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津湖》看,战争中气象因素有多关键?

从《长津湖》看,战争中气象因素有多关键?
2021年10月26日 10:00 新浪科技综合

  电影《长津湖》上映后

  在广大观众中产生了巨大反响

  中国气象报社第一时间推出的

  深度解读文章

  揭秘《长津湖》:那年冬天,为何如此寒冷?

  受到广泛传播、转载

  同时,这段时间

  有不少网友问小编

  天气对战争的影响

  真的有那么大吗?

  为何说

  志愿军战胜了敌人和天气的

  “双重挑战”?

  事实上

  天时、地利、人和

  利用气象条件

  趋利避害,克敌制胜

  历来是政治家、军事家

  必须考虑的问题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就成了军事家必须具备的素质,很多军事家凭借着丰富的气象知识,夜观天象,就能洞悉“天机”。

  根据天气变化选择作战时机是取得战场主动权的重要因素之一。《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其《始计篇》提出,用兵要考察的五个基本条件,气象摆在第二位。

  先来看看冷兵器时代的情况

  ↓↓↓

  冷兵器时代,天气对战争的影响,可能是决定性的。

  举个例子,在我国,古代战争多发生在秋季,这就与天气关系密切。首先,古代战争要考虑农时,古人根据四季轮回的规律,总结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生产生活经验,因此大规模战争往往在秋收之后。

  “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司马法·仁本》

  这里所说的“冬夏不兴师”,是因,夏季高温、降雨,冬季低温、降雪,对士兵和军事行动皆为不利。而秋季气温适宜、粮草充足、灾害性天气较少,就成了战争的首选季节。

  其次,在冷兵器时代,大风、强降雨、大雪等天气对军事行动产生很大的影响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或许一场大风、一场大雨,就能彻底扭转局势;而火攻、水攻这古代的两种常见战法,也要基于气象因素发起。

  当然,战争的发起并非一成不变,有时反其道而行之,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唐朝李愬雪夜袭蔡州、五代时后晋与契丹的阳城之战等,运用逆向思维,变不利为有利,出其不意,主动出击,趁敌方防备松懈时赢得胜利。

  《李愬雪夜入蔡州》连环画

  热兵器时代的情况

  ↓↓↓

  在进入热兵器时代后,虽然部队的机械化程度较高,军队活动克服各类极端天气的能力也有所增强,但天气的影响仍不可小觑。它在军事行动、后勤保障、空军飞行、海军对阵及登陆作战等方面,都会产生较大影响。

  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些突发天气的出现,常常会让战争的形势出现逆转。

  今天,小编盘点几个

  受天气影响较大的战争

  一起和大家聊聊

  影响战场形势的气象因素

  1

  昆阳之战

  一场雨改变战局

  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也是王莽与刘秀之争的一个关键转折点。

  王莽军队总兵力共42万,号称百万,史称“旌旗辎重,千里不绝……自秦、汉出师之盛,未尝有也”,而且还“驱诸猛兽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威武”。大军至昆阳城下,“军陈数百里,不见其后”。

  反观汉军,昆阳城中仅有九千人,加上驰援的数千人,总兵力不足两万人,连对方总兵力的二十分之一都不到。

  《昆阳之战》连环画

  2万vs42万,昆阳一战,终究以汉军以少胜多而告终,关键一点就是有天时之助。

  刘秀率领数千援军出击之时,“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争赴,溺死者以万数”。也就是说,正好遇到狂风暴雨,屋瓦被大风刮走,大雨倾盆造成滍水河猛涨,而王莽军中豢养的虎豹等猛兽受到雷鸣惊吓,更增加了莽军的混乱,莽军士卒掉入水中淹死的有万余人,河流被尸体堵塞得几乎断流。

  时值农历6月,正逢昆阳(今河南叶县)汛期,易出现强降雨。强降雨可引起山洪暴发、土壤流失和泥石流等灾害,雷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都能造成人员伤亡,直接降低军队战斗力。

  连绵的雨与阴沉的天色带来的影响,使可视距离被压缩到了极小的范围之内,无论是防守还是进攻都很容易被打乱阵脚。雨后泥泞的道路也给后勤运输和行军带来极大不便,更别提下雨带来的体温流失所造成的伤寒和武器装备的折损了。

  2

  夷陵之战

  一场风吹出的放纵

  风和强烈的垂直气流是影响射箭、战船行进、战马和士兵行军的重要因素。说起古战场上一场风吹出的“骄傲放纵”,就要说到夷陵之战了。

  三国时期,刘备称帝3个月后,以替关羽报仇为名,进军东吴。陆逊把握天时,以逸待劳,凭借东南风在夷陵、猇亭一带使用火攻,火烧连营700里,打败了蜀军。

  火烧联营

  经此战,蜀国受到灾难性打击,失去了和魏、吴争夺天下的能力,三国互相之间的疆域,此后多年基本保持不变。

  从气象角度分析,夷陵之战发生在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且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搭建,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决战开始后,吴军顺风放火,致蜀军溃不成军。

  3

  天寒地冻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1941年9月30日起,德国中央集团军发动了攻击莫斯科的战役。苏联红军为了保卫首都,顽强的抵御德军的进攻,但还是无法挡住侵略者前进的步伐。

  到10月13日,德军的侦察连甚至能够推进到莫斯科近郊,用望远镜就可以看到克里姆林宫尖顶上的红星了。

  德国军人在莫斯科郊外部署兵力

  就在德军自以为攻取莫斯科指日可待的时候,俄罗斯的寒冬到来了。   

  俄罗斯大部分国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冬季十分漫长和寒冷,所以每年的10月底,严寒就开始席卷整个俄国。    

  11月6日,第一次寒潮降临,大地出现冰冻。接着下了一场大雪,13日气温下降到零下18摄氏度。德军开始发现有很多人冻伤。16日17日,气温在两天内骤然跌到零下40摄氏度。由于德军事先没有准备御寒物资,冰天雪地,无处避寒,无衣御寒,使穿着单衣的士兵们吃尽了苦头。许多人的头和脚都冻肿了,有些人两脚肿得穿不上鞋子,两手肿得合不拢。

  当时,德军尽管采取了防冻的紧急措施,可是因为没有取暖设备,数以万计的德国士兵冻成残疾,有的还染上了使人寒颤不止、全身无力的疟疾。12月初,当气温继续下降到零下50多摄氏度时,他们已经完全失去了作战能力。

  可怕的严寒不仅摧残着人体,而且还使机器停转,武器失灵。坦克的发动机无法启动,火炮的瞄准镜失去效用,机枪和自动武器不听使唤,步枪枪栓也被冻油卡死了,武器装备都当了严冬的“俘虏”。德军高级将领绝望地悲叹:“我们被冰雪压垮了”“我们想在1941年打败俄国的希望竟在最后一分钟化为了泡影”。

  正在德军痛苦哀鸣的时候,苏军的一支冬训有素、准备充分、适应寒区作战的来自西伯利亚的增援部队,突然出现在战场上。他们身穿白衣,手拿涂上白漆的武器,向着冻得麻木、备受折磨的德国士兵猛扑过去,此时的德军由于冻伤减员,战斗力丧失太多,遭到惨败。

  4

  见缝插针

  诺曼底惊险登陆

  1944年6月4日,盟军即将开始诺曼底登陆作战。这时,在大西洋上执行任务的气象船和气象飞机发来了令人沮丧的消息。今后三天英吉利海峡将在低压槽控制下,使得舰船出航十分危险。

  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面对风高浪急的海峡一筹莫展,正在大家愁眉紧锁的时候,盟军联合气象组负责人、气象学家斯塔格提出一份预报:有一个冷锋正在向英吉利海峡移动,而在冷锋过去和低压槽到来之前,可能有一段较好的天气,这一天可能是6月6日。

  当晚,联合气象组对6日的天气又作了更为详细的预报:上午晴,夜间转阴。这种天气虽不很理想,但起码满足了登陆的基本条件。艾森豪威尔当即拍板定案:6月6日为登陆作战的发起日。

  盟军在发起进攻之前的几个小时,德军曾破译了一份盟军的天气预报:“从目前的月相和潮汐来看,恶劣天气还将在英吉利海峡继续下去。正是这份天气预报,使德军司令官隆美尔认为,盟军不可能在最近组织登陆。

  正因为如此,隆美尔于6月5日清晨和他的副官一起回德国本土为其妻子过生日。临走时,他还交待:“部队长期处于戒备状态,目前气候恶劣,可以考虑休整一下。”

  由于天气预报的原因,那些本来就能够提前发现进攻舰队的空中和海上警戒被取消了。盟军的扫雷舰队已经驶到了肉眼可见的距离,德军竟然没有一个人知觉。

  英国皇家空军上校、首席气象学家斯塔格(1900-1975)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预报方法,在最后的关键时刻做出了坏天气将会有一个短暂中止——这一人类历史上至关重要的预报。

  由于盟军统帅对于天气的高度重视,使得盟军在异常恶劣天气情况下部署、展开了诺曼底登陆这一历史性的战役,最终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这里需要提到的是,我国明代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关键一役——鹿耳门之战,也是得益于他掌握当地天气、水文资料,熟悉潮汐发生时间,以及高低潮时水深对舰船航行的影响。

  鹿耳门之战

  回到长津湖之战,连美国人都认为,这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寒冷的战斗”,成为很多参战美军的“噩梦”。连美国人都感慨,极寒天气超出预期,许多手榴弹扔出去根本无法炸响,大批美军患上冻疮。

  但需要指出的是,美军当时基本都驻扎在河谷之中,海拔相对较低,风力相对较小。反观志愿军,则长期埋伏在山脊的冰雪之中,海拔较河谷更高、风力更大,因此经受的低温可能比美军气象观测员记录的数据,更为极端!

  在美军破坏下,志愿军的补给被严重干扰,只有普通棉衣棉被;因为地表冻结,无法凿挖御寒地洞;为防止美军发现,不能生火做饭,只能吃和冻土一样硬的冻土豆;因为战术需要,不能经常起身活动,而是要长时间趴在冰雪之中。

  很难想象,志愿军战士是一批怎样的英雄!他们能在类似珠峰峰顶的极寒风雪中,用怎样的信念和毅力等待时机,打击武装到牙齿的敌人,而且还成功将敌人击退!

  在70多年后的今天

  我军战场气象环境保障能力

  已不可同日而语

  高原驻训官兵最新保暖装备。

  从气象监测预报

  再到单兵保障

  ……

  如今,在高原苦寒之地

  解放军官兵吃得上热饭

  洗得了热水澡

  各类应对极端天气的装备

  及技术手段都日趋成熟

  回首往昔

  我们更要为70年前的英雄致敬

  感谢他们

  为了共和国

  战胜风雪,保家卫国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作者:张明禄、段昊书、曾涛、潘继鹏

  图片:丁茜、李海涛、CFP@视觉中国、央广新闻

战争长津湖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