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持续鼓励支持创新药物研发,为创新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土壤,行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据《医药工业“十四五”期间产业升级突出进展和产业技术未来发展重点领域》报告,“十四五”以来,我国国产创新药“量”“质”齐升,共有113个国产创新药获批上市,是“十三五”期间获批新药数量的2.8倍,市场规模达1000亿元。
随着创新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国产创新药开始走出国门,日趋多样化的“出海”模式,给企业走向国际化提供了更多路径。与此同时,在国内市场方面,创新药企也在积极寻求机会,并购整合,踏浪前行。
政策密集落地
从“制药大国”迈向“制药强国”,支持创新药发展势在必行。今年以来政策持续落地,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为行业发展护航。
从顶层设计来看,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创新药,指出加快创新药等产业发展。7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要全链条强化政策保障”“合力助推创新药突破发展”“夯实我国创新药发展根基”等表述为行业发展注入信心。
从审评环节来看,7月份,国家药监局制定并对外发布《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试点工作方案》,其中提出,探索建立全面提升药物临床试验质量和效率的工作制度和机制,实现30个工作日内完成创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审评审批,缩短药物临床试验启动用时。
从支付环节来看,创新药通过谈判方式进入国家医保目录。根据国家医保局公布的202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结果,新增91种药品,其中90种是5年内新上市药品,38种是“全球新”创新药。整体来看,已累计有149种创新药被纳入医保目录。
从资金环节来看,北京、广州等地出台政策,旨在真金白银支持创新药发展。例如,2024年,规模为200亿元的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成立,旨在为生命科学创新提供金融活水;《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办法》提出,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师、战略科学家领衔的具备颠覆性技术创新突破、应用前景明确广阔的若干生物医药顶尖项目,最高支持额度50亿元。
对于如何更好地支持创新药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创新药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构建一个健全且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至关重要。未来,促进创新药发展需要政策制定者兼顾市场需求与产业经济双重考量。
詹启敏认为,要持续探索前沿科技,科研人员需聚焦原研创新,深入探究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等新型疗法的根本作用机理,为药物研发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确保科研成果能够及时、有效地转化为临床应用。此外,应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创新药的研发过程,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让社会资本在推动创新药发展中获得应有的回报,形成良性循环。
“出海”势头强劲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质量本土创新药不断涌现,国际市场成为了众多创新药企的“星辰大海”。
“今年第三季度,公司海外总收入占比已超60%。”百济神州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说,“目前,公司已经建立起创新的全球运营模式,包括差异化科研能力、临床开发布局、自主生产能力等。”
北京康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重视国际化布局,依托多年在创新药领域的研发经验和技术储备,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国内外多家专业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在创新药研发方面持续强化“自主化+社会化+国际化”三位一体的研发模式。
创新药“出海”热度不减,“出海”形式也更加多元,除了产品直接“出海”、License-out(对外授权)模式,NewCo(New Company)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多医药企业追捧。其中,NewCo模式是将药企的某些管线剥离出来成立新的独立公司,以实现产品国际化。这种模式的兴起反映了中国生物制药行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国际风险投资公司对中国创新药研发水平的认可。
今年以来,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康诺亚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嘉和生物药业(开曼)控股有限公司等利用NewCo实现了产品“出海”。以恒瑞医药为例,公司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LP-1类创新药许可给美国Kailera公司,作为对外许可交易对价一部分,恒瑞医药获得美国Kailera公司19.9%的股权,并获得首付款、里程碑付款,最高累计可达60亿美元。
“这种模式不仅为国内药企提供了资金和风险分散的机会,也有助于促进创新药‘出海’国际化团队搭建,同时也为海外基金的市场退出提供了新途径。”头豹信息科技南京有限公司(头豹研究院)医疗行业分析师吕佳睿对记者说。不过,NewCo模式并非适用于所有企业,其成功取决于项目质量、团队能力、市场洞察力以及风险控制等多方面因素。
在创新药“出海”火热的情况下,企业更需要多一份冷静,对相关挑战做好充分认知。“比如法规差异化、临床试验规范化、品质控制等。”吕佳睿提示说。
并购持续升温
创新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需要大体量的资金支撑。融资低谷、企业估值大幅缩水,加速了国内创新药企的并购步伐。
北京康蒂尼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张岭向记者表示,融资能力直接影响到创新药企的研发进展。随着融资形势的变化,一些创新药企的研发团队仍然具有优势,研发管线依然存在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考虑通过被收购等方式寻求融资。
今年以来,跨国药企对中国本土创新药企的收购持续升温,且出价不菲。例如,11月份,跨国药企BioNTech宣布拟以58亿元收购国内专注抗体新药研发的普米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100%股权;4月份,中国抗体偶联药物(ADC)公司普方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宣布,公司将被丹麦生物技术公司健玛保(Genmab)收购,收购价格为18亿美元(约合130亿元)。
“跨国企业在收购时,是站在全球视角考虑,其本身也具备全球整合市场的能力。”北京昌平科技园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颖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为鼓励国内企业的并购行为,政府层面出台了诸多政策。今年以来,新“国九条”“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等纷纷出台,为创新药的并购打开了政策空间。
此外,深圳、上海多地还发布了专门针对生物医药并购的利好政策。11月27日,深圳发布《深圳市推动并购重组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2025-2027)(公开征求意见稿)》,鼓励聚焦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以及新赛道和未来产业领域,通过并购重组持续做大做强。12月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上海市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其中提出加快培育集聚并购基金,设立1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并购基金。
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人士表示,国内创新药并购仍在蓄力,随着政策逐步落地,将有更多的创新药并购案例出现。
在外延并购时,医药企业需要做好多方面准备工作。“随着多年发展,医药领域存在多种多样的产品类别和经营模式,企业需要谨慎做好并购前的尽职调查,充分识别风险并做好防范措施。”上海东方华银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梁铭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此外,还需要提前做好并购标的控制权、经营权转换和整合的工作安排。”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