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建投:2025年商业航天投资展望

中信建投:2025年商业航天投资展望
2025年01月13日 07:27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重要提示:通过本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中信建投(24.500, -0.60, -2.39%)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建投”)客户中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参考。因本订阅号暂时无法设置访问限制,若您并非中信建投客户中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您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对由此给您造成的不便表示诚挚歉意,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黎韬扬

2024年,全球航天任务频次再创新高,共计完成265次发射。SpaceX保持领先优势,占全球发射总量的50%;火箭发射端技术不断突破,星舰成功试飞、新一代猛禽3发动机面世。可重复使用、大推力火箭技术将成为商业航天及卫星互联网快速部署的关键。我国商业航天发射稳居世界第二,民营商业航天发射道阻且长。产业中,国有民营企业共同布局,卫星研制与火箭发射模式逐步转型,关键技术及产能瓶颈有望突破,商业航天力量有望加速低轨互联网布局进程。随着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运营、多款可复用商业航天火箭计划发射、手机直连卫星商业化应用发展、海外开展试运营业务,预计2025年我国星座整体建设进程将迈入新阶段。

商业航天:卫星互联网应用广泛,军民市场空间广阔

相比于地面互联网,卫星互联网具备覆盖范围广、跨洲际通信时延低、支持大规模灵活通信、建设成本低、可用于应急等特殊场景的优点。但其系统容量较小,无法满足高人口密度区域的并发通信需求,而且在频谱效率、峰值速率、网络时延方面也不如5G,尚无法达到5G通信的性能要求。经过三次发展浪潮,卫星互联网“与地面通信系统互补融合”的定位逐渐清晰。

卫星互联网在军民用领域应用广泛,万亿市场空间广阔。不同场景下的宽带服务是卫星互联网主要的应用方向之一,其还将被广泛应用于物联网。能够避免气候或者地面基础设施被摧毁等因素影响通信的质量,且自身抗毁伤能力强,在军事领域应用广泛。目前,我国航天产业辐射的产业链规模已超过万亿。据中国航天工业质量协会统计,从2015年至2020年,我国商业航天产值由3764.2亿元突破至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2%,预计2024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超2.3万亿元。下一阶段,我国商业航天发展(6.930, -0.25, -3.48%)将步入快车道,预计2025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2.8万亿元人民币。2030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接近10万亿元。

2024年商业航天回顾:全球航天任务频次再创新高,SpaceX保持领先优势

2024年,全球航天任务频次再创新高,全球运载火箭共计完成265次发射。入轨发射总计259次,比2023年的221次增加了17%,平均1.4天完成一次火箭发射,同样创历史之最。按照国家划分,美国与中国贡献全球火箭发射主要份额,欧洲整体表现不佳。其中,美国2024年完成154发火箭发射,占全球入轨发射总量59%;我国2024年完成68发,占全球入轨发射总量26%。

从执飞火箭来看,SpaceX的猎鹰系列为全球火箭发射绝对主力,占全球发射总量的50%。美国主力火箭德尔塔系列在完成最后一次发射后退役,火神成功首飞。中国长征12号、引力一号等新火箭成功首飞,欧洲阿丽亚娜6号首飞仅部分成功。火箭发射端技术日渐成熟,火箭复用技术如猎鹰9号火箭有效降低发射成本,显著提高任务执行效率。

2024年我国共完成68次火箭发射任务,较2023年的67次火箭发射记录再创新高,其中2024年成功发射66次,失利2次,成功率为97%;民营火箭公司发射12次,占比18%。航天国央企为火箭发射主力军,民营火箭仍以固体火箭为主。

海南商业发射场启用,我国商业火箭发射效率再提升。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于2024年11月30日首次成功发射。海南商发目前共建成一号和二号两个工位,一号为长八专用工位,二号为商业发射工位,可满足每年各16次的发射需求。

全球卫星频轨资源稀缺,我国卫星互联网正式组网开启。国央企集团加速布局商业航天,卫星制造端与火箭发射端加速补齐短板,航天科技(10.990, -0.26, -2.31%)集团于2024年9月分别成立了商业卫星公司与商业火箭公司。随着我国商业主体性确定,行业整体有望加速发展。同时,随着供应链的变革,由传统军工供应链体系转向商业与民营市场,成本与效率有望大幅提升。

2025年商业航天展望:我国星座发射常态化、商业化进程落地、与各型火箭首飞

自2020年以来,全球火箭发射次数连续三年创下新高,全球航天活动显著增加,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在通信卫星领域,我国低轨卫星的建设相对滞后于高轨高通量卫星。天通一号卫星是我国成熟的GEO卫星星座,已被各行业广泛应用。2024年,我国两大巨型星座(GW及G60)正式组网开启,标志着2025年星座部署将进入常态化发射的新时代。截至2024年末,SpaceX星链卫星已累积发射超7000颗,星网GW及垣信G60分别部署了10颗和54颗卫星。

巨型低轨卫星星座的建设和运营,具有周期长、技术集成度高、高风险等工程特点。我国国有民营企业共同布局,卫星研制与火箭发射模式逐步转型,关键技术及产能瓶颈有望突破,商业航天力量有望加速低轨互联网布局进程。同时,随着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首飞、多款可复用商业航天火箭计划发射、手机直连卫星商业化应用发展、卫星互联网海外开展试运营业务,预计2025年我国星座整体建设进程将迈入新的阶段。

一、商业航天:卫星互联网应用广泛,军民市场空间广阔

卫星通信技术是利用人造通信卫星作为中继站进行无线电波发射和接收的技术,卫星通信系统主要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卫星互联网指的是基于卫星星座实现的全球无缝连接互联网。

相比于地面互联网,卫星互联网具备覆盖范围广、跨洲际通信时延低、支持大规模灵活通信、建设成本低、可用于应急等特殊场景的优点。但其系统容量较小,无法满足高人口密度区域的并发通信需求,而且在频谱效率、峰值速率、网络时延方面也不如5G,尚无法达到5G通信的性能要求。经过三次发展浪潮,卫星互联网“与地面通信系统互补融合”的定位逐渐清晰。

卫星互联网与5G融合发展,星地融合网络是未来6G网络的关键支柱。国际电信联盟(ITU)已经提出了中继到站、小区回传、动中通、混合多播4种卫星互联网与5G融合应用场景,5G卫星主要面向eMBB-s(增强移动宽带)、mMTC-s(海量机器类通信)、HRC-s(高可靠通信)。根据IMT-2030(6G)推进组的《6G典型场景和关键能力》白皮书,6G将具备泛在互联、普惠智能、多维感知、全域覆盖、绿色低碳、内生安全等典型特征,星地融合是实现泛在互联和全域覆盖的关键。

卫星互联网在军民用领域应用广泛,万亿市场空间广阔。不同场景下的宽带服务是卫星互联网主要的应用方向之一,其还将被广泛应用于物联网。能够避免气候或者地面基础设施被摧毁等因素影响通信的质量,且自身抗毁伤能力强,在军事领域应用广泛。目前,我国航天产业辐射的产业链规模已超过万亿。据中国航天工业质量协会统计,从2015年至2020年,我国商业航天产值由3764.2亿元突破至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2%,预计2024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已超2.3万亿元。下一阶段,我国商业航天发展将步入快车道,据泰伯智库预测,预计2025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2.8万亿元人民币。2030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接近10万亿元。

二、2024年商业航天回顾:全球航天任务频次再创新高,SpaceX保持领先优势

2.1全球航天任务频次再创新高,火箭发射端技术不断突破

2024年,全球航天任务频次再创新高,全球运载火箭共计完成265次发射(包括259次入轨、6次亚轨道发射)。入轨发射总计259次,比2023年的221次增加了17%,平均1.4天完成一次火箭发射,同样创历史之最。按照国家划分,美国与中国贡献全球火箭发射主要份额,欧洲整体表现不佳。其中,美国2024年完成154发火箭发射(153次完全成功),占全球入轨发射总量59%;我国2024年完成68发(65次完全成功),占全球入轨发射总量26%;俄罗斯2024年完成17发火箭发射(17次完全成功),占全球入轨发射总量7%。

从执飞火箭来看,SpaceX的猎鹰系列(含猎鹰九号及猎鹰重型)为全球火箭发射绝对主力,占全球发射总量的50%。美国主力火箭德尔塔系列在完成最后一次发射后退役,火神成功首飞。中国长征12号、引力一号等新火箭成功首飞,欧洲阿丽亚娜6号首飞仅部分成功。火箭发射端技术日渐成熟,火箭复用技术如猎鹰9号火箭有效降低发射成本,显著提高任务执行效率。

具体来看,2024年美国SpaceX火箭发射端持续发力,星舰成功试飞、新一代猛禽3发动机面世。可重复使用、大推力火箭技术将成为商业航天及卫星互联网快速部署的关键。

SpaceX 2024年飞行测试星舰4次,3次成功,1次部分失败。基本实现第一代星舰测试飞行目标,为2025年第二代星舰进入高频发射、星舰双回收、轨道加油演示打下坚实基础。2024年11月19日,SpaceX的星舰(Starship)重型运载火箭成功完成了第六次试飞,显示了SpaceX在重型火箭技术领域的重要进展。这一成功不仅验证了星舰的轨道降轨点火能力,也为未来轨道飞行任务提供了关键技术验证。星舰与超级重型(Super Heavy)发射系统的组合是历史上最强大的火箭。星舰本身高约165英尺(约50米),直径约30英尺(约9米)。完全堆叠在超级重型助推器上时,星舰的高度达到397英尺(约120米);星舰的设计目标是在可重复使用的基础上,向低地球轨道(LEO)运送超过100公吨的有效载荷。利用轨道加油,星舰能够向地球、地月空间和行星际轨迹运送前所未有的有效载荷质量。

2024年8月3日,美国SpaceX发布猛禽3液氧甲烷发动机,受益于3D打印技术加持,猛禽3发动机相较于猛禽2更轻、更有力、效率更高。与之前版本相比,第三代猛禽发动机在推力、比冲和轻量化方面均有所提升,推力为280t,比冲为350s,发动机重量为1525kg。在未来迭代中,该发动机推力或将超过300t。第三代猛禽发动机的设计更加简化,使用3D打印取消了许多机械连接组件,之前大量暴露在外的管路已被集成到一起,Raptor 3无需隔热罩及消防系统,这也规避了隔热罩所增加的重量和系统复杂性,因此,它要比Raptor 2更轻、更有力、效率更高。2024年8月9日,SpaceX马斯克发布了猛禽3液氧甲烷发动机1号机在德州麦格雷戈火箭中心首次点火的试射照,此次试车约30s。

2024年,星链部署明显提速,SpaceX 2024年134发猎鹰发射中,有89发用于发射星链卫星。目前,星链已发射超过7,000颗卫星(截至2024年底,累计发射7256颗,在轨卫工作6538颗 ),为全球118各国家和地区的460万用户提供服务,覆盖28亿人口。星链手机直连(Starlink Direct to cell)星座拥有近350颗卫星,几乎是所有其他具有类似能力的运营商的10倍。目前的350颗Direct to cell卫星均于2024年发射,下一步计划在2025年将手机直连卫星的数量增加一倍。

SpaceX估值跃升至3500亿美元。据多家美媒2024年12月11日报道,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及其投资者已达成购买至多12.5亿美元内部股份的协议,每股185美元的价格远高于不到三个月前每股112美元的估值,涨幅达到65%。SpaceX的估值也因此跃升至3500亿美元,这使得该公司成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私人初创公司。

2.2我国商业航天发射稳居世界第二,民营商业航天发射道阻且长

2024年我国共完成68次火箭发射任务,较2023年的67次火箭发射记录再创新高,其中2024年成功发射66次,失利2次,成功率为97%;民营火箭公司发射12次,占比18%。

从火箭类型来看,火箭燃料类型分类(均以芯一级燃料类型统计分类),2024年固体火箭执行发射18次、液体火箭执行发射50次,其中常温液体燃料火箭执行发射32次、氢氧火箭3次、液氧煤油14次、液氧甲烷1次。

从航天器类型来看,2024年入轨各类遥感卫星117颗,占比46%;通信卫星122颗,占比47%;其他航天器共18颗,占比7%。其中科学试验卫星10颗,空间站载人、货运飞船各2艘,北斗导航卫星2颗,探月任务发射航天器2颗。

火箭发射情况回顾:航天国央企为火箭发射主力军,民营火箭仍以固体火箭为主

航天国央企火箭发射,仍是中国航天发射主力军,共执行火箭发射任务56次。其中:航天科技一院执行发射25次,包括:长征二号丙7次、长征二号F2次、长征三号乙8次、长征五号2次、长征五号乙1次、长征七号2次、长征七号甲2次、长征八号1次。共发射航天器52颗。航天科技八院执行发射任务24次,包括:长征二号丁9次、长征四号乙4次、长征四号丙2次、长征六号2次 、长征六号甲5次、长征六号丙1次、长征十二号1次,共发射航天器124颗;中国火箭公司执行捷龙三号发射任务2次,共发射航天器17颗;科工火箭执行发射任务5次、包括快舟一号甲4次、快舟十一号1次,共发射航天器11颗。

民营火箭发射方面,2024年,中国民营火箭公司执行运载火箭发射任务12次,仍以固体火箭为主力军,2024年发射的五款火箭仅朱雀二号改进型一款液体火箭其中,引力一号是目前全球运力最大的固体火箭。其中:蓝箭航天朱雀二号改进型1次,共发射卫星2颗;东方空间引力一号1次,共发射卫星3颗;星际荣耀双曲线一号1次(失败);中科宇航力箭一号4次(3次成功,1次失败),共发射卫星26颗;星河动力谷神星一号5次,共发射卫星22颗。

多型运载火箭成功首飞,关键技术持续突破

美国主力火箭德尔塔系列在完成最后一次发射后退役,火神成功首飞。我国多型运载火箭成功首飞:中国长征12号、引力一号、朱雀二号改进型、快舟一号甲升级版等新火箭成功首飞。

我国商业航天道阻且长,风险与机遇共存

2024年我国航天发射次数整体未达预期,与年初预计的100次发射有差距,主要系新兴商业航天领域。技术上,商业航天技术能力与目标存在差距,导致部分计划中的可复用火箭未能首飞。非技术方面,各类外部因素、政策、管理、投融资等也是挑战。

长光卫星IPO终止:持续亏损,原拟募资26.83亿。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IPO进程已终止。该公司是中国首家提供全产业链商业遥感卫星服务的企业,主要业务包括卫星研发制造、运营管理和遥感信息服务。公司自主建设和运营管理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吉林一号”,拥有多项核心技术和专利。然而,长光卫星持续亏损,存在大额未弥补亏损,毛利率为负且波动较大。上交所对公司的技术先进性、市场空间和持续经营能力提出了问询,要求公司详细披露相关信息。最终,长光卫星在2024年12月4日撤回了IPO申请。我国商业航天自2015年起步,经历了快速发展,取得了如吉林一号星座建设等成就。行业面临技术竞争、高成本、长周期特性和盈利难题。

天兵科技天龙三号一子级热试车发生重大意外,商业航天道阻且长。2024年6月30日,我国商业航天企业天兵科技自主研制的天龙3号液体运载火箭在河南巩义市综合试验中心开展了一子级九机并联动力系统热试车(静态点火)试验。根据天兵科技发布的信息,试车过程中,一子级火箭正常点火,但因箭体与试验台连接处结构失效,一子级火箭脱离发射台。在升空后,箭上计算机主动关机,火箭跌落在距离试车台西南1.5公里的深山中,箭体跌落山中后解体。所幸无人员伤亡。此次事故对天兵科技的天龙三号首飞任务造成了影响,原定于当年7月完成的首飞计划持续推迟。

海南商业发射场启用,我国商业火箭发射效率再提升

2024年全球火箭发射任务由21个航天发射场完成,美国和中国是发射场及发射次数最多的国家。从美国发射场来看,卡纳维拉尔角太空军基地全年共发射67次,占全球发射总量的25%;范登堡太空军基地发射了47次,占全球发射总量的18%;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了26次,占全球发射总量的10%;得克萨斯州南部星舰基地发射了4次,占全球发射总量的2%;沃洛普斯发射基地发射了3次,占全球发射总量的1%。

从我国发射场来看,酒泉发射场执行火箭发射任务21次,太原发射场13次、文昌8次、西昌19次、海上发射共计6次、海南商发1次。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于2024年11月30日首次成功发射。此次发射使用的是我国首型4米级直径运载火箭——长征十二号,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03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次首飞不仅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实现了全产业链闭环,还填补了我国没有商业航天发射场的空白。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由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并运行管理,从动工到首发经历了878天。此次成功发射为我国商业航天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海南商发目前共建成一号和二号两个工位,一号为长八专用工位,二号为商业发射工位,可满足每年各16次的发射需求。海南商发一期项目已于2024年6月6日全面建成,其中,一号发射工位是CZ-8系列火箭专用工位;二号发射工位是国内首个液体通用型发射工位,可满足国内10余家火箭公司19型火箭发射需要。

2.3全球卫星频轨资源稀缺,我国卫星互联网正式组网开启

低轨卫星的频率和轨道资源日益稀缺,遵循“先登先占”原则,多个航天强国已经向ITU申报了巨大规模的星座计划。美国已占用低轨卫星通信的黄金频段 (Ku频段),我国申请的频段主要分布在Ka和V频段上,虽频率更高、可用频段更大,但雨衰更大,对信号接收器要求更高。同时低轨卫星主要采用的 Ku 及 Ka 通信频段资源也逐渐趋于饱和状态,空间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将更加稀缺,轨道和频谱成为各国加紧布局以期获得先发优势的重要战略资源。

2024年,我国两大巨型星座(GW及G60)正式组网开启,标志着2025年星座部署将进入常态化发射的新时代。其他商业化星座部署有序推进。

星座建设进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各公司的建设规划、火箭可回收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等。整体来看,我国大部分星座仍处于建设早期阶段,未来几年有望加速推进。在商业遥感星座中,吉林一号建设进展迅速,目前已完成85%,在轨卫星数量为117颗,占国内商业卫星总数的47%。其他星座如时空道宇、国兴宇航星时代星座等也在稳步推进。星座类型多样,包括以光学为主的星座(如吉林一号、北京系列)、以SAR为主的星座(如女娲星座)、以高光谱为主的星座(如珠海一号)以及综合星座(如高景系列)等。

商业火箭与商业卫星公司成立,国有民营共同布局产业

国央企集团加速布局商业航天,卫星制造端与火箭发射端加速补齐短板,航天科技集团于2024年9月分别成立了商业卫星公司与商业火箭公司。随着我国商业主体性确定,行业整体有望加速发展。同时,随着供应链的变革,由传统军工供应链体系转向商业与民营市场,成本与效率有望大幅提升。

民营卫星制造商占超5成市场份额,或将加速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化进程落地。根据《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我国的商业航天保持快速发展态势,社会资本持续投入,企业、科研机构广泛参与商业航天发展。2023年我国共完成26次商业发射,发射成功率达96%;共研制发射120颗商业卫星,占全年研制发射卫星数量的54%。

政策端持续发力,国家与地方政策逐级落实

2024年,商业航天作为新的增长引擎和新质生产力代表,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政策鼓励下,多地出台规划,部署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完善产业布局。2025年为我国商业航天发展的第十个年头,我国国有民营企业纷纷布局,卫星研制与火箭发射模式逐步转型,关键技术及产能瓶颈有望突破,商业航天力量有望加速低轨互联网布局进程。同时,随着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首飞、多款可复用商业航天火箭计划发射、手机直连卫星商业化应用、海外开展试运营业务,预计2025年我国星座整体建设进程将迈入新的阶段。

我国低轨卫星通信起步相对较晚,发展卫星互联网面临国际频率轨道资源申报相对落后、业务开展需要统筹、产业生态有待优化等问题,与SpaceX存在一定差距,“占频保轨”任务艰巨。2015年10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国防科工局联合下发《关于印发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的通知》,中国航天迈出向商业化转变的关键一步。2020年发改委首次将卫星互联网纳入国家新基建的范畴,国家对于卫星互联网的政策环境持续优化,统筹推进电信业务向民间资本开放,分步骤、分阶段推进卫星互联网业务准入制度改革,卫星互联网产业链投资价值逐渐凸显。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打造商业航天等战略新兴产业。我国集中国家力量,整合与统筹“低轨星座计划”,星网计划、垣信G60星链、鸿鹄三号等巨型星座有序推进,关键技术持续突破,正式组网进入倒计时。

三、2025年商业航天展望:我国星座发射常态化、商业化进程落地、与各型火箭首飞

3.1国际形势倒逼,我国星座建设与商业航天发射有望全面提速

自2020年以来,全球火箭发射次数连续三年创下新高,全球航天活动显著增加,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在通信卫星领域,我国低轨卫星的建设相对滞后于高轨高通量卫星。天通一号卫星是我国成熟的GEO卫星星座,已被各行业广泛应用。2024年,我国两大巨型星座(GW及G60)正式组网开启,标志着2025年星座部署将进入常态化发射的新时代。截至2024年末,SpaceX星链卫星已累积发射超7000颗,星网GW及垣信G60分别部署了10颗和54颗卫星。

中国商业航天仍处于产业发展早期阶段,2025年起有望加速落地。星座建设进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各公司的建设规划、火箭可回收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等。从产业驱动因素来看,国家政策、技术、资本以及地方布局都为国内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带来了持续推力。

预计未来,我国卫星制造产业的需求集中在新型卫星互联网星座构建及对传统卫星的更新。卫星互联网产业上游制造是卫星应用产业的空间基础设施、卫星应用产业拓展市场的关键基础。当前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叠加传统导航、遥感等卫星应用产业的持续发展,对产业链上游卫星制造构成了核心增长力。

手机直连卫星服务为卫星互联网商业重要领域,华为、美国SpaceX等国内外巨头加速布局。华为应用卫星通信,手机直连卫星成标配。2024年4月19日,华为Pura70上市开售,此次华为Pura 70系列共有4个版本,除基础版外,其他三版均带有卫星通信功能,采用北斗卫星+天通卫星通信方式。其中,北斗卫星消息支持发送或接收卫星消息,消息可自由编辑,更可发送图片消息。天通卫星通信可拨打和接听卫星电话还可自由编辑卫星消息。去年9月,华为首次推出具备手机直连卫星功能的mate60系列;同年10月,美国SpaceX在星链(Starlink)官网也推出了星链直连手机业务介绍。

截至2024年末,SpaceX星链手机直连(Starlink Direct to cell)星座拥有近350颗卫星,单波束容量10Mbps,完成第一阶段壳层的手机直连卫星星座建设。SpaceX的350颗手机直连卫星均于2024年发射,下一步计划在2025年将手机直连卫星的数量增加一倍。2024年11月26日,FCC给SpaceX颁发了第一阶段手机直连卫星服务的许可,同期,批准了T-Mobile公司将其PCS1.9GHz频率租赁给星链Starlink以提供手机直连卫星服务的申请,结合前两个月星链Starlink在日本、新西兰等海外地区的测试,以及前两个月飓风海伦过境美国时,星链Starlink手机直连首次大规模的商用测试,可以基本判定,就文字信息及语音和视频通话服务,星链Starlink DTC已经完成了技术验证,文字信息的存量手机(4G LTE)直连卫星已经初步具备商用能力。

3.2国有民营齐发力,产业链加速降本提速

从产业链分析,产业链上游(卫星制造端)率先发力,总装国央企主力地位,部组件民企深度参与。产业链上游(火箭发射端)国有民营商业航天齐发力,一箭多星与可回收技术为重点,商业航天发射场建设需求迫切。产业链中游(卫星测运控)资本化程度较低,国央企领衔开展。产业链中游(地面设备)地面端市场需求多元化,国有民营各具竞争优势。产业链下游(卫星数据)卫星互联网应用大蓝海,1+N行业格局(时空信息集团领衔)。

根据泰伯智库数据,从产业链各细分领域来看,商业航天产业中下游市场规模远超上游,融资金额总和占比更是达到了80%以上。其中,中游火箭发射领域即将由“期望膨胀期”进入“泡沫破灭低谷期”,未来几年市场格局有望被重塑。下游卫星遥感应用有望进入收获期,市场潜力预计进一步得到释放。

卫星制造持续拓产,年产数量25年有望放量

1)GW星座方面:

2024年11月18日,GW星座首批卫星于五院天津基地,交由商业物流公司运至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并由商业运输飞机将卫星转运至文昌。位于天津基地的卫星柔性智造中心,每周可出厂4-5颗小卫星,年产能计划200颗。

文昌国际航天城卫星超级工厂预计2025年6月投产,年产卫星计划1000颗。该工厂由国际卫星先进制造中心和国际星箭协同研发中心组成,是亚洲最大的在建卫星工厂。工厂采用“1+1+8”架构,实现卫星生产与火箭发射的“无缝对接”,降低成本和风险。项目面临高施工标准和复杂工艺挑战,但通过优化施工组织和资源调配,确保了项目进度和质量。文昌国际航天城将促进产业创新,已有20余家企业入驻,未来将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2)千帆G60星座方面: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由中国科学院于2017年9月正式发文成立,是中国航天科技五院、八院之外的全国第三家具备整星研制生产能力的单位,计划年产300颗卫星。2022年10月底,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通过竞标承担第一代“千帆星座”324颗卫星的研制任务。按照规划,2025年“千帆星座”将完成一期648颗卫星的部署,初步构建全球覆盖的卫星互联网系统。

格思航天,计划年批量生产500颗卫星的能力。截至2024年,已高质量地完成了超100颗卫星的装配、试验服务,包括北斗三号组网卫星、碳卫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等。自主打造的“柔性智能、批量制造”的卫星工厂,采用卫星脉动式总装生产线进行批量生产,运用机器人(19.370, -0.97, -4.77%)柔性装配、数字化测量等多项核心技术,让成本降低35%、生产效率提升了40%以上。打造了行业领先的先进复合材料结构件生产线、卫星铝氨槽道热管生产线和卫星脉动式总装生产线,构建了新型低成本、大批量卫星制造模式,提升了卫星工业化、规模化的制造能力。

我国运载火箭研发有序推进,多型可回收火箭计划首飞

2025年标志着中国民营火箭企业发展的第十年,中国在可回收火箭领域取得显著进展。2024年共三型火箭进行了VTVL试验,分别是航天科技八院的某型火箭、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VTVL-1及深蓝航天的星云一号。展望2025年,朱雀三号、天龙三号、力箭二号、双曲线三号、智神星一号、星云一号等多型号研制进程加速,有望首飞。其中,大运力的长征十二乙、朱雀三号、星云一号以及天龙三号,都将成为中国航天首款可重复使用火箭的有力争夺者,能够对千帆星座和GW星座的高密度发射提供强有力的发射保障。

中国可回收火箭面临的技术挑战包括材料应用、深度变推力技术和气动优化。根据泰伯智库预测,与SpaceX相比,中国商业可重复火箭研发进展与猎鹰9同步,但实现垂直回收可能需至2027年左右,形成成熟回收复用能力预计还需5年。中国民营火箭企业虽起步晚,但发展迅速,正逐步缩小与国际领先技术的差距。

3.3发展趋势与投资逻辑:行业催化剂不断,风险与机遇并存

2024年以来,商业航天领域催化剂频出。政策端,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打造商业航天等新增长引擎。商业航天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火箭发射端,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一号发射工位已经正式竣工,这标志着中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在形成发射能力过程中取得了关键进展;位于宁波象山的中国第五座航天发射场建设有序推进。企业端,国央企集团加速布局商业航天,卫星制造端与火箭发射端加速补齐短板,航天科技集团于2024年9月分别成立了商业卫星公司与商业火箭公司。随着我国商业主体性确定,行业整体有望加速发展。同时,随着供应链的变革,由传统军工供应链体系转向商业与民营市场,成本与效率有望大幅提升。产品端,在刚结束的第十五届珠海航展上,嫦娥六号探测器、鹊桥二号卫星、重型运载火箭等重磅展出,可重复运载火箭、80吨级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发动机等与公众见面,展现了航天重大工程任务和可重复使用火箭领域取得的进展和突破。

巨型低轨卫星星座的建设和运营,具有周期长、技术集成度高、高风险等工程特点。我国国有民营企业纷纷布局,卫星研制与火箭发射模式逐步转型,关键技术及产能瓶颈有望突破,商业航天力量有望加速低轨互联网布局进程。同时,随着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首飞、多款可复用商业航天火箭计划发射、手机直连卫星商业化应用发展、卫星互联网海外开展试运营业务,预计2025年我国星座整体建设进程将迈入新的阶段。

1、卫星制造端产能持续扩充,从传统工匠逻辑到量产逻辑的转变:占频保轨时间紧任务重,美国SpaceX星链先发优势明显,倒逼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量产逻辑提速。卫星的低成本制造和高产能是组建海量巨型星座的两大前提,我国与SpaceX仍存较大差距。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建成后有望解决我国卫星互联网制造端产能瓶颈。但量产逻辑下的低成本制造与其可靠性是亟待突破的关键点,有待进一步技术与时间验证。

2、卫星制造端成本控制,产业链上游收入规模扩大,利润率有所下滑或为未来趋势:卫星的低成本制造和高产能是组建海量巨型星座的两大前提,我国与SpaceX仍存较大差距。上游卫星制造端以量换价,营收规模增长、利润率有所下滑或为未来趋势。

3、量产趋势下卫星测试环节不可或缺,边际成本低,盈利弹性更大:近年来,随着通信、导航、气象观测等需求的不断增加,全球卫星数量迅速增长,带动了卫星制造端测试环节企业的市场需求。尤其是小卫星和卫星星座的快速发展,如SpaceX的Starlink项目,从单星定制化到批量化生产卫星的行业大趋势下,更是需要频繁且精确的测试,为测试环节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会。

4、产业链中下游随着卫星星座建设同步建设,应用端配套空间逐步扩大:卫星互联网应用端,航空、海洋等传统领域有望率先发力;我国高轨卫星互联网空间基础设施成熟度高于低轨卫星互联网产业,并有望进一步完善。卫星互联网的价值链中,下游应用占据重要地位,地面接收终端及配套设施的市场空间将随着应用的成熟而逐步扩大。星网集团控股,中国时空信息集团成立,统筹卫星领域数据服务。此外,与传统运营商、运营设备商的协同合作,加速推进卫星互联网产业链进程,为下游应用、成本降低和商业化提供新的动力。

5、受益于卫星星座建设加速,我国航天发射量有望新高:2024年我国商业航天发射进度不及预期,低于计划的100次发射任务。2025年随着多型可回收火箭计划首飞,包括长征十二乙、朱雀三号、双曲线三号、智神星一号、力箭二号、星云一号、引力二号、天龙三号等;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投入使用;及多个卫星星座加速组网建设;常态化发射有望带来我国航天发射量新高。

6、民营商业航天已进入第二代产品研发的关键时期:研发周期与资本长期陪伴的冲突。航天产业具有“长周期、高投入、颠覆性”的特点,产品商业化周期长,技术研发投入高,这两点对于公司存续是巨大考验。历史上美国多家商业航天发射公司竞争,最终只有SpaceX脱颖而出实现盈利,并占据全球近一半发射市场份额。我国商业火箭公司与我国星座建设进度紧密相关,技术路线同质化,主要集中在大推力、大液体、可回收领域,或出现赢者通吃的市场格局。

7、国企民企齐发力,合力推动产业快速发展: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起步晚,面对稀缺且不可再生的轨道资源,正在加快产业布局。1)国家积极整合优势资源,2021年在雄安注册成立中国卫星(26.700, -0.62, -2.27%)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星网集团),致力于建设一个更加庞大的低轨卫星移动通信与空间互联网系统。2)商业火箭与商业卫星公司成立,国有民营共同布局产业。航天科技集团于2024年9月分别成立了商业卫星公司与商业火箭公司。随着我国商业主体性确定,行业整体有望加速发展。同时,随着供应链的变革,由传统军工供应链体系转向商业与民营市场,成本与效率有望大幅提升。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民营企业成为商业航天重要参与者。我国商业航天参与者主要分为民营企业、中国科学院系企业和航天系企业。形成以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等航天国央企引领,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卫星互联网产业格局。 

1、卫星互联网建设不及预期。卫星互联网产业系国家重点扶持的战略新兴产业,随着卫星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国家可能会出台新的政策和法规来规范和指导产业的健康发展,这些政策和法规的调整可能会对行业的生产运营和投资决策产生影响。

2、技术突破不及预期。尽管中国在卫星互联网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与国际最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的技术差距。如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在一箭多星、低成本制造等方面,仍是制约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3、频谱和空间资源争夺。随着低轨道卫星数量的急剧增加,频谱资源和空间轨道资源的争夺将日益加剧。如何在国际上协调和争取更多的频谱和轨道资源,以确保我国卫星互联网系统的稳定运行,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挑战。

黎韬扬:研发部执行总经理、军工与新材料团队首席分析师,北京大学硕士。2015-2017年新财富、水晶球、Wind军工行业第一名团队核心成员,2018-2022年水晶球军工行业上榜,2018-2020年Wind军工行业第一名,2019-2022年金牛奖最佳军工行业分析团队,2018-2022年新财富军工行业上榜、入围。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商业航天25年展望:星座加速部署、关注火箭首飞》

对外发布时间:2025年1月11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黎韬扬 SAC 编号:S1440516090001

近期热门视频

免责声明

本订阅号(微信号:中信建投证券研究)为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建投”)研究发展部依法设立、独立运营的唯一官方订阅号。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面向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中信建投不因任何订阅或接收本订阅号内容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建投的客户。

本订阅号不是中信建投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内容均来自于中信建投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报告进行的跟踪与解读,订阅者若使用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而对其中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误解。提请订阅者参阅中信建投已发布的完整证券研究报告,仔细阅读其所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

中信建投对本订阅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订阅号中资料、意见等仅代表来源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研究观点可依据中信建投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布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中信建投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订阅号中资料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观点。

本订阅号发布的内容并非投资决策服务,在任何情形下都不构成对接收本订阅号内容受众的任何投资建议。订阅者应当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订阅者根据本订阅号内容做出的任何决策与中信建投或相关作者无关。

本订阅号发布的内容仅为中信建投所有。未经中信建投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发布或引用本订阅号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亦不得从未经中信建投书面授权的任何机构、个人或其运营的媒体平台接收、翻版、复制或引用本订阅号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APP专享直播

开播时间 | 2-18 20:30
百度2024年第四季度业绩说明会
开播时间 | 2-18 20:36
2025蛇年投资大趋势 把握AI驱动的科技新周期
开播时间 | 2-18 20:00
博时基金 陈奥:金价再破新高!关税隐忧下的资产新态?
开播时间 | 2-18 20:00
「2025蛇年投资大趋势 」对话景顺长城基金农冰立:把握AI驱动的科技新周期
开播时间 | 2-18 19:00
创金合信基金 小仙女、刘扬:唠唠科吧丨科技大爆炸,谁是真成长?
开播时间 | 2-18 19:00
《智客星球》大辩论:马斯克的Grok和OpenAI、DeepSeek哪家强?
开播时间 | 2-18 16:00
永赢基金:医疗持续火热!机会来了?
开播时间 | 2-18 16:00
嘉实基金:【基金经理展开说】投资进阶,如何让固收+从容?
开播时间 | 2-18 16:00
光大证券李泉:锂电池行业打造第二增长极,新型储能迎来政策利好
开播时间 | 2-18 15:30
国投瑞银:追上白银热点 | 美联储暂缓降息?白银几何?
开播时间 | 2-18 20:30
百度2024年第四季度业绩说明会
开播时间 | 2-18 20:36
2025蛇年投资大趋势 把握AI驱动的科技新周期
开播时间 | 2-18 20:00
博时基金 陈奥:金价再破新高!关税隐忧下的资产新态?
开播时间 | 2-18 20:00
「2025蛇年投资大趋势 」对话景顺长城基金农冰立:把握AI驱动的科技新周期
开播时间 | 2-18 19:00
创金合信基金 小仙女、刘扬:唠唠科吧丨科技大爆炸,谁是真成长?
开播时间 | 2-18 19:00
《智客星球》大辩论:马斯克的Grok和OpenAI、DeepSeek哪家强?
开播时间 | 2-18 16:00
永赢基金:医疗持续火热!机会来了?
开播时间 | 2-18 16:00
嘉实基金:【基金经理展开说】投资进阶,如何让固收+从容?
开播时间 | 2-18 16:00
光大证券李泉:锂电池行业打造第二增长极,新型储能迎来政策利好
开播时间 | 2-18 15:30
国投瑞银:追上白银热点 | 美联储暂缓降息?白银几何?
上一页下一页
1/10

热门推荐

台媒:艺人王大陆因涉嫌逃兵役被逮捕,目前正接受侦讯 收起
台媒:艺人王大陆因涉嫌逃兵役被逮捕,目前正接受侦讯

台媒:艺人王大陆因涉嫌逃兵役被逮捕,目前正接受侦讯

  • 2025年02月18日
  • 03:44
  • APP专享
  • 扒圈小记
  • 154,750
APP专享
美媒:拒绝向马斯克交出数据,美社保局长被撤职

美媒:拒绝向马斯克交出数据,美社保局长被撤职

  • 2025年02月18日
  • 05:36
  • APP专享
  • 扒圈小记
  • 4,595
APP专享
载近80人,加拿大一客机着陆时突发事故,机身翻覆现场升起浓烟!

载近80人,加拿大一客机着陆时突发事故,机身翻覆现场升起浓烟!

  • 2025年02月17日
  • 22:08
  • APP专享
  • 北京时间
  • 3,605
APP专享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更多>
股票简称 最新价 涨跌幅
以下为热门股票
三峡能源 4.26 -1.16%
京东方A 4.53 -1.31%
TCL科技 4.88 -2.20%
中远海控 14.63 -1.22%
格力电器 43.03 -1.47%
广告

7X24小时

  • 01-16 亚联机械 001395 --
  • 01-16 海博思创 688411 --
  • 01-14 富岭股份 001356 5.3
  • 01-13 超研股份 301602 6.7
  • 01-13 兴福电子 688545 11.6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关闭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