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本节摘要
2024年初,“商业航天”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空天信息产业与太空经济的核心基础,商业航天在政策端、资金端、产业端等维度已经迎来大量边际变化。我们判断,在政策、资金、技术等产业要素的支持下,我国商业航天有望进入2.0时代。
商业航天产业链长、覆盖领域广,涵盖火箭制造与发射、卫星制造与应用等多个领域。从不同时期的视角来看,商业航天产业将进入发展快速成长期,成为“大军工”市场以及新域新质领域的核心构成和增长点之一。
短期视角看,发展相对成熟的卫星导航和高成长属性的卫星遥感依然有望延续快速增长态势,率先引领产业变革。一方面,受益于我国“北三”换装的持续推进、自动驾驶等新兴应用领域的拓展以及出海布局,军民属性兼备的卫星导航仍有望处于产业发展的“快车道”;另一方面,卫星遥感产业在自然资源、应急减灾、水利等to G领域的需求依然不减,同时“第二增长曲线”(包括线上业务、海外业务等新兴领域)也有望迎来快速爬升阶段。
中期视角看,产业端迎来重大变化的卫星通信和聚焦低成本可复用技术的运载火箭产业有望在“十五五”时期实现应用落地,打造更为成熟的商业航天新模式。一方面,伴随着传统卫星通信设备与服务在消费级市场上的持续扩容,高轨卫星互联网持续在民航、航海等应用领域拓展,以及卫星互联网产业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推进,我国卫星通信产业有望实现“换挡提速”;另一方面,已经实现从0到1突破的运载火箭产业纷纷转向可复用运载火箭的研制,未来有望凭借可复用运载火箭实现商业模式的成熟,打造更具想象空间的太空经济。
长期视角看,随着商业航天各细分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的成熟,以星地一体互联网、遥感云服务、太空旅行等为代表的太空经济有望全面落地,实现产业重塑。一方面,随着运载火箭实现低成本、航班化运营,人类进入太空的门槛降低,围绕不同客户类型打造的应用场景有望应运而生,诸如太空旅行等;另一方面,随着空天信息技术与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各类新兴的卫星应用产品及服务有望加速实现,诸如星地一体互联网、遥感云服务等。
商业航天按照产业链上中下游环节来划分,构成如下:
①上游(制造环节):主要是火箭和卫星的研制,目前我国参与火箭和卫星研制的主体较丰富,除两大航天央企集团及其体制内的科研院所外,也有很多混改企业和民营企业。
②中游(发射环节):主要是面向火箭的测试及发射服务和面向卫星的数据接收及处理,该环节参与主体目前仍以国家队为主,包括提供商业发射服务的中国长征火箭公司、提供卫星测控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等。此外,部分民营火箭公司也可为卫星客户提供较成熟的商业发射服务。
③下游(应用环节):目前较为成熟的应用包括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较为新兴的应用还有卫星互联网、太空旅游、空间运输以及其他个性化定制化服务。该环节参与的主体较多,在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领域都有相关业务布局的上市公司。
图117 商业航天产业构成
按照产品类型划分,商业航天产业可分为火箭和卫星两大产业板块。卫星产业根据产品或服务类型的不同,又可分为卫星制造、卫星通信、卫星导航以及卫星遥感。
我们对商业航天产业各细分领域(火箭制造、卫星制造、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发展研判及投资建议如下:
①火箭制造:可复用火箭等实现低成本发射技术应用将成为行业发展提速质变点之一
随着我国卫星发射需求空前增加,传统火箭难以满足低成本化的商业发射任务。全球来看,SpaceX公司已经凭借一子级可复用技术,成功实现了低成本、大运力、航班化的航天发射能力。考虑到商业航天的下游,商业卫星应用产业的大规模推广要依赖低成本化的中上游产业支撑,可复用火箭等实现低成本发射技术应用将成为行业发展提速质变点之一。建议关注已实现规模化发射或在研阶段具备先发优势的火箭总装企业、参与火箭核心环节或分系统的企业、布局火箭制造各细分领域的“军技民用”企业。
②卫星制造:空间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加速卫星传统制造生产模式转型
卫星制造产业在当前的业绩波动更多是短期阶段性波动。随着卫星互联网进入实质性的建设阶段以及上海“G60星链”、航天科工集团的超低轨通遥一体星座等大型星座建设计划的相继提出,我国卫星发射需求空前增加,可以预见,我国卫星发射数量有望维持快速增长趋势。卫星制造产业有望摆脱小批量、定制化的传统商业模式,迎来大批量的生产交付阶段,中长期行业的收入与净利润规模增速有望逐步提升。建议关注通信及遥感小卫星制造产业链上具有批产能力的配套企业或总装企业,在高价值量环节上具有低成本及产业化能力的企业或具有较高技术水平、正处于产业化过程中的企业,在星间链路、新型电推进、卫星网络安全防护等新兴领域布局的企业。
③卫星通信:卫星互联网建设加快,中长期有望实现“换挡提速”
尽管当前卫星通信产业的应用端市场空间仍尚未迎来明显变化,但是卫星通信上游的空间基础设施和地面终端设备已经出现了明显变化,下游各领域的拓展应用也在逐步开展。我们判断,无论是传统卫星通信设备与服务在消费级市场上的持续扩容,高轨卫星互联网持续在民航、航海等应用领域拓展,还是卫星互联网产业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将促使卫星通信产业在中长期维度上实现“换挡提速”。卫星制造方面,重点关注与“国网”“G60”星链等大型星座具有配套合作关系的企业,已经具有一定批生产的配套企业或总装企业,卫星通信地面终端领域中具有产业化能力和低成本优势的企业、或在部分领域具有高技术壁垒并通过扩产加强产业化能力的企业。卫星应用方面,重点关注传统应用领域、航空及海洋互联网市场、手机/汽车直连卫星等消费市场以及6G建设进展。
④卫星导航:军民属性兼备,仍有望处于产业发展的“快车道”
卫星导航产业是我国卫星产业各细分领域发展相对更为成熟的细分板块。当前驱动我国卫星导航产业快速发展的动力主要包括我国“北三”换装的持续推进、基于高精度北斗/GNSS技术的新兴应用领域的拓展以及海外市场的加速布局。军民属性兼备、需求侧景气无忧的卫星导航仍有望处于产业发展的“快车道”。“十四五”末及“十五五”时期,卫星导航应用市场增速有望保持年复合15%的增速,高精度市场细分赛道复合增速有望超过20%。叠加海外市场需求的加速释放,需求侧景气无忧。重点关注北斗应用产业中上游领域的头部企业,布局传统导航应用终端集成的头部企业,布局新兴导航应用终端集成的商业模式清晰、营销能力强的企业,“高精度北斗导航”以及在卫星导遥融合领域布局的企业。
⑤卫星遥感:政府需求修复叠加“第二增长曲线”是发展核心驱动力
近两年受宏观经济波动,卫星遥感产业出现短期调整,但是,伴随着万亿国债的加速释放,卫星遥感产业在自然资源、应急减灾、生态环境、水利、农业等to G领域的需求依然不减。同时,遥感产业的“第二增长曲线”(包括线上业务、海外业务等新兴领域)有望迎来快速爬升阶段。伴随着下游市场的加速修复,“十五五”时期我国卫星遥感下游应用市场需求增速有望恢复至30%左右。卫星遥感产业高景气逻辑不变,预计仍将是卫星产业中成长属性相对更高的细分赛道。建议关注客户多元化、收入结构均衡的企业,拥有具有稀缺属性的遥感数据源的企业,布局“万亿国债”、“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聚焦的细分领域的企业,以及与导航或通信有协同布局的企业。
整体来看,我们判断,2025年我国商业航天产业核心市场规模有望超过3000亿元。卫星产业依然是“十五五”时期构成商业航天产业整体市场规模的主要来源。
图118 2025年我国商业航天核心市场规模(预测)分布情况
正文
(1)火箭制造:可复用火箭等实现低成本发射技术应用将成为行业发展提速质变点之一
目前,除体制内的航天发射活动外,我国民营企业的商业化航天发射活动尚处于早期阶段,基本没有以提供航天发射服务作为核心主业的上市公司。因此,本部分将从近年来的政策、基础设施、资金、产业等维度,分析目前火箭制造产业的边际变化,并提出对该细分领域的未来发展研判及投资建议。
① 政策:多地发布商业航天行动计划,积极打造商业航天产业布局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2023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打造商业航天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伊始,商业航天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以来,已有包括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陕西等地的省市级政府相继发布商业航天相关产业的行动计划,多地区的行动计划基本都提及要在当地打造商业航天产业空间布局。我国商业航天产业或将进入2.0时代。
表47 2023年10月以来我国多个省市相继发布商业航天相关产业的行动计划
② 基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陆续完善,发射场建设有望多点开花
发射场是商业航天最重要的基础设施。目前,我国已建成四大航天发射场,包括酒泉发射场、太原发射场、西昌发射场以及文昌发射场。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相关专家在研究成果中曾披露,当前,随着发射设施设备自动化管控技术和无人化远距离测发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射后快速恢复能力的大幅提升,我国发射场已经具备了单一发射工位每年可发射10余次中型液体火箭的能力,整体年发射能力接近百次。
我国商业航天发射工位相对不足,发射能力可能难以适应快速增长的卫星发射需求。一方面,我国航天发射次数有望快速增长。2024年2月,航天科技集团发布的《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称,2024年中国航天全年预计实施100次左右发射任务。根据我们的测算,未来我国火箭发射次数有望持续增长。另一方面,我国专门用于商业航天发射的工位较为稀缺。根据我们的统计,2023年以来,我国民营火箭发射任务大多集中在酒泉发射场,虽然近年来拓展至海上发射,但目前海上发射仍以固体火箭为主。而我国文昌和西昌两大发射场主要承担国家专项任务。
表48 我国航天发射场的优势及主要任务概况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建设持续推进,2个发射工位陆续建成。2024年6月6日,由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简称“海南商发”)投建的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二号发射工位宣布竣工。加上去年年底竣工的一号发射工位,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已经完成2个发射工位建设,初步具备执行火箭发射任务的能力。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长征八号改和长征十二号两型火箭将于2024年分别在两个工位首飞。
据悉,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5亿元,由海南省和三大央属国有企业共同出资组建,是纳入正厅级管理序列的省属国有重点监管企业。随着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及其发射工位的陆续建成,我国航天发射场将形成沿海内陆相结合、高低纬度相结合、各种射向范围相结合、专用与商用相结合的格局,满足未来海量的商业发射需求,助力商业航天的发展。
图119 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股权结构图
四川凉山拟投建内陆商业航天发射场。2024年10月9日,四川发展国际商业航天港有限公司(简称“四川发商”)在凉山州西昌市揭牌。据四川在线报道,商业航天领域是凉山州下一步发力方向。在凉山的商业发射基地建成后,预计将吸引众多国内商业航天企业在此开展航天发射。据海南商发消息,11月1日,四川省凉山州及其西昌市有关领导等一行来到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调研,旨在学习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相关经验。根据爱企查披露的信息,两家公司的经营范围高度一致。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49 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和四川发展国际商业航天港有限公司的相关信息对比
我国四大航天发射场之一的西昌发射场就位于凉山州地区,始建于1970年,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发射任务,包括导航、通信、广播、气象卫星等国家专项卫星,但缺少低轨卫星和商业卫星的发射经验。从各方面条件看,凉山地区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平台,在地理位置、气候、基础设施和发射经验上都具备一定优势。但是,对内陆发射而言,落区安全是发射任务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另外,陆路交通、产业配套等也将是当地面临的挑战。
我们认为,商业航天,基建先行。尽管面临众多挑战,但是四川凉山积极向已有的商业发射场取经,尝试在内陆地区建设商业发射场,也将为我国内陆地区建设商业发射场等基础设施积累宝贵经验。一旦未来我国商业航天发射场形成多点开花的局面,将为我国后续航天发射数量的快速增长提供基本保障。
③ 资金:“耐心资本”加持,多家火箭制造企业完成过亿融资
2024年,多家火箭制造企业完成过亿规模融资,具体投融资信息详见下表。我们认为,“耐心”资本的加持是确保航天发射产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
表50 2024年以来我国火箭制造企业融资情况
④ 产业:高风险与高收益交织并行,低成本、可复用将成为下一阶段质变点
我国航天发射产业包括元器件及分系统/部组件环节、工程研制及整机制造环节和试验发射环节。虽然各大航天院所仍是我国航天发射产业的主力军,但是,随着众多体制内专家及技术人员进军商业航天市场,我国航天发射产业链各环节基本都孕育出具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我国航天发射产业链各环节及其相关的参与者如下图所示。
图120 我国航天发射产业链图谱
我国航天发射总体单位类型丰富。目前,我国参与航天发射的总体单位主要分为体制内的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混改企业以及民营企业。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51 我国主要参与商业航天发射的总体单位概况
最近两年,我国民营火箭进入密集发射期,创造多项纪录。具体如下:
①2023年4月,天龙二号液体火箭首飞成功,成为国内首枚成功入轨的民商液体火箭;
②2023年7月,朱雀二号液体火箭成功发射,成为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
③2024年1月,引力一号固体火箭首飞成功,创造了全球起飞推力最大固体运载火箭等多项纪录。
截至2024年10月31日,我国航天发射次数达到52次,超过去年同期的49次。其中,民营火箭公司共计完成5次成功发射,除引力一号外,其余4次均为星河动力公司的谷神星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在谷神星一号的4次发射中,有3次发射是在实现9天内实现的。截至2024年10月31日,谷神星一号(含海射型)已累计成功发射14次。国家队层面,我国新一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的新成员——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长六丙火箭是面向未来商业发射市场打造的新一代无毒、无污染液体运载火箭,由航天科技八院抓总研制,全箭总长约43米,起飞重量约215吨,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2.4吨。长六丙火箭首飞的圆满成功,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新一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型谱,推动我国现役运载火箭加速迈向更新换代。
图121 我国民营火箭企业入轨级火箭发射次数统计
进入2024年,我国多型火箭开展VTVL火箭试验。其中,2024年6月23日,由航天科技八院抓总研制的VTVL火箭首次10公里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圆满成功。本次试验是目前国内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最大规模的垂直起降飞行试验,也是国内自主研制的深度变推液氧甲烷发动机在十公里级返回飞行中的首次应用。
我们判断,中国有望成为全球第二个拥有轨道级可复用运载火箭的国家。随着我国卫星互联网进入实质性的建设阶段,我国卫星发射需求空前增加,传统火箭难以满足低成本化的商业发射任务。全球来看,SpaceX公司已经凭借一子级可复用技术,成功实现了低成本、大运力、航班化的航天发射能力。在此背景下,我国各类火箭企业转攻可复用运载火箭,相关型号的研制进展详见下表。
表52 我国主要航天发射主体单位已披露的可复用运载火箭型号的研制进展及发射计划
2024年6月以来,我国民营火箭发射领域出现多次试验事故或发射失败事件,引发市场对商业航天产业的关注。这些事件综合体现出商业航天是一项高风险与高收益交织并行的系统工程。航天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收益、高投入、高技术、长周期(即“四高一长”)的特征。其中,与航天产业高收益特征相对的高风险特征,不仅包含在了航天发射过程中,成熟型号在发射过程中仍可能存在未入轨的失败可能,还包含了在型号研发试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试验失败以及潜在事故风险。
我们判断,这些事件的发生,短期内可能会引起我国民营火箭公司研制进程和航天发射的节奏的阶段性放缓。但是,从中长期来看,这类事件的发生将提升社会各界对商业航天的整体认知,为商业航天投资筛选“耐心资本”,更有望进一步加速商业航天政策法规的完善,加深行业内各企业安全生产意识,有利于行业的中长期健康发展。
⑤ 未来发展研判及投资建议
随着我国卫星发射需求空前增加,传统火箭难以满足低成本化的商业发射任务。此外,随着我国各类火箭企业集体转攻可复用运载火箭,中国有望成为全球第二个拥有轨道级可复用运载火箭的国家。考虑到商业航天的下游,商业卫星应用产业的大规模推广要依赖低成本化的中上游产业支撑,可复用火箭等实现低成本发射技术应用将成为行业发展提速质变点之一。
针对我国航天发射市场,我们建议围绕航天发射产业链的高价值量环节寻找投资机会,具体的投资建议如下:
建议关注已实现规模化发射或在研阶段具备先发优势的火箭总装企业。商业航天发射领域,固体火箭技术较为成熟,部分民营企业借助固体火箭低成本、快速响应的特点,通过连续成功发射已实现成熟的商业化发射服务;液体火箭技术难度较大、研发周期长,部分民营企业通过前期积累的液体火箭研发经验,已初步具备液体火箭研制的先发优势,在商业航天市场已初具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建议关注参与火箭核心环节或分系统的企业。根据美国ULA公司旗(金麒麟分析师)下最具竞争力的运载火箭——宇宙神5系列运载火箭的成本构成(如下图所示),火箭发动机成本占比达到36%。发动机是运载火箭硬件成本的主要构成,特别是液体火箭发动机。目前,我国除了整箭企业参与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外,也有部分民营企业专注于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和销售。除了火箭发动机外,推进剂贮箱也是液体运载火箭的核心部件之一,占据箭体结构体积的80%和重量的60%以上,是火箭必需的消耗品,其成本约占整箭成本的25%左右。火箭贮箱是一个工艺过程复杂、技术和工程门槛高、技术和人才稀缺的领域,值得重点关注。
图122 宇宙神5火箭硬件成本组成
建议关注布局火箭制造各细分领域的“军技民用”企业。目前,已有众多传统军工企业凭借其在自身领域的技术优势,进军火箭制造领域,如增材制造(3D打印)、推力室材料、液体火箭燃料、传感器等,均有相关军工企业参与。其中,增材制造主要用于火箭发动机的管路类和涡轮泵类零件生产。航空航天零部件的生产周期长、成本高,制造难度大,而金属3D打印技术在降低成本和加工周期、提高零件性能等方面颇具优势。
(2)卫星制造:空间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加速卫星传统制造生产模式转型
卫星制造产业是卫星应用产业的空间基础设施上游,也是卫星应用产业拓展市场的基础。当前卫星通信、导航及遥感等卫星应用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卫星制造的需求构成了核心驱动力。
卫星作为我国卫星产业的重要空间基础设施构成,其发射数量的变化既可以反映卫星产业应用需求变化,也可以反映卫星制造企业的业绩兑现节奏。
2024年以来,我国卫星发射节奏依旧向好。具体各类型卫星建设情况如下:
①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方面,2024年2月、8月和10月,由航天科技五院抓总研制的卫星互联网高轨卫星01星、02星、03星先后搭乘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进入预定轨道;2024年8月和10月,“G60星链”(千帆星座)01组、02组卫星先后搭乘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顺利发射升空。
②遥感卫星方面,2024年以来,我国多个商业遥感卫星陆续发射,包括我国首颗商业Ku频段相控阵雷达成像卫星——泰景四号03星,我国首颗兼备130公里以上超大幅宽、同时提供0.5米分辨率和9波段组合影像数据产品的商业光学遥感卫星——四维高景三号01星。
③其他商业卫星方面,由商业航天企业时空道宇打造的规模达5676颗卫星的低轨通信星座——吉利星座,分别在2024年2月和9月完成第2、3次批量发射。目前星座在轨运行30颗,已完成第一阶段一半卫星在轨部署,2024年年底实现全球化商业服务,预计2025年底完成一期建设,实现全球无缝覆盖。
图123 我国近年来各类卫星发射数量(单位:颗)(数据更新至2024年10月31日)
卫星制造产业链各部分上市公司情况分布具体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出,多数上市公司集中在卫星产业链中上游分系统领域的地面测控网及数据处理领域,星载上游元器件配套领域上市公司数量相对较多。
图124 卫星制造产业链及各部分代表上市公司
从卫星各细分产业收入增速变化情况来看,2024年前三季度卫星制造产业的收入增速的阶段性波动明显。具体情况详见下图。
图125 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卫星制造产业收入阶段性波动明显(单位:亿元)
根据卫星制造产业下游链长企业中国卫星的财务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卫星的收入和归母净利润持续下滑,收入同比增速下降至-54.41%,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下降至-108.88%,阶段性调整明显。根据中国卫星披露的三季度报告,受市场竞争激烈、用户需求计划调整延迟、部分产品升级换代等因素影响,公司新签订单和手持订单均有所减少,公司可结算项目较少,营业收入同比明显下降,相应产生的毛利不足以完全覆盖日常经营活动产生的期间费用、信用减值损失等,归母净利润随之大幅下降。根据公司资产负债端的数据,同比增长的存货,以及维持在较高水平的合同负债与预收款项,仍有望逐步兑现至利润表,行业的收入与净利润规模或将在四季度有所修复。
同时,从与卫星制造产业发展节奏直接相关的卫星发射数据看,行业增长的确定性依旧较强。如下图所示,根据我们的统计,截至10月31日,2024年我国卫星发射热度依旧不减,全年卫星发射总数有望再创历史新高。
图130 2024年我国卫星发射数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单位:颗)
需求方面,除已在陆续发射组网的卫星星座外,2024年以来,多家商业航天企业发布卫星(星座)发射计划。具体如下:
①据国际电信联盟官网显示,上海蓝箭鸿擎科技(第一大股东为商业火箭制造商蓝箭航天)已向国际电联提交“鸿鹄三号”卫星星座申请备案,该星座含1万颗卫星。
②2024年7月,卫星应用产业上市公司中科星图表示将建设4个商业卫星星座,即1个电磁卫星星座、1个气象卫星星座、1个遥感卫星星座以及1个新型卫星星座。
③9月,卫星制造企业椭圆时空与重庆永川区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将携手建设“重明星座”运营总部。项目计划总投资35亿元,分三期建设,建设内容包括由32颗综合感知卫星组成的空天信息即时服务卫星星座、卫星数据运营中心西南总部以及一系列卫星地面基础设施。
④9月,专注于矿山领域卫星互联网的运营商开物星空与民营火箭公司星河动力正式签署火箭发射服务协议。根据协议,开物星空将在星河动力四季度拟发射的谷神星一号火箭上搭载卫星载荷“开物星座01星/央视号”。按照计划,开物星座到2026年底,计划完成40颗以上卫星的发射组网、数据服务及在轨运维,在2029年前完成512颗以上卫星的发射组网,在2035年前完成上千颗卫星的发射组网。
而在供给侧,10月25日,湖南赛德雷特卫星科技有限公司的卫星智能制造工厂投产仪式在株洲举行,这是湖南首个获得卫星制造资质的商业卫星生产工厂,具备超过150颗/年、50—500kg级别小卫星的批量化研制能力。
此外,2024年以来,我国商业卫星一级市场投融资活动持续不断,多个涉及卫星制造或卫星运营的企业完成过亿元规模的融资。其中,上海垣信完成67亿元A轮融资,微纳星空完成10亿元C轮融资。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53 2024年以来我国商业卫星一级市场融资情况
整体来看,在我国“航天强国”战略支撑下,我们认为,我国卫星发射数量在未来几年有望维持快速增长趋势,随着卫星互联网进入实质性的建设阶段以及上海“G60星链”、航天科工集团的超低轨通遥一体星座等大型星座建设计划的相继提出,可以预见,卫星制造产业有望摆脱传统项目制,迎来大批量生产阶段。卫星制造产业在当前的业绩波动更多是短期阶段性波动,伴随国内卫星建设需求的不断增长,中长期行业的收入与净利润规模增速有望逐步提升。
针对卫星制造产业,我们的投资建议如下:
关注通信及遥感小卫星制造产业链上具有批产能力的配套企业或总装企业。根据我们的测算,通信卫星以及遥感卫星星座在需求量以及总体市场规模上都具有相对更高的优势。伴随未来几年通信及遥感小卫星发射数量增速的逐步提升,相关产业链上市公司的市场空间扩容速度将逐步驶入快车道,部分企业的商业模式有望逐步由项目制转为持续性批产。尽管部分卫星制造企业配套的盈利能力或因卫星单体价值量下降而短期承压,但伴随规模效应带来边界成本改善以及产量的提升,企业毛利率下滑带来的阵痛将逐步得到缓解。
关注通信及遥感小卫星在有效载荷、控制系统、电源系统以及测控系统环节上具有低成本及产业化能力的企业,或具有较高技术水平(毛利率较高)、正处于产业化过程中的企业。卫星空间系统的分系统主要由结构系统、热控制系统、电源系统、姿控系统、轨控系统及测控系统构成。如下图所示,各类卫星空间段分系统的成本构成中,有效载荷、控制系统、电源系统以及测控系统的成本之和占比均超过50%。在有效载荷、控制系统、电源系统以及测控系统等高价值量领域中,已经具有低成本及产业化能力的企业更有望在卫星制造行业提速之际具有先发优势,而具有较高技术水平(毛利率较高),正处于产业化过程中的企业有望获得相对更高的业绩弹性,消化相对较高的估值。
图131 各类卫星分系统价值量分布
关注小卫星星座组网趋势下,在星间链路、新型电推进、卫星网络安全防护等新兴领域布局的企业。目前,卫星呈现出小型化、低轨化、星座化的发展趋势,在此趋势下,星地/星间链路技术成为推动该趋势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如高中低卫星协同工作中激光链路、微波/毫米波链路的应用来提升星座服务性能(大容量、高速率、低时延);在近年来太阳能电池取得突破性进展下,低功耗、高比冲、快响应、轻量化和低成本优势下的电推进技术在商业低轨卫星星座中的应用有望拓展,其中,低成本及长寿命的电推进以及集成化轻量化电推进,都是电推进面向商业化的重要趋势;卫星网络的安全防护目前是各国关注的重点问题,伴随我国低轨卫星星座建设大幕的逐步拉开,在硬件或软件层面可以增强卫星网络安全防护能力的需求将快速提升。以上包括星间链路、新兴电推进以及网络安全防护等卫星星座组网趋势下的重要技术关键领域将有望迎来低基数的需求高速增长,值得重点关注。
(3)卫星通信:卫星互联网建设加快,中长期有望实现“换挡提速”
传统的卫星通信基于卫星转发实现地表用户通信,主要集中在使用窄带通信卫星(例如铱星系统、天通一号、海事卫星系统等),利用地面信关站中继连接或专用通信终端直连,实现各类卫星窄带通信应用;或使用宽带通信卫星(中星系列卫星、卫讯系列卫星等),实现电视转播业务与互联网服务等。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卫星通信网相关的技术、系统、应用也得到促进,随之出现了以“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诸多新概念。新兴的卫星互联网是利用卫星通信网络为用户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的网络,是卫星通信网与互联网融合的信息服务系统。卫星通信的具体各类通信方式以及应用情况如下所示。
图132 卫星通信相关典型概念示意图
目前我国在轨的通信卫星主要包括航天科技集团的中星卫星系列、亚太卫星系列、天链一号、中信集团的亚洲卫星系列以及中国电信运营的天通一号卫星系列,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以上通信卫星一般为大型卫星,寿命基本为15年左右(天链一号为5年左右),同时该类卫星基本功能为传统的广播电视信号传输、手机移动通信、应急通信以及转发器租赁等。
表54 国内主要在轨通信卫星
卫星通信产业是全球卫星产业中商业化程度最高、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具体来看,卫星通信系统主要由功能配套、长期持续稳定运行的空间系统与地面系统组成。具体如下图所示。
图133 卫星通信系统的具体构成
卫星通信应用产业链主要为地面设备和运营商构成,相关上市公司分布情况如下。
图134 我国卫星通信产业链及相关上市公司分布
从卫星各细分产业收入增速变化情况来看,2019-2023年卫星通信产业上市公司收入增速是卫星产业各细分领域中增速最低的,2024年前三季度卫星通信产业的收入增速依旧在个位数波动。具体情况详见下图。
图135 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卫星通信产业收入增速依旧在个位数波动(单位:亿元)
从卫星通信产业链下游服务端企业,中国卫通2024年前三季度的业绩表现来看,其收入增速延续了2023年全年的增速水平,仍在个位数波动,反映出卫星通信产业的应用端市场空间仍尚未迎来明显变化。中国卫通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有所增长,主要系2024年上半年确认卫星保险理赔收入,导致归母净利润有所增长;然而,中国卫通Q3单季度归母净利润(0.74亿元,-46.80%)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主要系本期境外业务收入、摊销扩展C频段卫星转发器补偿以及资金收益均出现减少。目前,我们认为,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早期阶段,高轨卫星互联网下游应用以及传统卫星通信下游市场应用市场仍有待开发。
尽管卫星应用产业的下游企业业绩尚未显示出卫星通信板块业绩出现明显拐点,但2024年以来,卫星通信(含卫星互联网)的概念性相关事件频繁发生,都不同程度上引起了市场对相关概念股的高度关注,行业发展也确实产生了实质性变化,具体包括:
①通信卫星发射数量增长,空间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2024年以来,我国通信卫星发射数量显著增长,各类通信卫星星座相继发射,包括卫星互联网高轨卫星(01星、02星、03星)、中星系列卫星(中星3A、中星4A)、千帆星座(01组、02组)、吉利星座(两次发射,共两组21颗)、天启星座(8颗)。
图140 2024年我国通信卫星发射数量显著增长(单位:颗)
②高低轨卫星互联网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提速。2024年,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加速推进。2024年2月、8月和10月,由航天科技五院抓总研制的卫星互联网高轨卫星01星、02星、03星先后搭乘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进入预定轨道;2024年8月和10月,“G60星链”(千帆星座)01组、02组卫星先后搭乘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千帆星座是2023年7月上海市松江区委书记提出的低轨宽频全球多媒体卫星星座。根据规划,千帆星座预计2024年将完成108颗卫星发射,一期发射1296颗卫星(第一阶段计划到2025年底实现648颗星提供区域网络覆盖,到2027年提供全球网络覆盖),未来将打造超1.4万颗卫星的组网,为全球用户提供卫星(宽带)互联网服务。
以上均显示出我国卫星互联网正式建设进程有望迎来提速,而伴随卫星互联网星座正式建设的开始,卫星互联网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也将有望迎来兑现。我国卫星互联网近期发射情况汇总如下表所示。
表55 近一年我国高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发射情况(数据更新至2024年10月31日)
③传统卫星通信设备走进消费级市场,产业市场持续扩容。2023年8月底华为首发的Mate60 Pro首次在大众消费级手机上实现了卫星通话功能。目前,国内加入移动卫星电话终端的厂商有4家,除了华为mate60 pro系列、Pura 70Pro系列之外,OPPO Find X7 Ultra、荣耀Magic6 Pro手机以及2024年2月发布的小米14 Ultra均搭载了卫星通信模块,支持双向卫星通信。此外,2024年4月比亚迪通信信号与中国电信融创合作,开创了“卫星+汽车”新场景,联合推出汽车直连卫星业务,进一步打开了直连卫星通信的消费级市场。
整体来看,尽管近两年财报数据来看,当前卫星通信产业的应用端市场空间仍尚未迎来明显变化,但是卫星通信上游的空间基础设施和地面终端设备已经出现了明显变化,下游各领域的拓展应用也在逐步开展。我们判断,传统卫星通信设备与服务在消费级市场上的持续扩容,高轨卫星互联网持续在民航、航海等应用领域拓展,以及卫星互联网产业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推进,将促使卫星通信产业在中长期维度上逐步提速发展。
整体来看,卫星通信板块蕴含着众多价值投资机会,我们的具体观点如下:
①卫星制造方面
重点关注与“国网”、“G60”星链等大型星座具有配套合作关系的企业。我国卫星互联网处于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的初期阶段,伴随星座步入快速建设组网阶段,与其相关的制造配套单位有望迎来订单的落地与业绩的快速提升。
重点关注通信小卫星制造产业链上已经具有一定批生产的配套企业或总装企业收入与利润规模的提升。在通信小卫星中有效载荷、控制系统、电源系统以及测控系统的配套企业中,关注已经具有低成本及产业化能力的企业,或具有较高技术水平(毛利率较高),正处于产业化过程中的企业。
地面设备企业方面,重点关注卫星通信地面终端领域中具有产业化能力和低成本优势的企业、或在部分领域具有高技术壁垒,通过扩产加强产业化能力的企业。卫星通信地面终端领域中具有产业化能力和低成本优势的企业在市场拓展上将具有更多先发优势和竞争优势。在部分领域,具有高技术壁垒,通过扩产加强产业化能力的企业在业绩上有望表现出更高的弹性,以及对高估值更强的消化能力。
②卫星应用方面
传统应用领域,应急通信与直播电视等应用预计会维持稳定增长。近年来,国家有望加大高通量卫星应急通信应用系统建设投入,相关下游应急通信行业系统集成需求有望逐步释放。同时直播卫星电视节目高清超高清化发展对直播卫星的带宽使用需求也将持续的快速增长,下游卫星运营企业有望受益。
航空及海洋互联网市场是在我国卫星互联网应用市场中有望率先得到拓展应用的领域,有望为相关运营商带来业绩增长提速驱动力。由于我国“十四五”期间,空间基础设施已取得一定进展、且商业模式更为成熟的高轨卫星互联网领域市场预计会率先得到快速发展。
关注手机以及汽车直连卫星对传统卫星通信应用市场渗透率的加速作用。消费级卫星通信终端的推广,有望进一步拓展卫星通信在消费者端的应用。卫星通信服务市场空间的拓展进程卫星通信设备终端企业业绩增长能否持续兑现的核心。可以持续关注各手机制造商对卫星通信功能的集成情况、天通一号网开通客户数量、汽车直连卫星普及进展等。
关注6G建设进展对卫星通信产业带来的需求空间影响。卫星通信是6G时代实现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的必要组成部分,即实现偏远地区、海上、空中和海外的广域立体覆盖,满足地表及立体空间的全域、全天候的泛在覆盖需求,实现用户随时随地按需接入。伴随卫星互联网加速建设进程以及6G时代的到来,卫星通信与地面通信产业融合可能为行业带来新市场空间。
(4)卫星导航:军民属性兼备,仍处于产业发展的“快车道”
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发布的《2024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2023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5362亿元,较2022年增长7.09%,增速较上年有所提升(+0.33pcts)。其中,包括与卫星导航技术研发和应用直接相关的芯片、器件、算法、软件、导航数据、终端设备、基础设施等在内的产业核心产值同比增长5.5%,达到1611亿元;由卫星导航应用和服务所衍生带动形成的关联产值同比增长7.79%,达到3751亿元,在总体产值中占比达到69.96%(+0.46pcts),关联产值占比有所提升。从近五年的复合增速来看,关联产值的快速增长是当前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维持较快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图141 近年来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变化(单位: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高精度应用市场进一步扩大,2023年高精度位置服务相关收入达到214亿元(+17.07%),各类高精度应用终端总销量接近280万台/套。高精度相关产品销售收入从2010年的11亿元快速增长到2023年的214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超过25%。目前,高精度应用逐步向普适化、标配化演进,已成为全球各大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热点。参考近年来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链上中下游各部分产值的变化,我们判断,未来几年我国高精度市场下游运营服务领域将实现高速增长。
图142 2023年国内高精度市场产值维持快速提升态势(单位:亿元;%)
随着北斗系统及其应用的逐步推广,北斗应用已经成为智能手机、智能驾驶等大众消费产品的标准配置。白皮书显示,2023年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为2.76亿部,其中支持北斗定位功能的占比约为98%。部分品牌的旗舰机型还具备了北斗高精度定位、北斗短报文、卫星通信等“高阶功能”。在智能汽车领域,随着L2级辅助驾驶的规模落地和L3级准入及上路试点的加速,车辆高精度定位结合高精度地图模式已实现批量化应用。在两轮车市场,包括共享自行车和电动车在内的市场规模庞大,是北斗大众应用的重要市场之一。白皮书数据显示,共享单车用户规模超过了3.4亿人,日均订单量超过了4700万单。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会长表示,从2020年北斗三号系统投入全球服务以来,北斗产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目前国家推进“北斗+”融合创新与“+北斗”时空应用,这将有力推动各领域智能化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在赋能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为我国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
目前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链已基本实现自主可控。上游基础部件是产业实现国产替代的关键环节,主要由基带芯片、射频芯片、板卡、模组、天线等构成;中游是产业发展的重点,主要包括终端集成和系统集成;下游是面众多行业应用的解决方案和运维服务。具体产业链图谱如下图所示。
图143 卫星导航产业链及各部分代表上市公司
从卫星各细分产业收入增速变化情况来看,卫星导航产业是2024年前三季度卫星产业四大细分板块中唯一实现收入增速提升的板块,同比增速接近24%,超过2019-2023年复合增速。具体情况详见下图。
图144 卫星导航是2024年前三季度卫星产业四大细分板块中唯一实现收入增速提升的板块(单位:亿元)
具体来看,2024年前三季度卫星导航产业的收入与归母净利润增速均较2023年全年增速有所提升,我们认为,当前驱动我国卫星导航产业快速发展的动力主要包括我国“北三”换装的持续推进、基于高精度北斗/GNSS技术的新兴应用领域的拓展以及海外市场的加速布局。从资产负债端的数据来看,2024年前三季度合同负债及预收账款虽有所下降,但是存货增速基本持平,预示了军民属性兼备的卫星导航产业发展仍将处于“快车道”。
2024年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多次发文,推动卫星导航(北斗)产业与各行业、各领域融合发展,赋能千行百业。具体如下:
①2024年4月,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发布通知,提出“推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等新技术与交通基础设施深度融合,推动基础设施智慧扩容”。低空经济和电动自行车也是我国北斗产业未来布局的新兴领域。据中国民航局运输司表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2128架传统通航航空器搭载北斗终端。2024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消防救援局等三部门发文,提出“发展轻量化、智能化、网联化电动自行车产品,开展北斗高精度定位推广应用”。
②“北斗+农业”仍是我国卫星导航产业重点布局的方向。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近年来,安装有北斗系统的自动化农机逐渐普及,是我国加快智慧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根据《2023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截至2022年四季度,全国农业领域累计应用的各类北斗终端接近160万台(套),其中安装自动驾驶系统的农机超过17万台(套)。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机自动化普及率仍较低。随着智慧农业的加快发展,我国农机自动化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带动相关企业增收增利。
③我国正全面推进北斗替代和单北斗应用。2024年1月,江苏省工信厅发布《关于征集单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优秀产品和解决方案的通知》;2024年2月,陕西省应急管理厅印发相关文件,指出“以科技兴安为支撑,提升现场应急科技支撑保障能力,全面推进北斗替代和单北斗应用”。
④我国北斗系统及相关应用加速出海。2024年10月第三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开幕。会议期间,《北斗产业发展蓝皮书(2024年)》正式发布,蓝皮书显示,北斗系统服务及相关产品已输出到130多个国家;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运营商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宣布千寻位置时空智能全球通服务正式商用,将助力中国智能终端厂商出海。
我们认为,卫星导航产业是我国卫星产业各细分领域发展相对更为成熟的细分板块。当前驱动我国卫星导航产业快速发展的动力主要包括我国“北三”换装的持续推进、基于高精度北斗/GNSS技术的新兴应用领域的拓展以及海外市场的加速布局。军民属性兼备、需求侧景气无忧的卫星导航仍有望处于产业发展的“快车道”。根据我们的分析,“十四五”末及“十五五”时期,卫星导航应用市场增速有望保持年复合15%的增速,高精度市场细分赛道复合增速有望超过20%。叠加海外市场需求的加速释放,需求侧景气无忧。
投资建议方面,我们的具体观点如下:
重点关注北斗应用产业中上游领域具有明确市场布局或已经拥有较大市占率的企业。由于芯片、板卡、模组、数据处理、天线等基础器件和基础软件作为各北斗应用终端的共同设备基础,需求将伴随北斗应用市场下游的拓展保持稳定的增长,由于上游基础器件对企业在中下游市场拓展(价格以及性能层面)的影响重大,从当前各中下游厂商开始向上游拓展来看,北斗上游产业链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建议关注具有明确下游市场布局或已经拥有较大市占率的上游企业;
传统导航应用终端集成重点关注头部企业,新兴导航应用终端集成重点关注商业模式清晰,营销能力强,掌握明确下游客户资源的企业。传统的北斗产业终端设备方面,“十四五”中前期有望伴随北斗三号导航系统的替代更新再迎“第二春”,但当下仍建议关注头部企业;新拓展的“+北斗”或“北斗+”融合产业应用终端方面,盈利模式清晰,营销能力强,掌握明确下游客户资源的企业在业绩弹性上或更具有优势;
重点关注“高精度北斗导航”以及在卫星导遥融合领域布局的企业。“高精度北斗导航”与“卫星导遥”产业融合催生的更多增量市场(如车规级自动驾驶、灾害位移监测、农业等),是“十四五”未来几年卫星导航市场持续快速发展中的重要驱动力,在这些领域布局的企业业绩弹性相对表现更好,有望消化更全球卫星遥感服务市场规模增速持续提升。根据SIA统计,2023年全球卫星遥感服务市场规模达到32亿美元,同比增速为10.34%,增速较前两年有所提升,近五年复合增速为8.79%高的估值。
(5)卫星遥感:政府需求修复叠加“第二增长曲线”是发展核心驱动力
全球卫星遥感服务市场规模增速持续提升。根据SIA统计,2023年全球卫星遥感服务市场规模达到32亿美元,同比增速为10.34%,增速较前两年有所提升,近五年复合增速为8.79%。
图149 全球卫星遥感服务市场规模变化(单位:亿美元;%)
我国当前超过一半的在轨卫星是遥感卫星,超过1/3的遥感卫星投入商用。根据UCS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5月1日,我国共计618颗在轨卫星,其中遥感卫星数量为335颗,约占54%。从用户类型上看,超过1/3的遥感卫星投入商用。而根据《中国遥感应用事业发展蓝皮书(2024)》,截至2023年底,我国在轨运行的商业遥感卫星至少150颗。
2024年以来,我国卫星遥感产业主要边际变化如下:
① 遥感卫星发射数持续增长,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
从我国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来看,遥感卫星的发射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24年以来,我国多个商业遥感卫星陆续发射,包括我国首颗商业Ku频段相控阵雷达成像卫星——泰景四号03星,以及我国首颗兼备130公里以上超大幅宽、同时提供0.5米分辨率和9波段组合影像数据产品的商业光学遥感卫星——四维高景三号01星。而在未来,仍有大量遥感卫星星座有望开始建设。卫星遥感产业的前端——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景气,率先印证了当前卫星遥感领域下游应用市场增长的预期较高,我国卫星遥感产业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
图152 2024年我国遥感卫星持续发射(单位:枚)(数据更新至2024年10月31日)
②《“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发布,卫星遥感下游to G端需求加速释放
继2023年底的“万亿国债”计划之后,2024年1月4日,国家数据局等17部门发布联合印发的《“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行动计划》旨在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行动计划》明确了12个重点行动,其中多个行动涉及遥感技术的应用,包括数据要素×现代农业、数据要素×交通运输、数据要素×应急管理等,详见下表。《“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有望助力卫星遥感应用在应急、农业、交通运输等to G端的需求释放,扩大卫星遥感企业的收入规模。
表56 《“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涉及遥感技术应用的几个重点行动
③数字孪生水利加速建设,有望增厚卫星遥感企业业绩
2024年1月,全国水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大力推进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全面提升水利监测感知能力,大力推进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数字孪生工程建设”。数字孪生水利是近年来卫星遥感产业下游应用的重点领域,已有遥感应用企业中标数字孪生水利试点项目,相关卫星遥感企业有望受益于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增厚业绩。
④卫星遥感国际商业合作序幕拉开,相关企业有望拓展海外市场
我国围绕卫星遥感开展的国际合作早有先例,但早期大多以国家名义开展,如中巴地球资源卫星。近年来,随着卫星遥感商业化的成熟和相关企业的快速成长,部分卫星遥感上市公司已与东南亚、南美等国开展业务合作。2024年9月,在京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提及,中方愿同非方开展卫星遥感、月球和深空探测合作。在国家顶层设计的支持下,卫星遥感企业有望加速出海,实现国际业务的拓展,提升中国遥感应用实施能力和品牌影响力。
卫星遥感产业链及各部分代表上市公司见下图所示。
图153 卫星遥感产业链及各部分代表上市公司
从卫星各细分产业收入增速变化情况来看,2019-2023年卫星遥感产业上市公司收入增速是卫星产业各细分领域中增速最高的。然而,受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2023年以来,卫星遥感产业的收入增速出现短期阶段性调整。具体情况详见下图。
图154 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卫星遥感产业收入增速出现短期阶段性调整(单位:亿元)
具体来看,2023年,卫星遥感核心上市企业收入整体增速由2022年60%下降至10%以下,净利润增速更是由正转负,我们认为主要系宏观经济波动下,以地方政府或企业为主要下游客户(to G端)的卫星遥感产业相较于其他产业受到更大冲击所致。2024年前三季度,卫星遥感企业收入整体同比增速已经恢复至10%以上,尽管净利润增速依旧下滑明显,但考虑到Q4季度的净利润是遥感企业全年占比最大的时段,且企业存货维持增长,遥感卫星等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预计下游需求依旧充足,行业增速将迎来快速修复。
综上所述,尽管卫星遥感产业短期出现调整,但是我们认为,伴随着万亿国债的加速释放,卫星遥感产业在自然资源、应急减灾、生态环境、水利、农业等to G领域的需求依然不减,卫星遥感产业整体短期仍处于朝阳阶段。同时,遥感产业的“第二增长曲线”(包括线上业务、海外业务等新兴领域)有望迎来快速爬升阶段。总体来看,伴随着下游市场的加速修复,“十五五”时期我国卫星遥感下游应用市场需求增速有望恢复至30%左右,行业高景气逻辑不变,卫星遥感预计仍将是卫星产业中成长属性相对更高的细分赛道。
投资建议方面,建议围绕卫星遥感产业链中企业的业绩持续性上寻找投资机会,具体观点如下:
关注客户多元化、收入结构均衡的企业。目前,军民客户比例均衡的企业,受到国家经济情况变化的影响相对更小,业绩增长持续性更强,另外,我国卫星遥感下游应用领域更集中在to G端,部分企业应收账款占比较高,可能会对企业的运营产生一定影响。
关注拥有具有稀缺属性的遥感数据源的企业。早期我国卫星遥感应用厂商所采用的数据源主要来自国外,随着我国商业遥感卫星的持续发射和商业遥感市场的逐步完善,根据中国测绘学会的研究,我国卫星遥感影像自主保障率已达90%以上。随着卫星遥感下游厂商陆续回溯产业上游,拥有具有稀缺属性的遥感数据将在下游市场竞争中变得愈发重要。
关注“万亿国债”计划和“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聚焦的细分领域,以及与导航或通信有协同布局的企业。2023年底的“万亿国债”计划有望助力卫星遥感应用在应急、水利、农业等领域的需求释放,2024年初发布的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同样涉及遥感技术在现代农业、交通运输、应急管理、气象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此外,部分遥感应用企业在导航或通信等其他卫星应用领域开展业务协同布局,同样值得关注。
王宏涛(证券执业证书号:S0640520110001),中航证券航空航天首席,毕业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第二总体设计部,飞行器设计专业博士。曾从事航天装备总体设计方向研究,熟悉国内外各类航天整机及主要分系统设计原理,对我国航空航天各军用武器设备行业有较深入了解。
(转自:中航军工研究)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