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研究揭示了终结恐龙时代的撞击物的来源线索

模拟研究揭示了终结恐龙时代的撞击物的来源线索
2021年07月29日 16:13 cnBeta

原标题:模拟研究揭示了终结恐龙时代的撞击物的来源线索 来源:cnBeta.COM

美国西南研究院(SwRI)的一支团队,刚刚在 Science Direct 期刊上展示了其对主小行星带的进化模拟。结果发现,终结恐龙时代的那个撞击物,很可能来自主小行星带的外半部分。研究还发现,来自这里的发生几率,也是以往所知的 10 倍。

(图自:SwRI / Don Davis)

据信大约 6600 万年前发生的这次“天地大冲撞”,消灭了地球上曾经的生物霸主恐龙、以及许多其它生命形式。

而 SwRI 的最新模拟结果,已将罪魁祸首指向了主小行星带(Main Asteroid Belt)的外半部分。而在此前的研究中,学界认为该地区几乎不会造成威胁。

SwRI 研究人员指出,从该地区向地球“投掷”大号小行星的几率,至少是以往认为的 10 倍。而且这些天体的组成,与我们所知的灭绝恐龙的撞击物相匹配。

包括 David Nesvorný、William Bottke 和 Simone Marchi 三位博士在内的研究团队,将小行星演化的计算模型与对已知小行星的观察相结合,以研究所谓“希克苏鲁伯事件”的频率。

研究配图研究配图

学界普遍认为,大约 6600 万年前,一个预估 6 英里宽的物体,撞上当前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土地,并形成了超过 90 英里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

这次大规模爆炸事件引发了一次生物的大灭绝,并结束了恐龙的统治。然而过去几十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希望对此有更深入的了解,然而每次解密都引出了更多的问题。

最让人不解的有两点,首先,撞击物到底是哪来的?其次,过去地球上发生此类撞击事件的频率如何?

为追根溯源,此前已有地质学家检查过在陆地和钻芯内发现的 6600 万年前的岩石样本。结果表明,撞击物类似于碳质球粒陨石,算是太阳系中相当原始的一批材料。

奇怪的是,尽管碳质球粒陨石在接近地球的数英里宽的天体中很常见,但迄今尚未有一个能以任何合理的概率接近产生希克苏鲁伯撞击事件所需的大小。

研究一作 Nesvorný 表示:“为此,我们决定探寻导致希克苏鲁伯撞击事件的天体的兄弟姐妹们的潜在藏身之处”。

(来自:ScienceDirect)

研究合著者之一的 Bottke 补充道:为解释它们的缺席,此前已有几个研究团队模拟了太阳系内大号小行星或海星的分裂,以及希克苏鲁伯陨石撞击的冲击波。

尽管这些模型具有许多有趣的特性,但没有一个能够与我们对小行星和彗星的了解相匹配,意味我们仍然忽视掉了一些重要的东西。

最终 SwRI 团队使用了计算机模拟方案,来追溯撞击物是如何从主小行星带逃离的。而这个介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的小天体聚集区,依然充满了许多未解之谜。

总体而言,该团队发现这里的“合格”小行星,平均每隔 2.5 亿年会撞击地球一次。

这样的时间尺度、以及近半撞击来自碳质球粒陨石的事实,也从侧面解释了 6600 万年前的希克苏鲁伯撞击事件的可能性。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