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药出海
模式创新 百花齐放
●●● 缘 起 ●●●
2025年1月2日,信达生物公司发布公告与罗氏达成合作,公司将以“8000万美元首付款+最高达10亿美元开发及商业化潜在里程碑付款+最高达中双位数的梯度销售提成”对价将DLL3 ADC管线IBI3009全球权益授予罗氏。信达生物打响了国产创新药2025年出海第一枪。
背景逻辑
从仿制药到创新药
中国历经出海多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环保和人工等成本提升,欧美产能逐步外移,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快速崛起成为原料药主要生产国。21世纪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中国医药品牌逐步出海,大致可以分为原料药出海、仿制药出海和创新药出海三个阶段。中国原料药出海步伐较早,自1992年海正药业获得国际市场通行证起,中国的原料药逐渐步入国外中高端原料药市场,目前承担全球近1/3原料供给。2000年至2014年,仿制药在国内“一致性评价”政策出台后,我国仿制药质量认可度提升,国产仿制药出海数量逐年增加。代表性事件是2007年美罗药业通过TGA认证后开始向澳洲出口二甲双胍片剂,实现中国处方药出口“零的突破”,华海药业的奈韦拉平成为首个通过FDA认证的中国制剂品种。2015年至今,随着中国医药企业的创新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创新药企在中国申报临床试验和上市注册的同时,也采用自主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License-out等模式出海,逐步获得国际认可。期间代表性事件是2019年百济神州研发的百悦泽(泽布潜尼胶囊)成为第一款由中国企业自主研发并在FDA获准上市的抗癌新药,实现中国原研新药出海“零的突破”。2020年,国产创新药以license out形式出海的项目数量从之前年均不超过10款猛增至39款,被定义为中国创新药的“出海元年”。2023年中国创新药海外授权(License-out)案例数量更是达到58个,交易金额突破465亿美元。截至2024年12月,中国创新药海外授权总首付款规模高达129.49亿美元,总交易对价合计1424.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0325亿元。
多样化的出海模式助力
中国创新医药企业健康发展
近年来,国内药企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面对生物医药领域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空间有限的约束,大力拓展海外市场成为很多药企的选择。根据《2024中国生物医药出海现状与趋势蓝皮书》,我国创新药企在早期成长阶段所采取的发展模式主要是快速跟进(fast follow)海外优质创新药或通过License-in模式引进国外创新药的中国权益。随着国内创新药研发高速发展,加之政策引导,国内创新药企开始更加重视自主创新研发。尤其2023年以来,License-out模式逐步成为中国医药主要的出海方式之一。对于恒瑞医药、百济神州和信达生物等国内Biotech头部药企而言,因具备较强的研发创新能力和经验,其创新药资产的价值得到葛兰素史克(GSK)、百时美施贵宝(BMS)、诺华、罗氏和默克等诸多国际MNC(医药跨国公司)认可,收购的海外权益包括化药、ADC、CAR-T等多个方向。对于新成立、尚未盈利或商业化能力不足的Biotech企业而言,通过将产品管线授权给海外药企,亦能够获得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及销售提成等费用,及时获取海外现金流回报以缓解新兴药企的资金压力,支持其后续的研发和运营活动。值得 一提的是,通过在海外由投资基金主导成立新公司,药企把自己的管线剥离给新公司,获得授权费用及这家新公司股权的NewCo模式近年来比较火爆。在这种模式下,本地化新公司聚集资源推进特定产品的商业化,国内药企的潜力管线进入新公司后可以获得更高的估值。一个典型事件就是恒瑞医药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LP-1产品组合有偿许可给美国初创公司Hercules,除了获得授权许可费,恒瑞医药还可取得Hercules的19.9%股权。
政策持续支持下
我国创新药出海空间广阔
我国创新药企业发展和加速出海,离不开政策的大力支持。2024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提到统筹用好商业保险等政策,合力助推创新药突破发展;调动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强化新药创制基础研究,夯实我国创新药发展根基。随后,上海、北京多地跟进发布相关政策,支持生物创新医药产业发展。随着中国医药企业创新实力增强,国内药企瞄准海外市场蕴含的广阔发展空间,并借助海外创新药定价空间更广的优势,有望以更大的投入产出比提供更多优质、高效的医药创新产品与服务,推动全球医药健康事业蓬勃发展。沙利文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全球专利药的市场规模以3.3%的复合增长率从8877亿美元扩大至10103亿美元,未来增长趋势将延续,预计2026年和2030年将分别达到12312亿美元和14694亿美元。
催化引擎
新药品研发上市进度超预期;
技术路径颠覆超预期;
海外上市药品市场销量超预期等。
风险提示
行业监管政策变化;
海外用药需求不及预期;
新品研发、注册及认证不及预期;
技术颠覆性等风险。
免责声明:本栏目刊载的信息仅为行业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该以该等信息取代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作出决策。本栏目力求信息准确可靠,但对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不作保证,亦不对因使用该等信息而引发或可能引发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转自:国金证券第5小时)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