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消息,京东集团(9618.HK)今日宣布,京东零售CEO徐雷升任京东集团总裁,将负责各业务板块的日常运营和协同发展,向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刘强东汇报;京东健康CEO辛利军出任京东零售CEO,京东健康医药部负责人金恩林出任京东健康CEO。
未来,刘强东将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长期战略设计、年轻CEO培养和乡村振兴事业中。
资料显示,徐雷于2009年加入京东并曾担任京东零售CEO,负责京东集团零售业务的发展、运营和策略。自加入京东以来,徐雷历任京东零售的销售和营销部门多个领导职位,包括营销及品牌负责人、京东无线业务部负责人以及平台运营负责人。
2018年7月,徐雷成为京东零售首席执行官,确立了“以信赖为基础、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创造”的经营理念并带领京东零售连续三年实现高质量增长。
辛利军于2012年10月加入京东,此次升任前任京东健康执行董事和首席执行官。在此期间,辛利军成功实现了业务从0到1的突破,在致力于成为“国民首席健康管家”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担任京东健康首席执行官之前,辛利军曾负责京东集团平台业务,以及京东零售不同业务板块。金恩林于2014年加入京东集团,曾在京东集团战略部和战略投资部任职,后在京东零售担任京东医药总经理,负责内部孵化和发展线上医药和医疗业务,如京东大药房、药京采、京东互联网医院和健康城市等。此次升任前,金恩林是京东健康医药部的负责人,带领京东健康医药团队实现了持续的业绩高增长。京东方面称,目前,京东集团已形成了成熟的决策机制,由各业务板块、职能体系负责人组成的战略执行委员会(SEC)和集团几十位一线业务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战略决策委员会(SDC)经过两年多的磨合和运转,已经形成了良好的集体决策和快速响应机制。除上述人事变动外,据京东健康(6618.HK)公告称,张雱辞任非执行董事及薪酬委员会成员,许冉接任薪酬委员会成员。该变动将于公告发布日即9月6日生效,张雱辞任原因为须在其他业务方面花费更多时间及精力。
此前:京东集团战略部负责人许凌离职
就在几天前的9月3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今年刚调任至京东集团战略部担任负责人的许凌已提出离职。许凌此前曾是京东科技子集团金融科技群机构负责人,也是前京东数科副总裁。
公开信息显示,许凌于2013年加入京东集团参与京东金融集团筹建,此后,京东金融从京东剥离开始独立运营,许凌带队推出业内首款信用支付产品“白条”,后逐步建立起以白条、金条为主的消费金融体系,这也是后来京东数科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从2017年开始,许凌便成为包括京东支付在内的所有金融科技业务条线负责人。
京东数科科创板IPO于2020年9月11日获得上交所受理,于9月30日更新为已询问,10月16日回复了首轮问询。随着金融监管环境的变化,其IPO审核进入停滞状态。随后,在人事、架构变动方面,京东数科开始进行重大调整。2020年12月份,京东数字科技CEO陈生强被调任京东数字科技副董事长及京东集团幕僚长,京东集团原首席合规官李娅云成为京东数科新任CEO。2021年1月,京东集团正式宣布将京东云、AI事业部与京东数科整合后,正式成立京东科技子集团。2021年3月,京东数科提交申请撤回了科创板上市的申请文件,同月,许凌被调离京东科技子集团,轮岗至京东集团,任职战略规划部负责人。2021年9月3日,是许凌在京东就职的最后一天,而此前一天,也是他在京东的8周年纪念日。问及下一步计划,他向记者表示:“没有计划,就是太累了,准备彻底休息一下。”
京东物流大动作
9月3日晚间,京东集团发布公告称,拟以每股4.35港元的价格收购中国物流资产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物流资产”)的控股权。该价格较中国物流资产最近一个完整交易日的收盘价溢价约7.41%。
公告显示,此次收购完成后,京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将持有中国物流资产37.02%的股权,并触发一项收购要约。若要约达成,京东智能产业发展集团将行使其强制挤出权将中国物流资产私有化。此后,中国物流资产将成为京东智能产业发展集团的全资附属公司,并将申请其股份从香港联交所退市。
据中国物流资产中报披露,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37亿元,同比增长12.5%;实现净利润2.73亿元,扭亏为盈,去年同期为净亏损9410.4万元。
“烧钱”的京东物流
近一年来,京东集团在增加物流网络布局方面踩下油门,一路驰骋,但物流行业重资本、高投入的特性也导致其物流板块在不断扩张中持续出现亏损。
资料显示,京东物流板块于今年5月28日在港交所上市,募资241.13亿港元,成为继京东集团、京东健康、达达之后,京东集团体系内第四家上市公司。
今年8月23日,京东物流发布上市后首份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同比高增53.7%至484.72亿元,但期内亏损152亿元,调整后净亏损15亿元。
京东物流方面表示,亏损主要原因是长期加大网络基础设施、供应链技术研发等投入,以及进一步加大供应链解决方案及服务广度深度、扩大就业规模等。
财报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京东物流运营的仓库总数量约1200个,仓储网络总管理面积约2300万平米(包含云仓生态平台的云仓管理面积)。过去一年里,京东物流加速仓储网络扩张,新增仓库数量450个,相当于2007年起十年间的仓库增长总量。
物流网络的高速扩张也带来人员成本和运营成本的快速增长。今年上半年,京东物流营业成本467亿元,同比增长69.9%,高于营收增速。主要成本支出项包括员工薪酬开支为172亿元,同比增长48.6%;外包成本190亿元,同比增长94%,这主要是由于外部业务及快递快运服务的增长和收购跨越速运带来的外包成本增加。
上市后,京东物流股价曾一路走低,从发行价40.36港元/股,跌至24.95港元/股的低点,但从8月23日中报发布后,股价有所回调。
徐雷最新演讲:
“卖全天下的货”和“去全天下卖货”
“像京东一样兼具实体企业基因和属性、数字技术和能力的新型实体企业,正是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力量,将在双循环新格局中发挥巨大价值,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9月3日,京东零售集团CEO徐雷在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发表了题为《实体为本 数字为翼 以新型实体企业发展经验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演讲。徐雷在演讲中表示,如今京东已经建立起覆盖全国的供应链基础设施,同时正在开放自身积累的数字技术和能力,借助技术和基础设施能力为数百万合作伙伴打开增长的新空间。
京东各项实体业务充分发展,始终保持低利润率运营
目前,京东各项实体业务领域都取得了充分的发展,管理着超过900万SKU的自营商品,布局了数以万计的线下门店;京东的供应链还连接着百万级的社区超市、菜店、药店、汽修店、鲜花店,以及大量产业带的制造工厂。同时,京东运营着约1200个仓库,仓储总面积约2300万平方米,“当日达”和“次日达”服务已覆盖全国55万个行政村。“京东的新型实体企业发展经验也在持续发挥关键增长效能。“徐雷介绍,今年第二季度京东保持高质量增长,其中库存周转天数进一步降至31天,再创历史最优水平;年度活跃购买用户数达到5.32亿,单季净增超3200万;京东618下单金额同比增长27.7%,其中236个品牌销售破亿,73%为中国品牌,带动了整个零售市场和上游产业的持续复苏。徐雷表示,在自身保持稳健发展的同时,京东始终保持低利润率运营,持续对扩大就业规模、员工薪酬福利、技术研发和基础设施进行投入,并让利于合作伙伴和消费者。
据介绍,从2017年初全面向技术转型以来,京东体系已在技术上累计投入近700亿元。京东的员工总数也已近40万人,在民营企业中名列前茅。今年上半年,京东物流为26万一线员工支付的月平均工资支出超过1.1万元,并为物流小哥提供包括意外伤害商业保险在内的六险一金。此外,京东还间接带动超1800万人就业。同时,京东也依法诚信纳税。“无论是京东的技术投入、员工薪酬福利,还是纳税额,都远高于自身获取的利润。因此,京东所创造的社会价值,远远大于一些获取高额利润的平台经济模式。”徐雷表示。
“卖全天下的货”和“去全天下卖货” 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不久前,京东零售提出了“卖全天下的货”和“去全天下卖货”的目标。徐雷指出,提出该目标的根本目的是希望通过全面开放自身的技术和基础设施能力,以扎实、创新的新型实体企业发展经验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徐雷称,京东零售要“卖全天下的货”,不仅要帮更多企业把产品更好地卖出去,还要帮他们更好地生产。为此,京东零售通过C2M助力企业数字化升级转型,已为超过1000家制造企业打造C2M反向供应链,未来三年要服务超过10000家品牌及工厂等制造企业;在全国各地陆续启动“一城一策”式城市专项服务,推出“产业带厂直优品计划”、“京心助农”等,帮助中小微企业降本增效;持续打造高质量农产品品牌,实现了消费升级和农户增收的正向循环。去年10月,京东发布“三年带动农村一万亿产值成长”的目标,以期带动农民实现共同富裕。“到目前为止,此项计划进展顺利,并且有希望超额完成。”徐雷透露。同时,京东零售要“去全天下卖货”,不仅要继续推进零售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还要持续推进全渠道战略。在西藏林芝市的“一区六县”,已经实现了京东家电专卖店全部覆盖,直接将“万人县城”的网购速度从一个月提升到2-3天;今年6月初,京东在西藏的首个大型智能物流仓正式启用,更多消费者可以享受到“上午下单、下午收货”。截至今年第二季度,京东的全渠道业务通过O2O、供应链赋能、全渠道营销等模式覆盖了快消品、电脑数码、通讯、家电、健康、饰、居家、生活服务、汽车等行业的实体商家,并为其带来数百亿的增量GMV。
徐雷表示,未来京东将凭借扎实的基础设施、高效的数智化社会供应链、创新的技术服务能力,与合作伙伴共同推进行业创新,为更多行业提供增长新动能,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就业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杨清清、朱英子)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