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犹他州有一片颤杨林,里面所有的树木都是一株雄性颤杨无性繁殖出来的,而它们的树根由相互连接,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个体。这整片树林就是一棵树,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树,如果按干重计算,它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如今,这片树林正受到食草动物的威胁,新生的树干正在被鹿吃掉。这棵最大的树能否挺过下一个一万年?
编译 | 白德凡
审校 | 二七
提起“世界上最大的树”,你脑海中出现的是不是某种参天的杉树?的确,像“谢尔曼将军树”这样的巨杉,单株能长到50~80米高,需要二十来个人才能合抱,称得上是树木中的巨无霸。
然而谢尔曼将军树只是单株(single-stem)植物中体量最大的。发挥一下想象力:“一棵树”并非只能有一个树干,如果一整片森林中所有树的根系都相互连接,还拥有相同的DNA,那从生物学定义上来说,这片森林就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也就是一棵树!
在美国犹他州就存在这样的一片颤杨(Populus tremuloides)林,绵延43.6公顷,却都是由一株雄性颤杨无性繁殖出来。在地面上,我们能看到47 000多株树干,但实际上都是这一株颤杨生长出的;而在地下,这些看似独立的树其实根系相互连接,整个森林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个体。这片颤杨林被称为“潘多”无性系(Pando clone),整个个体重约6000吨,它才是地球上最大的树。如果按干重计算的话,潘多甚至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
独木成林的颤杨
潘多生长在美国犹他州的鱼湖国家森林公园(Fishlake National Forest),位于鱼湖西南方向约1.6千米处。这片树林被高速公路一分为二,夏季常有游客通过这条公路前往度假区,而其他季节则少有人造访。这片树林最早在1976年从形态学上被确定为一个无性系,2008年,研究人员分析了潘多的基因,并据此重新划定了潘多无性系的范围——比之前认为的还多0.3公顷。
尽管潘多的大多数树干只能存活130年左右,但整个无性系可能已经存在了数千年,有研究甚至认为潘多已经活了14 000年。这片长期存在的森林也支撑起了一个丰富的生态系统,包含至少68种植物,还有许多动物在它的庇护下生存。
为了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美国国家森林管理局将潘多设为了保护区,不允许私自砍伐里面的树木。尽管如此,由于其他因素,这棵世界上最大的树仍在一点一点缩小规模,甚至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一点一点被吃掉
在2018年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统计了潘多无性系各个区域的活树、死树以及新生树干的数量,并对照了历史航拍图,发现潘多的大部分树干老龄化严重,新生的树干越来越少。那么新长出来的树干都去了哪里呢?研究者分析了林中动物的粪便的,他们猜测:这些“小树”被食草动物吃掉了。
原来,自20世纪以来,人类栖息地的扩张以及狩猎活动,使得潘多所在地区的狼、灰熊等食肉动物数量下降。失去了天敌的偶蹄目动物繁盛起来,其中一些不惧人的物种,比如骡鹿(Odocoileus hemionus)和落基山麋鹿(Cervus elaphus)等,逐渐在潘多林中聚集。它们吃掉潘多新长出来的树干,阻碍了这片树林大部分区域的自然更新。
不过也有例外的情况。在2013年,为了清除已死亡的树干以及灌木,人们把潘多林的一片区域用围栏围了起来。潘多的这片区域摆脱了骡鹿和麋鹿的干扰,成功地无性繁殖出了新的的树干。研究人员建议加强对食草动物的管控,限制它们进入潘多林,不然仅靠去除死树、灌木等常规维护手段并不能帮助潘多林恢复生机。
疾病和气候变化
潘多新生的树干会受到食草动物的威胁,而它的老树干则要面对至少三种疾病:树皮溃疡、叶斑病和真菌感染。这些植物病害可能已经伴随了潘多几千年,但目前还不清楚它们对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但是潘多这种无性繁殖的巨树,抵抗病害的能力可能远不如普通的树林。
另一个快速发展的威胁是气候变化。潘多是在地球末次冰期结束后出现的,从那时起,它就适应了一种基本稳定的气候。然而现在的气候变化威胁着树林所承载的整个生态系统。比如降水减少、气候变暖,都使得潘多更难长出新叶,从而导致整片树林的覆盖率下降。当然,潘多生活在被沙漠包围的高山地区,这意味着它对温暖的气候和干旱并不陌生,潘多也许正在尽力适应这种快速变化的环境。
尽管有种种令人担忧的威胁,但这棵世界上最大的树依然有望继续存活下去。科学家在研究潘多生长历史的同时,美国林业局和一些非政府组织也在努力保护这棵树及其相关的生态系统。一个名为“潘多之友”(Friends of Pando)的保护组织,分享了这片树林多个角度的视频,让世界上所有人都能看到这棵最大的树。
潘多凭借一棵颤杨形成了一整个生态系统,野花和灌木在它树冠的荫蔽下茁壮成长,授粉昆虫、鸟类、狐狸、鹿穿梭其间。如果有机会前往潘多参观,在树林里的游览经历不禁让人感叹,地球上还有如此多的神奇植物、动物和生态系统值得我们保护。而保护潘多这一棵树,就是同时保护了这三者。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