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山东城市观察|济南圆梦“万亿”,黄河流域需要怎样的“中心城市”?
曾离“万亿”一步之遥的济南今日圆梦。
1月26日,济南市统计局发布最新数据,2020年济南市实现生产总值为10140.91亿元,同比增长4.9%,正式迈入“GDP万亿俱乐部”。
“济南实现了一个历史性的跨越,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济南市统计局党组副书记、市社会经济调查中心主任唐军表示,在过去的20年里,从千亿到万亿,济南的经济总量扩大了10倍。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济南公布数据之前,西安也召开新闻通气会称,2020年西安市生产总值达到10020.39亿元。
这也意味着,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二年,黄河流经的9省区中,GDP过万亿的省会城市增加至4座,济南暂排第三位。
![图片来源:摄图网](http://n.sinaimg.cn/sinakd2021126s/234/w700h334/20210126/e7d1-kicwvzq6616859.jpg)
渴望更多活力与动力的黄河流域,正在迎来新的生长点。
规上工业增速12.2%,危机下的城市发展韧性
2020,实在是一场事关城市发展命脉的“硬仗”。新冠肺炎带来的冲击覆盖各行各业,经历了年初大规模的停工停产,最先复苏的正是工业——山东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3月份,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负转正,增长1.7%,比1-2月回升12.3个百分点,这也意味着山东的工业生产正在逐步恢复常态。
在这其中,作为山东重要的工业城市,济南的工业对“V”型发展曲线并不陌生。
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初期,济南工业发展曾迎来相当长时间的转型期,以济钢等为代表的一批老厂区相继关闭并开启了盘活存量产业、开发快盈项目、建设未来工程等工作,这一转型期也如实体现在经济发展数据中——济南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从2017年的35.7%略降至2018年的34.6%,并在2019年保持这一数据。
如今看来,彼时的增速放缓既是济南重塑“工业强市”必须经历的“阵痛”,更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的一个缩影。“腾笼”是为了“换鸟”,是为了引来更多绿色、高效的高新技术产业,是为了让传统产业在新技术的赋能下重焕光彩,济南对新旧动能转换的坚持,也终于在2020年迎来了“收获期”。
根据济南市统计局此次公布的数据,2020年济南创下了“三个新高”,其中就包括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2%,增速达到了“十三五”时期最高点。
这不仅意味着济南的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已“初见成效”,更展现出这座城市在时代考验下的发展韧性。曾经,工业基础是济南快速崛起的支柱;如今新动能勃发的新工业,正在成为支撑济南于危机中寻得转机的重要力量。
从沿黄流域各省区产业结构来看,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以农业为主,制造业产业资源依赖型大,产业升级的需求相较于其他区域更加迫切。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也曾在去年12月举行的首届黄河发展论坛中表示,北方要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和新旧动能转换,调整和优化以重化工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今年以来提出打造“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济南,理应在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发挥“龙头作用”,以自身新旧动能转换经验为依托,为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样板。
进出口额增速20%以上,打开黄河流域对外开放新平台
今年以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也提出了新的期许——做好“双循环”文章,需要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开放,于山东而言并不陌生,于沿黄流域而言却是一道难解的时代命题。
作为黄河流域九省区的经济出海口,推动这一区域对外开放迈向更高水平,山东必须先行——对外开放更多的产业场景,既有利于更多创新资源要素“走进来”,更有利于黄河流域的产业结构调整顺应科技改革创新的时代浪潮,“迎头赶上”。
而济南作为省会城市,理应在山东擎起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龙头的同时,为黄河流域建造对外开放的新平台。
在济南市统计局此次公布的数据中,2020年济南市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3%,高于全国21.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5.5个百分点,四个季度均保持在20%以上的增速,创下近五年新高,再次刷新了外界对济南对外开放程度的认识。
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孙立成曾表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济南片区,把济南推到了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最前沿。特别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更是把济南放在了国家发展大局、生态文明建设全局和区域协调发展布局的战略高度、全局角度、生态维度,来审视、定位和谋划,这是国家给济南提出的最新战略定位、最新战略布局和最新发展目标。
于济南而言,三大国家战略的叠加纵然是时代赋予的机遇,更是一个个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现代化产业体系驱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以山东自贸区济南片区为载体打造要素流通的国际化平台、以黄河流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开放”成为了济南的必然选择。
![图片来源:摄图网](http://n.sinaimg.cn/sinakd2021126s/360/w700h460/20210126/3d2f-kicwvzq6616861.jpg)
从前“经济外向度不高、资源和市场偏重于国内的短板”正在新的开放观中转化为“深化区域协作、深耕国内市场、更好联通国内国际市场的比较优势”,在国内大循环中担当战略节点、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担当战略枢纽,一个重塑开放观的济南,正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探索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的路径与意义,也在黄河流域深化对外开放的重要历史时期,贡献出了济南力量。
加速一体化的“大济南”,如何再塑黄河流域发展新优势?
区域协调发展,正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大卫曾公开表示,黄河流域的七大城市群之间,经济的互相联系并不密切。
“这使黄河流域各城市群和各中心城市间经济发展的协同性严重不足。如不改观,则很难形成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那样的大经济区。不提升互补性、连通性和协同性,不把发展动力真正转到改革、开放、创新上来,中国南北区域间发展的差距还会进一步加大。”张大卫认为。
在他看来,山东有雄厚的工业产业基础,也有充足的开放优势,山东要加强与周边省的经济联系,促进省之间的要素流动,继而通过要素流动促进产业升值。“对山东来讲有一个新课题摆在面前,就是如何将经济体系由“面朝大海”转向”内外兼修”,更多注意与国内市场的连通性。”张大卫说。
从去年开始,山东将16地市划分“三大经济圈”,开启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尝试,也成为山东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促进国内大循环的关键一步。
在这其中,济南以“莱芜并入”为起点,“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率先完成“五分之一”,彼时新形成的“大济南”格局曾被媒体评价为济南破解“大省小省会”的标志。
而今时今日,济南的这一举动也可解读为对“一体化”的“提前实践”。从交通先行到产业的优势互补,“大济南”正在成长为更具吸引力的“龙头城市”。
![图片来源:摄图网](http://n.sinaimg.cn/sinakd2021126s/300/w700h400/20210126/b94b-kicwvzq6617002.jpg)
根据济南市统计局数据,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初步估计,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突破900万人。另一方面,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906.1亿元,首次突破900亿元。
唐军表示,这两个突破,充分体现了城市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在进一步显现。
对济南来说,加速“一体化”既是时代赋予其迈向“强省会”必须完成的使命,更是济南圆梦“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必经之路,只有济南汇聚起更多人才、资本等要素,才能以此为中心,完成向黄河流域其他省市的要素流通,换言之,“枢纽济南”才会有意义。
回顾2020年的4月,疫情刚刚进入常态化防控时期,复工复产正在有序进行,济南市委市场政府却在这一时间节点,在媒体上就“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迈过1万亿元门槛”向社会公开作出承诺。
这是一张重量十足的“军令状”,也是济南市对高质量发展划定的“底线”。如今来看,目标完成,承诺实现,济南圆梦的背后,是这座城市即使面对复杂的发展环境依旧坚定的方向与信念。
在济南迎来高质量发展新起点的同时,黄河流域也崛起了一座新的“中心城市”,它有着坚韧的生命力,更有着与时代共振的生长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承载起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新未来。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http://n.sinaimg.cn/tech/content/tech_qr2x.png)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http://n.sinaimg.cn/tech/content/tech_weixin2.png)
![](http://img.t.sinajs.cn/t5/style/images/face/male_180.png)
![](http://img.t.sinajs.cn/t5/style/images/face/male_18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