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用歌声与梦想守望和田
结束支教离开新疆和田时,赵予淞留下了自己的电钢琴。
这台琴是他花了几个月时间勤工俭学挣来的,这名天津音乐学院钢琴系学生相信,琴能带着自己的音乐和梦想一起留下。这种想法,和他同行的很多支教大学师生都有,“感觉自己的一部分已留在那里”。
赵予淞在支教日记上写下一句话:我守望麦田,不是为了收获,而是把自己融入那无尽的麦浪。
---------------
天津音乐学院学生赵予淞和同学们的支教生活是从今年春天开始的。胡杨刚抽出绿色枝叶的时候,飞机带着这些大学师生从渤海之滨的天津来到塔里木盆地南缘的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这是天津教育援疆的“固定节目”,自2018年起,天津市教育两委每年分两批,每批选派300名大学生赴和田地区开展支教工作。
这次来的“天津老师”有些特别,他们几乎个个能歌善舞,举手投足间“有点像电视里那些明星”:有的人手指在琴键翻飞化成优美的旋律,有的人轻舞身姿就像一幅会动的画……乘着艺术的翅膀,天津音乐学院师生用歌声和微笑打开了当地孩子的心,也把一个个美好瞬间留在祖国最西边那片土地上。
用音乐敲开心门
弹了14年钢琴,赵予淞最熟悉的就是五线谱上跳跃的音符。“音乐就是我最好的教具”,他对自己说。
天津音乐学院支教团带队老师华雪是该校舞蹈系的一名青年教师。她熟悉自己的学生,“他们自幼精于艺术训练,身体很灵活,但往往不太善于表达。”
从入选支教团那一刻开始,赵予淞就思考,如何用音乐与当地的孩子们对话。他跑去跟学校声乐系的同学学了不少耳熟能详、广为流传的红色歌曲,建起了“小赵老师教学曲库”。他相信,如果语言是苍白的,那么音乐能直抵人心。他希望从教唱这些歌曲开始,一点点增强学生们对祖国、对民族以及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凝聚力。
尽管知道当地学校有琴,但赵予淞还是从千里之外背来了一台电钢琴。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当地学校里的琴因为许久没人弹,长期闲置在教室一隅,赵予淞试了试,发现“跑音太严重了,也没人能调琴”。
他的电钢琴派上了用场。起初,学生们喜欢静静听他弹琴,后来主动点歌让小赵老师弹。他发现学生最喜欢听的是维吾尔语的流行歌曲,他就找来谱子弹唱给大家听,“那里的孩子对音乐很敏感,听到熟悉的节奏和旋律,就会跟着唱起来。”
这让他成为全校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他支教的学校是当地一所职业学校,很多人认为,那里的学生普遍比较顽皮又不服管教。可赵予淞没怎么为课堂纪律发过愁,“学生都听我的”。
喜欢听音乐的孩子中,有一个爱打篮球的男孩麦尔丹。赵予淞注意到,上课时这个男孩总是看着窗外。赵予淞找班里的其他同学了解得知,不久前麦尔丹因家庭变故,情绪起伏很大,还因此和同学起过冲突。此后,赵予淞常把他叫到办公室聊天,告诉他,世界远不止教室窗外那一方天地,“你学了知识,就能走出家乡,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同时他跟男孩约定,“只要你好好听课,课下我陪你打篮球!”
后来,男孩再也没有在课堂上走过神,师生二人的身影也常出现在篮球场上。球场大汗淋漓之后,男孩向老师吐露心声:他想成为一名军人,保家卫国。这让赵予淞很感动,自己的真心赢得了另一颗心的回应。
用艺术点燃星星火种
正如赵予淞设想的那样,他带着音乐来到和田,教孩子们唱歌、弹琴,直到他离开,校园里总有人唱起他教过的歌,这是让他感到最幸福的事。
天津音乐学院舞蹈系2008级本科生苏珂也有这样的感受。她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给民丰县县城小学的孩子们编了一套包含多民族艺术元素的广播体操,并配上了各民族的音乐,起名叫《爱我中华》。能歌善舞的新疆孩子觉得新鲜又有趣,如今,在课间做这套广播体操成为很多孩子最愿意做的事。
苏珂是学校里第一个报名参加援疆支教的大学生。她自幼梦想成为一名教师,出发前,她给自己定下目标:努力用爱与真情的光芒投射进更多人的心房。
她会跳舞也能编舞,会朗诵也能弹古筝;她活跃在各种社团中,擅长组织策划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苏珂的到来,在县城小学掀起了令人惊喜的波澜。她在不同年级任教,教授的课程包括数学、语文、道德与法治、体育等。班里学生的学习基础各不相同,为了让更多孩子尽可能多地学到知识,苏珂常常会备课和批改作业到深夜1点多。
跟不同年纪的孩子交流让苏珂明白,最重要的不是尽可能多地教会他们知识点,而是激发孩子内心对知识的兴趣和渴望。她决定从读书活动开始,一点点敲开孩子求知的大门。
她给不同年级的孩子设定了相应的任务,带着低年级学生猜字谜、比拼写,让三四年级学生参加读书分享、演讲比赛,高年级学生进行知识竞赛。很多孩子会跑去找她辅导,特别是那些对朗诵感兴趣的学生,都会得到苏老师一对一辅导的机会。
那是县城小学有史以来举办的第一个读书月,对苏珂而言,更高兴的是看到很多孩子因为参与读书活动而变得更开朗,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天津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本科生陈姝涵负责民丰县第二幼儿园大班的教学工作。她从小听着民歌长大。在她看来,民歌像一双感受世界的眼睛,通过它能感受到各民族的不同性格。
她特意找来一些当地的儿歌、童谣,比如《娃哈哈》《歌唱二小放牛郎》等,帮幼儿园小朋友学习旋律和歌词,边听边讲音乐故事,让孩子们能轻松地理解歌曲的背景、内容。她还把儿歌排练成儿童剧,让孩子们参与儿童剧表演,“歌曲和肢体语言的表演,能更直观地点燃孩子们内心爱国的星星火种”。
有一天,校园里播放歌曲《在北京的金山上》,歌声回荡在整个教室,不到6岁的孩子们对老师说,“要把这首歌送给为他们带来美好生活的党”。孩子们淳朴的话语让陈姝涵非常惊喜,也让她更加理解音乐的力量、教育的魅力。
把自己融入无尽麦浪
每天中午,苏珂都愿意到小操场跟孩子们玩一会儿。只要她一出现,孩子们立刻停下手里的游戏,跑过来抱着她,她也常常被孩子们的热情“掀翻在地”。
孩子们拉着她学唱歌、跳舞、广播体操,请老师教他们压腿、下腰、侧手翻……苏珂常常看着这些孩子的笑容出神。和城市里那些自幼学琴、学舞蹈的孩子们不同,他们没有来自父母过高的期待和瞩目,却会因为学会一个舞蹈动作,学会一首好听的歌而高兴好几天,“原来在祖国的另一个地方,有这样一群孩子在这样生活呀!”
支教团团长、天津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陆江看到了大学生们的变化,有的人支教后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们在天津音乐学院是学生,在民丰县就是人民教师,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华雪也注意到,很多从前在学校里不起眼儿的大学生,当起老师来却像模像样:为了便于孩子们理解,很多大学生备课到凌晨,反复研究教案,并制作和购买各种各样的教具,力争把每一堂课都上得精彩。因为不适应当地气候,很多大学生身体不适,有的出现呕吐或发烧等症状,却没人抱怨喊苦。
“援疆支教的经历使同学们看到了新疆大漠、黄沙、戈壁与绿洲,感受到当地人民的淳朴、热情与豪迈。”陆江感慨,不到新疆就不知道祖国疆土有多辽阔,这段经历让很多年轻大学生与受援校教师建立了真挚的友情、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与当地各族人民建立了牢固的民族情,更体会到祖国广阔疆土需要年轻一代去保卫它、建设它。
赵予淞在支教日记上写下一句话:我守望麦田,不是为了收获,而是把自己融入那无尽的麦浪。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实习生 王彤彤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11月29日 06 版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