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椰 记者李德尚玉 北京报道
回望2024年,这是全国碳市场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
2024年,全国碳市场已正式运行三周年,碳交易价格上涨明显。CCER重启开户4500余家,首个完成登记的CCER项目落地;生态环境部官宣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将被纳入全国碳市场,届时全国碳市场或达4000家交易主体。与此同时,准入碳排放权交易的券商机构数量扩大至18家。
2025年,全国碳市场会如何发展?
2025年碳市场或实现首次扩容
全国碳市场第三个履约周期过半,2023年度履约清缴已结束。
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中碳登)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超6.3亿吨,累计成交额超430亿元。
回顾全国碳市场运行3周年的碳价变化,2024年全国碳市场收盘价与过去几年相比整体提高。2024年全国碳市场每日最低收盘价为每吨71元,每日最高收盘价为每吨105.65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2024年4月与11月,全国碳市场分别出现了两次碳价高点。中创碳投碳市场首席分析师林立身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表示,4月份出现价格高点的原因是因为在需求层面,2023年底前少数企业没履约,被要求在2024年4月底完成履约补缴,企业需要买入配额完成补缴,进而把价格推高。另外,在供给层面,市场当时正在关注未来配额方案是否要用归真基准值,供给方不敢轻易出手,这也助推了碳价上涨。11月份高点的原因是2024年配额发得比较晚,11月前没有新增供给,因而碳价上涨。
“经过三年的建设运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度框架体系初步完成,法规保障得到加强,配套技术规范不断完善,为市场平稳有序运行夯实了基础。”在2024年中国碳市场大会上,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全国碳市场活力稳步提升,推动行业减排效果逐步显现,碳市场在中国碳定价机制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强化。
值得关注的是,全球碳市场发展有了新的趋势。《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对《巴黎协定》第六条第四款机制(6.4条)下的碳清除活动和方法学制定的两项技术标准达成共识。谈判闭幕时,各方完成了《巴黎协定》第六条国际碳市场机制运行细则,为全球碳市场建设铺平了道路。
在COP29召开期间,COP29中国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接受21世纪报道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有两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对碳排放的计量、核查和核算能力需要发展和提升,发达国家要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相关能力。另一方面,国际碳市场规则设计还应照顾到发展中国家的现有能力。
赵英民表示,《巴黎协定》第六条的6.2条和6.4条涉及国家之间转让的减排成果,全国碳市场需要加快建设。生态环境部每年都在全国范围内对重点行业组织开展年度的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工作,对重点行业碳排放的配额分配方法、核算报告方法、核算要求指南、扩围实施路径等也开展了专题研究评估论证,相关的技术文件起草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正在积极推动,争取尽快实现我国碳市场的首次扩围。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核查能力,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
作为全球最大碳市场,中国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容已经万事俱备。2024年9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将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管控范围。《方案》明确提出,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新增重点排放单位约1500家,覆盖排放量新增加约30亿吨。加上原先已纳入全国碳市场交易主体的2257家电力企业,业内人士预计2025年碳市场扩围后,交易企业或达4000家。
《方案》明确2024年作为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首个管控年度,2025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约工作。随之,水泥、电解铝、钢铁行业碳核查、核算指南陆续发布。至此,钢铁、水泥、电解铝三个行业均已做好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准备。
三大行业为何在2024年底前未纳入全国碳市场?林立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正在按计划推进,2025年初进行2024年度碳排放的核查工作,预计年中确定配额方案,年底交易履约。
伦敦大学学院基建可持续转型教授梁希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市场价格角度,2025年,预计钢铁、水泥、电解铝等新行业纳入会对配额供求关系产生影响。从碳市场结构和功能层面,2025年是“十四五”最后一年,“十五五”碳双控政策如何与碳市场衔接,包括政策目标对未来碳市场配额总量设置的影响也会是很关键的因素。“我们可能会在2025年末看到碳市场在‘十五五’碳减排政策体系的角色和发挥的潜在作用。”
CCER成交或逾千万吨
2024年1月,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重新启动,自愿碳市场与强制碳市场独立运行,并通过配额清缴抵销机制相互衔接,二者共同构成全国碳市场体系。
回望2024年初,CCER重启,市场备受振奋,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建设并上线运行,开户4500余家。随着生态环境部又发布了两个新方法学(煤矿低浓度瓦斯和风排瓦斯利用、公路隧道照明系统节能),CCER项目已延伸至6个领域。2024年12月,CCER重启之后首个完成登记的项目也已落地。
在2024年中国碳市场大会上,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长王乃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通过自愿减排交易,项目业主可以获得经济回报,更加主动自觉地参与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高排放企业可以使用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部分碳排放,为履行强制碳市场减排义务增加灵活性。企业和机构可以购买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碳排放、实现碳中和,践行低碳行动承诺和履行社会责任。
根据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及信息平台的项目与减排量信息公开信息,截至2024年12月30日,公示中CCER项目共12个。其中,海上风电项目5个,造林碳汇项目5个,并网光热发电项目2个。公示结束CCER项目共计52个,其中已登记项目1个。在公示结束CCER项目中,包括海上风电项目24个,造林碳汇项目19个,并网光热发电项目7个,红树林营造项目2个。
日前,CCER重启之后首个完成登记的项目落地。这个项目为国家电投山东半岛南3号301.6MW海上风电项目,项目预计年减排量497191吨。
梁希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2024年碳市场的整体表现尚属良好,包括重新启动CCER、批准了两批CCER方法学、纳入新的行业政策、配额发放和结转制度进行了优化,除了环境部门,金融部门也为碳金融有关工作进行准备,包括授予券商碳交易资格。
“根据最新公示的项目信息,预计中国自愿减排碳市场规模在2025年超过1000万吨,但理论消纳能力还有数十倍放大的空间。”梁希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即便未来市场规模扩大,交易参与者有限也可能削弱流动性。未来还需要做很多工作完善中国自愿减排市场设计。中国自愿减排碳市场的发展,还需要关注国际自愿减排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及国内非碳市场的履约需求。
梁希建议,进一步发挥碳市场促进能源与产业转型的职能,促进控排行业减碳投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通过碳市场“十五五”和更长期的碳减排目标的实现,碳市场的高质量发展还需要更大的改革勇气。
18家券商获碳交易资格
碳金融如何发展一直受到关注。
2024年,生态环境部、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召开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工作座谈会。会议指出,推动环境要素市场建设,分阶段逐步扩大我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完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2024年12月26日,方正证券、中国银河均发布公告称,公司已收到中国证监会的复函,批准其自营业务在中国境内合法交易场所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此前,西南证券、国元证券、财达证券、招商证券、国信证券、兴业证券、长城证券、广发证券等8家券商发布公告,获准参与碳排放权交易。除上述10家券商外,早前还有中金公司、中信建投、东方证券、申万宏源、华泰证券、华宝证券、中信证券、国泰君安等8家券商均已获得该业务资格。当前行业内取得碳排放权交易资格的券商至少已有18家。多家券商获得参与碳排放权交易资格,何时能够正式参与其中,还需做哪些准备?多家券商新获准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意味着什么?
梁希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碳市场履约期仅两年,无法判断企业2030年、203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排放成本。但很多投融资活动,例如一个煤电厂、煤化工、电解铝项目周期往往是十年、二十年长周期,通过碳金融、长期碳价格信号,为投融资活动识别转型风险是非常重要。
北京绿色金融协会副秘书长饶淑玲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券商是否真的能够进入碳市场交易,不仅仅取决于证监会的批准函,还需要生态环境部的认可。当前,券商已经获得了证监会的认可,需要更加重视日常事务。在专业能力和人才方面,券商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碳市场扩容信号明显,如何发挥金融作用推动碳市场的建设?“目前,无论是已经被纳入碳市场的电力行业,还是即将纳入的钢铁、水泥行业,都与当前中国推动的转型金融覆盖的产业范围重叠。”饶淑玲建议,未来可以加强转型金融与碳市场之间的衔接和联动。
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朱国辉在2024年中国碳市场大会上表示,未来扩容行业将会逐步增加。参与对象、交易对象也将增加,如金融机构和合规投资者等。交易的价格会发生较大变化,呈现缓慢上涨趋势。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在第二届“活力· ESG”论坛上表示,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控排企业的经济效益、产能发展都与碳相关,因此碳定价对于未来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全国碳市场是碳定价的重要基础,当前,碳排放权的金融属性正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碳排放的交易价格为开展气候投融资和质押提供了可以锚定的基本价格。”赖晓明指出,全国碳市场机制是推动绿色减排价值发现、实现和流转的重要基础,也是绿色金融的重要部分,我国建设碳市场要与绿色金融紧密结合。
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长王乃祥认为,金融衍生品对于市场而言会起到一个放大器作用,能够支撑形成有效市场价格,碳市场也不例外。例如,欧盟碳市场绝大部分的交易来自衍生品,欧盟碳市场交易规模、流动性以及活跃程度都在很高的水平。因此,对标国际相对发展成熟的碳市场,未来我国的碳金融产品的发展空间非常大。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卢陶然、实习生朱润秋对本文亦有贡献)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