、许冰清
过去两年,宁德时代是中国证券市场的绝对明星。2019年年底,宁德时代的股价刚刚超过100元,之后的24个月,它的股价增长超过600%,市值一度排到A股第二,仅次于贵州茅台。
但到了2022年,宁德时代的股价从高点692元一路下行,跌幅在30%左右。与此同时,它的主营业务前景也开始受到质疑,出现“宁德时代过于强势,部分汽车公司客户开始寻找替代者”的报道。
这样的关注度,在汽车业并不常见。宁德时代生产的是汽车上的零部件,它不直接生产汽车,不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通常,它应该是那种没有太高知名度的“隐形冠军”。但两个原因让它备受关注,一是股价的亮眼,另一个是它生产的产品——汽车动力电池的电芯——实在太过重要,是电动车时代的核心部件,这让它获得了此前少有的话语权。
此外,除了竞争对手、潜力市场和供应链等热门话题,宁德时代目前的人才培养也值得关注。2021年,宁德时代和上海签订了一个战略合作协议,其中就包括和曾毓群的母校合建一个研究中心。人才问题和与之紧密相关的内部管理问题,未来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宁德时代能否从一个动力电池的明星成为新能源时代的领军公司。这也是接下来我们对宁德时代最好奇的角度之一,我们也会继续了解。
本期节目,让我们把那些容易让视线模糊的股价放到一边,基于事实来看一看宁德时代到底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成长史
简单来说,宁德时代的发家史和很多新兴行业的新玩家一样,是一个历史的行程和个人的奋斗相结合的故事。
宁德时代的创始人曾毓群,1968年出生于福建宁德。这个地方当时属于海防前线,军事要地,所以经济不是很发达。对于曾毓群那代年轻人,最好的出路就是考大学。曾毓群就是其中的翘楚,他在1985年考入上海交大船舶工程系。
大学毕业后,曾毓群进入了一家福州的国企。但是,曾毓群只在国企待了3个月,就扔掉”铁饭碗”,去了一家东莞的外资企业——香港新科。这家公司的业务是生产磁盘的磁头,母公司是日本的电子工业巨头TDK。
曾毓群在香港新科如鱼得水,凭借很好的技术功底,其在1999年已经是香港新科唯一的中国内地籍的技术总监了。这时,曾毓群迎来了一次重要转折。
当时各种新兴、小巧的消费电子产品越来越多,锂电池逐渐成为这些产品的主流电池方案。香港新科的执行总裁梁少康就想要投资这个领域,但是母公司TDK是个大公司,对新业务兴趣不大,他就带着曾毓群还有另一位骨干一起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叫ATL,做锂电池。母公司TDK作为股东投资了他们。
ATL在消费电子产品的锂电池领域发展得很好,2001年起就是苹果的供应商了。最开始是备胎,2004年靠着做iPod电池升到A角,2007年还拿到了iPhone电池订单。到了2008年,曾毓群就在ATL内部建立了动力电池部门,也就是研发和生产用在汽车上的电池。2011年,曾毓群带领这个部门独立成为一家ATL的子公司,叫CATL,也就是宁德时代。
2011年是个什么样的年份?那一年,特斯拉已经买下了通用和丰田在费力蒙市的老工厂,准备改造一新,用来生产后来震惊世界的Model S;日产的纯电动车聆风已经在日本和美国畅销。中国政府也在这一年开始补贴电动车生产;而宝马在中国的合资企业华晨宝马已经立项,准备在中国生产一款小型电动车——之诺1E。宝马的首要目标,就是要为这辆车寻找一个本土的电池供应商。
这就是曾毓群,乃至宁德时代的第二个重要转折——成为宝马的供应商。
从各个层面看,这都是个非常冒险的合作。宝马选择的是一个新手,宁德时代的团队虽然有锂电池的经验,但是消费电子产品对锂电池的性能、质量、工艺要求,不能跟汽车的动力电池相提并论;反过来,宁德时代如果在创始之初就挑战宝马这个高难度的项目,很有可能投入很多资源,最后还是失败。
当然,冒险也会有收益。如果成功,宝马就扶持起了一个新的本土供应商,就能摆脱当时对松下、三星等电池大厂的依赖;而宁德时代可以借此项目一举进入潜力无限的汽车行业。
当时宝马方面主导这个合作的是董事会的成员魏岚德,负责宝马的供应链,后来又成为了华晨宝马的总裁。魏岚德曾与我们聊起过这段经历:一开始宁德时代方面还有些犹豫要不要全面投入这个项目,在他和曾毓群喝了一个漫长的下午茶后,对方就下定决心了,两人之间也建立起了友情。
之后的故事就被报道了很多。一些著名的细节包括,宝马提供了一份长达800页的动力电池的产品、生产工艺标准给宁德时代,德文的。而且为了能让宁德时代吃透、落实,宝马还派了专家团队驻厂,和宁德时代的工程师一起上班,其中还包括德国退休的工程师。
宝马在汽车业的确是以对零部件的技术要求严格著称的。经过两年,宁德时代啃下了这800页的标准,拥有了动力电池从研发到生产、测试的全流程技术能力,成为了宝马的供应商。后来,宝马还把它引入了全球的供应体系,给欧洲、北美等市场的产品供应电池。华晨宝马也入股了宁德时代,形成了很紧密的关系。
为宝马供货后,宁德时代就已经是国内一线的汽车动力电池供应商。2015年,中国政府又给了它一个强力的助推。
从技术实力和经营规模上,宁德时代当时虽然是国内一流,但与三星、LG、松下等跨国巨头还是有差距。就在2015年,中国出台了一个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文件,也就是业界著名的“白名单”。任何电动车,只有使用这个名单上企业生产的电池,才能拿到国家的新能源汽车补贴。在当时,电动车还未普及,成本很高,市场竞争力不足,有没有补贴,直接决定了是赚钱还是亏本。而这个白名单上,清一色本土企业,前面提到的跨国巨头都不在其中。
而宁德时代在这个白名单出台之前就已经完成了股权转让,母公司ATL退出,把15%的股权以8900万美元的白菜价卖给了一家宁波本土公司。ATL与CATL在股权关系上自此彻底脱钩,宁德时代成为了一家本土公司,进入了白名单。这份白名单直到2019年才终止。宁德时代也成为了这4年保护期的最大受益者。
这4年正好是国内电动车行业快速发展的阶段,宁德时代不仅承接了大量传统车企的订单,也成为了造车新势力的首选。2015年,宁德时代的电池出货量是2.19亿瓦时。2019年,出货量是40亿瓦时,全球第一。
现状
我们可以通过三个关键词来理解当下的宁德时代。
第一个关键词是规模,这一点经常被人忽略。宁德时代的市场份额遥遥领先,这一点经常被视为一个成绩。但能达到这样一个规模,本身也是能力,尤其在电池领域。
宁德时代2021年的电池销量达到80亿瓦时,按照粗暴一点的算法,假设每一辆车上的电池容量是50度,相当于为160万辆纯电动车提供电池。当然,这些电池不都是装在车上的,但是汽车业务也占了80%。
另外,车辆对电池的技术要求非常严格,尤其要求稳定、安全、一致。这种严格的要求,乘以这么大规模的产能,难度就非常高了。
举一个反例,现在大家都在讲下一代电池技术,比如说固态电池,从理论上讲,它可以大幅提升电池的性能,彻底解决现在的里程焦虑问题。曾经有一个电池初创公司的创始人告诉我们,他的大学导师在1990年代就开始研发固态锂金属电池,当时说还有8年可以量产,后来过了10年,他自己开始研究,当时也说还有8年,现在2022年了,他还是这么说。
电池技术进步最大的难点,就是没有办法找到大规模量产的生产工艺。现在成熟的锂电池方案也是一样的道理。
而且规模大了之后,还有规模效应,你在上游更有议价权,更容易降低成本,这些都会增加竞争优势。
第二个关键词就是技术。这方面更专业了,我们只能引述专业人士的评价:综合各个方面,目前宁德时代的技术实力,确实属于全球第一梯队,换言之,不能说是绝对的第一名,但也没有拉开差距。
外行能看到的技术优势,最明显的可能就是电池的能量密度,单位重量的电池,能有多少度电。这个指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续航里程。宁德时代在过去一段时间,确实是在各类产品上都有优势。
另一方面,就是宁德时代是行业里少有的拥有比较完整研发能力的公司,它不仅能生产电池,还对上游的电池材料,比如正极材料、电解质等,有比较深的研究。再往下游,它还有电池包的开发能力。
不论是电动车上的电池,还是大容量充电宝里的电池,都是由小的电池组合而成的,行业里其实叫电芯。如何将电芯紧密地组合成一整个电池包,再提升这个电池包的效率,还要确保安全,就涉及很多软硬件的技术。
宁德时代在上下游的技术完整性比较好。
第三个关键词就是钱。宁德时代在股票市场吸引了这么多钱,确实让它有了扩大领先优势的弹药。比如它能做到快速扩大产能,也有充足的资金去做上下游的投资。2021年4月底,宁德时代提出要拿出190亿元做境内外投资,根据后来的披露,从锂矿、正负极材料到整车乃至电池回收项目都有涉及。
这一点其实很重要,也很有趣,它说明了锂电池这个行业的产业链非常长,专业性也很强,有一些稀缺的技术和资源,其实是关系到供应链安全,未来的竞争格局,所以必须要投资。举个小例子,你甚至可以发现宁德时代还直接或间接地投资了许多芯片公司,它们表面上和电池无关,但其实可能在电池中就要用到。
同时,这些被宁德时代投资的公司,也获得了产业上的背书,形成了一个围绕宁德时代的产业联盟。某种程度上,宁德时代有点像锂电池行业的华为哈勃了。
关于钱的第二点,从财务数字上看,宁德时代其实还是比较健康的。它的动力电池业务毛利率始终能保持在23%以上,快速增长的储能业务甚至能做到36%。
还有一点,根据中信证券的分析,宁德时代相比于上市的同行,会计口径比较保守。它所有的研发支出都计入费用,各类设备的折旧年限也更短,并且提前计提了存货跌价、电池的质保费用等。简而言之,就是宁德时代在会计口径上少算了一部分净利润,也就是没有特意地把财报做得漂亮。
在这种情况下,根据2021年度公布的业绩预告,宁德时代过去一年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140亿至165亿元,同比增长150%至195%,创了上市以来的新高。
总结一下,现阶段宁德时代是电池产业的龙头,它的重要优势包括规模、技术、资金和产业链的投资布局。反映到业绩上,它确实是一家很能赚钱的公司。
未来
前段时间有不少报道提及部分主机厂正在试图摆脱对宁德时代的依赖,甚至有投资者觉得这就是宁德时代股价下跌的导火索。那么宁德时代还能否继续维持现在这么强势的地位,尤其是国内超高的市场占有率?
其实关于宁德时代在和主机厂合作的过程中强势的说法,很早就有。简单来说就是宁德时代会用各种方式,要求主机厂和它绑定,建立长期的供应关系,比如要么出钱和它成立一个合资工厂,要么除了给它订单以外,还要给一笔保证金。
这是目前的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宁德时代的产品长期供不应求,所以它能在谈判桌上拿到更好的条件。
宁德时代的强势为什么会这么显眼,一方面是电池这个产品价值太高了,它占整车的成本40%左右,过去一度超过50%;另一方面,也是和过去汽车业的格局对比得来的。过去人们一直说,汽车产业链是金字塔结构,汽车公司,业内叫主机厂,在塔尖,拥有绝对话语权,下面是一级供应商、二级供应商、三级供应商、四级供应商。现在情况变了,朝南坐的未必是主机厂了,可能是电池厂商,也可能是芯片厂商,因为汽车的技术变革,最有价值的核心技术未必掌握在主机厂这里了。
具体到电池问题上,因为保护期,主机厂能选择的对象又很少,宁德时代的这个稀缺性又会进一步增加。这里出现一些摩擦、交锋,都属于理性的商业范畴,不用特别放大。
现在,中国的动力电池是一个开放竞争的市场,那供需关系自然会通过市场手段调节。比如说,会有更多的公司和宁德时代争客户,也会有汽车公司扶持一些新的供应商。我们过去的节目里提到过“供应链韧性”,在电池这种关键产品上,汽车公司也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就像当初宝马扶持宁德时代,目的也是为了有一个老牌公司以外的新选项。现在宁德时代也只是在遇到类似的挑战。
此消彼长,这种情况下,一个更可信的预测是,只要电动车整个市场维持快速增长,整个蛋糕在变大,宁德时代的市场份额可能会往下掉一些,但是它的业务规模还会持续扩大。等电动车行业达到一定规模了,比如说占全部新车销量的25%,甚至50%,我们再去看电池的市占率划分,那时可能会更有参考价值一些。
如果要聊宁德时代未来的发展,有更多值得关注的话题。这里简单举三个例子。
第一个是全球市场。目前国内能够大量进入全球主流车企供应链的,只有宁德时代。宁德时代现在的目光肯定要放得长远,去看全球市场的份额,要去和LG争夺蛋糕。LG的新能源业务也刚刚上市,创了韩国市场的纪录,这一两年动作可能会更多。
而从主机厂的角度来看,现在全球市场都已经明确了电动车的发展方向,尤其是欧洲,虽然步伐慢于中国,但它现在开始认真了。
2019年,宁德时代在德国图林根的工厂破土动工,2022年投产,原本的规划产能是14亿瓦时,但是去年,这个计划被大幅扩大,到2026年,产能要达到100亿瓦时。这也体现出它对欧洲市场的决心。能不能成功,接下来几年很关键。
第二个是上游产业链的布局。前文我们已经提到,宁德时代在买矿、投资上游的公司,投资下一代的电池技术。但这些布局还没有完成,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尤其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矿产资源,除了锂,还有正极材料里的一些稀有金属。还有就是技术的研发,哪怕是大公司,这也是一刻也不敢放松的。
第三个是动力电池占宁德时代总收入的80%。剩下的业务里,最大的,也是增长最快的,就是储能市场。
发电站和电网都需要建一些大型的储能设施,简单理解就是一个大电池站,用来调节电网的负荷,削弱波峰,填平波谷。另外,现在海外个人、家庭和小微企业,也都开始购买储能设备应对突发情况,还有和光伏配合,减少电费。这个市场随着节能减排的潮流,是在快速增长的,根据浙商证券的预测,全球储能市场2025年可以达到2612亿元的规模。
宁德时代在这个领域也是国内的领跑者,而且这一块的利润比动力电池更高,有预计称这部分业务可能在5年内贡献宁德时代20%的营收。
所以如果只从公司基本面的角度,宁德时代该做的其实都做了,包括拓展新兴的欧洲市场、通过投资布局产业链,以及强化储能的新业务方向。只不过,人们对它的持续成功缺乏信心,这就导致了一有风吹草动,宁德时代的股价就震荡得厉害。
很多人经常开玩笑说在中国炒股票很多时候是不用看基本面的,宁德时代股价过去一年的疯狂和近一段时间的萎靡,实际也是个很脱离基本面的表现。少研究点股票,多研究点业务,这样做可能不会帮你赚钱,但肯定更有助于理解“商业就是这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