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今天(3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64个项目、10名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其中,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顾诵芬院士和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分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经网络评审组、学科专业评审组、评审委员会和奖励委员会评审,科技部审核,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64个项目、10名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58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57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18项,二等奖137项。有8位外国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分量最重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给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顾诵芬院士和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
飞机设计大师顾诵芬:三上万米高空 一生无悔报国
在我国航空工业史上,顾诵芬的名字,和众多里程碑紧密相连:自行设计的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教练机、第一架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歼8的升级型号歼8Ⅱ、国产大飞机等。
1956年8月,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在沈阳建立,首项任务是设计一架亚音速喷气式中级教练机,定名“歼教1”,顾诵芬担任气动组组长。2年后,歼教1在沈阳首飞成功,中国人终于有了自己设计的喷气式飞机。
1964年,我国独立研制歼8战斗机工作正式启动,原总设计师在执行公务时,因飞机失事遇难,顾诵芬与其他几名骨干临危受命,接过了总设计师的重担。
此后的飞行试验中,歼8飞机出现强烈的跨声速振动。为搞清问题,他决定采用土办法,三次乘坐战斗机紧随歼8飞行,近万米的高空,最近时两架飞机间距只有5米,一个困扰他十年的难题终被攻克。
原声:发现问题以后你就得用劲儿,动脑子去解决它,动手,甚至献生命,去解决这些问题。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研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1969年7月5日,歼8战斗机实现首飞。顾诵芬说:“歼8可以说是‘连滚带爬’搞出来的。”
这款高空高速歼击机成为我国航空自主研制的一代传奇,歼8系列战斗机捍卫中国领空长达半个世纪。
上个世纪90年代,顾诵芬又开始领导高性能远景飞机的概念研究,直接组织、领导和参与了我国低、中、高三代飞机中的多种飞机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
尽管已届耄耋之年,“设计中国人自己的飞机”的理想,却从未远去。2021年,顾诵芬获颁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说:“回想我这一生,谈不上什么丰功伟绩,只能说没有虚度光阴,为国家做了些事情。”
核能专家王大中:科研就是要“跳起来摘果子”
1955年,读完清华大学机械系大二课程的王大中,转入了工程物理系的核反应堆专业第一个班。从此,与核结下不解之缘。
1958年,王大中刚毕业就参加了2兆瓦屏蔽试验反应堆的筹建,他决心“用我们的双手开创祖国原子能事业的春天”。几年后,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3.5岁的年轻人建成了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和建造的核反应堆。
“跳起来摘果子”,是王大中从事科研时常说的一句话。他解释说,伸手就摘得到的果子,早就让人家摘走了,跳起来也摘不到的果子,只能烂在树上。“跳起来摘得着”,是一个适度的高标准,而跳是不断增高的,达到一个高度,又瞄向新的高度。
王大中的学术生涯也在不断跳高。七十年代中期,他在高温气冷堆的研究开发中,提出一种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的新概念,主持领导863高技术计划重点项目——10兆瓦高温气冷堆研究发展工作,并在我国初步建成高温堆研究基地。
八十年代,他又开创了我国核能供热研究新领域,主持研究、设计、建造、运行成功世界上第一座5兆壳式核供热堆,并领导了利用核供热堆进行热电联供、空调制冷及海水淡化等研究。
取得多项开创性科研成果的王大中,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发明专利金奖、香港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多个项奖。今天,王大中的荣誉簿上再次上新: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老一辈科学家解决了我国有没有核科学的问题。今后,我们要解决的是核能将如何解决我国能源矛盾的问题。”王大中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校审:李佳琦 编辑:岳沛
来源:光明网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