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评论员 张漫子
“AI造假”之风卷土重来!连日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6.8级地震牵动人心,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为灾民祈福。然而,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却趁“灾”作乱,利用AI合成的照片在失控的扩散中酿成另一种“灾祸”。
1月8日,词条“地震被压废墟下戴帽小孩是AI生成”冲上热搜,让前一天还在为小孩伤心落泪、转发照片的网民愕然:原来让自己心疼不已的小孩照片,竟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照骗”!造假者抓住大众对灾难的同情心与关注度,编造吸睛标题和文案,使虚假影像得以病毒式传播,只为流量变现。
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中,影像对网民视觉与情绪的调动作用极为直接,正所谓“一图胜千言” 。 如今,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普及,使得内容制作的门槛与成本大幅降低。普通人只需动动手指,就能一键生成逼真的照片或视频,视觉内容的创作效率大大提升。然而,这一技术的滥用也导致了AI造谣、AI诈骗、AI魔改等乱象层出不穷。
在流量的驱动下,一些不法分子利用AI编造“伪消息”、制造“假新闻”,骗取网民关注点赞。在利益的驱使下,诈骗分子更是利用AI合成受骗者亲友的声音画面,实施精准诈骗。在地震救援工作仍在持续的当下,仍有与地震相关的AI合成照片在疯传,以所谓的“正能量”之名,行蹭流量、骗流量、变现流量之实。
AI合成内容愈发便捷的另一面,是AI造假正变得易如反掌:成本更低、速度更快、质量更高、识别更难,让人感慨“有图有真相”的时代已日渐远去。
当AI伪造的信息越积越多,善意的传递成本也会水涨船高,最终冲破真实世界信任的围栏。当技术被滥用,成为侵犯他人权益、误导公众视听的工具,扰乱救援大局、加剧心理创伤、动摇社会信任,技术与法律的规制必须站出来,坚决遏制AI合成虚假内容的这场闹剧。
应对“魔高一尺”,还需“道高一丈”。 AI造假与AI打假的对抗,犹如一场你追我赶的“猫鼠游戏”。随着AI伪造技术不断发展,“对抗技术”也必须不断升级,追上生成技术的迭代速度。
以人的“善治”,促技术“善智”。 法律依旧是打击AI造假的有力武器。对于编造、传播虚假灾情影像造成社会恐慌、阻碍救援等严重后果的行为,法律必须长出牙齿、形成威慑。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主阵地,也应当好“守门员”,严格准入和监看,对AI生成内容做好筛查、标记与提示。
对“AI伪造”说不,绝非小题大做。 技术发展的初衷,是为人类造福,而不是任凭AI创造力的利刃,挥向人们的善意,侵蚀公共信任。在大模型时代,如果对AI伪造信息不加甄别地滥用,更将会污染作为模型“燃料”的信息海洋,最终反噬的只能是人类自己。只有把握好技术与伦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才能让技术向善、服务于民。
来源:半月谈新媒体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