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的版权专著,购买链接如下
“华为入局ERP”和“阿里巴巴分拆”这两件虽然具有爆炸性但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新闻事件,却隐藏着中国数字化未来的风向标,值得我们更为深入地探讨一番。
第一件是华为入局ERP
这件事的背景是,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去年3月17日的一次座谈会上表示:“今年4月份我们的MetaERP将会宣誓,完全用自己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编译器和语言,做出了自己的管理系统MetaERP软件”。
这被外界解读为华为即将入局已然是红海的ERP软件市场。
消息一出,众多ERP软件厂商,甚至SaaS概念股的股价应声下跌。
对这些软件厂商而言,华为入局ERP意味着什么,真的是狼来了吗?
第二件是阿里巴巴的分拆
去年3月28日,阿里巴巴官宣设立六大业务集团,未来具备条件的业务集团和公司,都将有独立融资和上市的可能性。
同时,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张勇在内部信中提到:
“阿里巴巴集团的中后台职能部门将全面做轻、做薄,集团将全面实行控股公司管理。多个业务集团和公司所必需的共享中后台服务,将通过专业服务公司的模式提供。”
这意味着,过去八年阿里巴巴所倡导的“大中台、小前台”模式走向了终点。新的业务模式也将随之出现。
随后,阿里巴巴及相关概念股股价应声上涨。
这两件表面看上去毫不相关的事情,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透过它们可以探究中国企业数字化的未来?
【什么是ERP】
之所以要把这个看似常识的问题拿出来,是因为ERP这个概念从源起至今已经超过60年的历史。
甚至到今天,伴随着华为和阿里的事件,它的边界和范畴还在发生着更大的演进和变化。
MRP阶段:ERP最早发端于上个世纪60-70年代产生的MRP(MaterialRequirement Planning,物料需求计划),主要是为了解决传统制造企业“订单来了再开工”所导致的效率低下问题。通过建立和管理物料清单,让工厂能够根据需求提前对物料进行订购和储备,从而大幅提升需求和订单的响应速度和效率。
MRP-Ⅱ阶段:随后,在MRP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了新的制造资源计划——MRP-Ⅱ(Manufacturing Resources Planning)。在MRP的基础上,增加了经营计划、销售规划和财务管理等模块。通过MRP-Ⅱ将物料和与之相关的资金和信息进行了整合,进一步提升了制造企业的效率。
ERP的推出:不论是MRP还是MRP-Ⅱ,都只是面向制造资源的管理。为了能够将整个企业的其它流程和信息,例如产品开发、渠道及销售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都纳入到统一的信息化平台上进行管理,1990年Gartner公司率先提出了ERP的概念。
时至今日,ERP所代表的含义不断被扩大,企业的各类软件都被纳入到广义的 ERP 的范畴。它跳出了传统制造企业边界,从供应链上下游的范畴去优化企业的资源,用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也正因为ERP定义的边界的不断扩大,让大家对于ERP是什么的理解越来越模糊,对于它的发展也越来越看不清。
尤其是在当下数字化的大背景下,ERP的未来究竟是什么?也就有了对于“华为入局ERP”、“阿里拆中台”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华为的ERP进阶】
我们印象中的ERP,是以SAP、Oracle等厂商所推行的标准化ERP套件。
毫无疑问,它们都是划时代的产品。
不仅解决了企业内部从经营计划到物料计划、从客户关系管理到订单管理、从业务到财务一体化、从生产到质量等企业方方面面的横向职能拉通,也实现了从上游供应商到下游经销分销体系的纵向供应链的拉通。
ERP套件的商业化也非常成功。
软件厂商将欧美企业在企业管理,尤其是供应链管理上的最佳实践进行抽象提炼,最后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信息化系统模板,提供给刚刚改革开放,尚处于发展早期的中国企业使用。
不仅如此,软件厂商还和实施公司一起,在ERP套件上线前为企业提供了一整套的管理转型的咨询服务。手把手地教会了中国企业怎么管计划、管生产、管物流、管采购,最后还要实现业务财务的一体化。
这就好比初出茅庐的段誉或者说是令狐冲不仅得到了一套武功秘籍,还有师傅教。只要自己勤学苦练,就能有所成就。
华为过去所使用的就是ERP,就是这样一套由Oracle公司所设计的ERP套件。
为了能够最大化地发挥ERP的作用,华为还聘请了IBM公司为华为进行管理转型的咨询。
大家所熟知的ISC集成供应链和IPD集成产品研发等华为最为核心的管理流程及能力的建立,就是那个时代所启动的。
为了实现业务和系统的成功转型上线,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在内部会议上喊出:
“一切听顾问的!不服从、不听话,耍小聪明的,开除出项目组,降职、降薪处理。好好学习,学明白了你就伟大了!”
“决心要穿一双美国鞋,那我们就不能摇摆,如果我们今天摇摆这样,明天摇摆那样,我们将会一事无成。所以要坚定不移地向IBM学习,集中精力向IBM学习不摇摆。”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十年前,华为还是“小学生”,通过学习IBM、使用Oracle,让企业实现了管理的现代化。
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时至今日,华为已经是“博士生”,甚至是“博士后”、“科学家”。不仅拥有了全球视野,也拥有了顶尖的技术、人才和流程。
这个时候,华为原来的那双“美国鞋”穿起来显然已经非常别扭了。
一方面,从2018年至今,美国不断打压华为,从芯片制造到工具软件全部禁用,Oracle公司也于2018年关闭了中国研发中心。迫于压力,华为必须要重新构建自己的ERP。
另一方面,ERP厂商所提供的套件,是基于“标准化、通用化”的商业化逻辑所设计的,目的就是尽可能让企业在使用的过程中减少对软件底层修改的诉求,从而加快推广和复制,赚更多的钱。
但是对于华为来讲,企业的高速发展,需要的是灵活性和弹性,需要能够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来自己定义“鞋子”的大小。
显然,第三方ERP套件已经无法满足这个需求了。
这个时候,新技术的出现,如云原生、大数据、算法仿真、物联网等的出现,也为华为自研ERP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MetaERP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从最底层的PaaS操作系统平台,到云数据库,到最上层的SaaS化的应用层,华为完全可以以自研的方式搭建起一套云原生的ERP系统。并能够在业务变化过程中进行灵活的拓展和迭代,实现供应链从流程到系统的完全自主掌控。
但是,这套自研的MetaERP是否能实现商业化,对外提供服务,我们还得拿另一家企业,也就是阿里巴巴的中台战略的演进来对比和剖析了。
【阿里巴巴的中台演进】
和华为不太一样,阿里巴巴是数字原生企业。
从一开始就没有使用外部成熟的ERP套件,而走的是自研这条道路。
原因有几个:
首先是市场上没有符合阿里巴巴业务场景的成熟ERP产品。
如前所述,ERP最早源于制造场景,虽然后来也从制造企业的场景跨越到了覆盖零售、服务、银行、电信,乃至政府机关的多元化场景,但它的最强基因始终在制造端。
这也是以制造见长的华为早期选择以“拿来主义”的方式实施ERP的原因。
其次是阿里巴巴早在2008年就由首席架构师王坚博士提出了划时代的“去IOE”的战略。
“去IOE”指的是:在阿里的IT建设过程中,去除IBM小型机、Oracle数据库及EMC存储设备,而以廉价的服务器替代小型机,以基于开源的自研数据库替代Oracle数据库,不用高端存储设备。
“去IOE”的初衷是为了灵活支持业务的拓展,同时摆脱对国际大厂的技术依赖,降低成本。毕竟阿里巴巴当时业务发展太快,传统的数据库架构已经无法继续拓展。
而这个战略的确定,也一举让阿里成为了比肩亚马逊、谷歌等国际顶尖公司的真正的云原生企业,它也是阿里云的源起之处。
当然,“去IOE”的意义远不止如此!
它让中国很早地摆脱了国际大厂的技术束缚,它是整个中国互联网、中国云技术发展过程中最底层、最重要、最核心的里程碑之一。
王坚博士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实至名归!
最后一个原因是阿里巴巴的中台战略。
“去IOE”实现了底层硬件自主研发的同时,阿里在上层软件上也选择了自研的方式。
但是阿里巴巴早期的业务发展实在太快,如果每个业务单元都采用自研的方式搭建软件,不仅成本太高,时间太长,也很难实现集团化的管理。
因此,阿里巴巴借鉴国外游戏公司的做法,采用了“大中台、小前台”的方式搭建了自研的中台系统。
这套中台系统,如果以最通俗的方式理解,就是一套由数字原生企业自研的ERP系统。
因为它依然是以一套“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和工具,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
本质上,阿里巴巴自研的中台和华为如今自研的MetaERP没有区别。只是各自适用的核心场景不一样。一个是零售场景为主,一个是制造场景为主。
之所以阿里巴巴将其称之为“中台”,是因为阿里巴巴的这套ERP中台系统,需要适配更加多元的零售业务场景。这里面包含天猫、天猫国际、天猫超市、Lazada、盒马、速卖通、零售通等几十个业务单元。
不同的是,阿里巴巴选择一开始就基于云原生技术来打造中台ERP。而华为是从传统的单体ERP逐渐进阶到了如今云原生的MetaERP。
大家殊途同归,相似的地方很多。
例如都需要支持线上线下的商货品管理、订单管理、计划管理、库存管理、物流管理,以及实现业财一体化。
进一步拓展开来,还能够覆盖营销、流量、门店、总部、分公司、人力资源等业务模块。
在技术实现手段上,也都是从PaaS到SaaS化,以业务和数据为主线,构建起来的云原生数字化自研ERP。
这样一比较,华为ERP的未来就和阿里巴巴中台的未来走向一致了,也就和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走向一致了。
我们甚至还可以拿阿里巴巴的中台的演进路径来预判一下华为ERP的未来和中国企业数字化的未来。
当然,这些预判只是笔者的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从自研ERP到商业化ERP】
随着阿里巴巴官宣拆分为六大集团,阿里的“大中台、小前台”模式走向了终结。
究其原因,依然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生产工具已经无法匹配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所导致。
更深层次的解释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老的生产关系下打造的老的生产工具,已经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需要进行调整,从而解放生产力。
过去阿里巴巴为了业务创新快跑,通过集团中台形成的底层能力快速赋能给创新业务。
这就好比集团公司通过多业务抽象形成的“均码鞋”让每个“光脚”的业务能够快速跑起来,从而大大加快了创新业务的创新时间、减少了创新的成本。
但是,今天阿里巴巴的各个业务也已经成熟起来了,不再是“小学生”了,也已经成为了“博士后”,它们需要的不是一双束缚自己的“均码鞋”,而是自己能够为自己量身定做一双适合自己的“鞋子”。
这个时候,把中台进行拆解,把灵活度给到各个业务单元,让它们离开母体,通过市场来直接打磨和发展自身的能力,确实是一个明智的,也是与时俱进的战略。
同时,原有的中台还可以将已经成熟的产品系统能力进行商业化。
一方面,提供给外部需要这类服务的,尚待数字化转型的企业。
另一方面,对于那些还需要母体给予部分帮助的业务,依然可以通过采买集团服务公司的能力来提升自身效率。
由此可见,似乎真正应该让SaaS企业担心的,反而不是此时的华为,而是刚刚拆分的阿里。
当然,事实上也没有必要担心。因为数字化转型,不是一个软件就能解决的。
它是集业务转型和系统转型一体的,涉及到业务模式、流程搭建、组织能力以及技术架构的整体转型。往往需要咨询服务和数字化服务相配套而完成。
无论是阿里还是华为,虽然有了云原生的新技术的加持,但相比较市场上成熟的厂商而言,在商业化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包括:
1. 通过不断为外部企业提供产品系统,积累案例,抽象能力,做出真正商业化的套件;
2. 需要建设与之匹配的咨询服务能力,以及咨询服务相关的流程体系的构建;
3. 今天企业的业务更加多元化,大而全的ERP很难生存。如何能结合行业特性及业务场景打造出不同类型的软件套件,甚至是基于底层PaaS为企业进行深度定制的ERP,是每个厂商都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这个过程中,大厂有大厂的局限,不可能什么事情都自己做,必须要有所专注。所以也会逐渐形成生态圈,把自己所不擅长的事情交给合作伙伴来做。
由此,蛋糕不见得会被分走,反而可能会越来越大。
毕竟,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也才刚刚开始,中国的SaaS软件市场也还处于婴幼儿期……
申明:《供应链架构师》公众号均为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并备注公众号名称,感谢支持!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商业组织的观点。
高级经济师。畅销书《智慧供应链架构:从商业到技术》、《供应链架构师:从战略到运营》作者,现任Gartner全球供应链25强企业副总裁、供应链总经理。厦门大学、上海交大、上海大学等的商学院客座教授。曾在头部互联网公司担任数字供应链中台产品负责人、供应链运营总经理、数字供应链商业解决方案负责人等职务。拥有二十多年的供应链实战经验和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经验。以文会友,交流分享经验。
(转自:JitLogistics)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