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证券时报
又有7家获准“入场” 券商竞逐碳市场机遇
证券时报记者 马静
12月24日,国元证券、财达证券、招商证券、国信证券、兴业证券、长城证券、广发证券7家券商齐发公告称,获得证监会复函,公司自营业务可以在境内合法交易场所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包括此前已获准的券商,当前业内已有15家券商的自营业务可参与碳排放权交易。
熟悉碳市场的某资管机构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券商这一业务资格扩容,对碳市场发展、碳定价机制,以及促进实体经济低碳转型都具有积极意义。他还提到,目前券商对碳资产回购交易、碳质押业务、场外掉期等碳金融相关业务的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
不过,由于券商尚不能直接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商道咨询首席专家、商道融绿董事长郭沛源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短期内,预计斩获业务资格的券商将会在地方试点市场、自愿碳市场,通过各种方式开展“首单”创新,打造碳金融品牌,积累经验。
超10家券商获资格
碳排放权交易,是通过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助力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
对于券商而言,碳排放权交易指的是其作为交易对手方,向市场提供国内外碳排放权品种现货的双向交易报价。国泰君安证券副总裁、机构与交易业务委员会总裁罗东原曾撰文称,这可以有效降低市场流动性不足带来的交易成本,服务于客户的建仓、变现等需求,主要适用场景是排放单位履约交易、盈余配额变现、减排量变现等。
新获准入场的7家券商均表示,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复函要求,以服务实体经济、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推进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升级为目标,合规、审慎开展业务,并将相关业务纳入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从整个行业来看,算上上述7家券商,当前行业内已取得碳排放权交易资格的券商至少已有15家。去年2月初,中信建投、东方证券、申万宏源证券、华泰证券、中金公司、华宝证券等相继公告称,获准自营业务参与碳排放权交易。中信证券和国泰君安证券则已分别于2014年、2015年获得上述业务资格。
瞄准碳金融“首单”
“不过,目前全国碳市场尚不允许投资机构和个人参与交易,因此虽然券商纷纷发力业务资格,但暂时还不能直接参与全国碳市场。从这个角度看,券商取得自营业务的碳排放权交易准许,主要还是为以后的业务做准备。”郭沛源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短期内,预计券商会在地方试点市场、自愿碳市场通过各种方式开展“首单”创新,打造碳金融的品牌,积累经验。
从实践来看,前述早已获得业务资格的券商确实在开创“首单”业务上动力十足,并参与和创设了多种多样的碳金融产品,包括但不限于碳资产交易、碳资产交易回购、碳配额远期交易、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碳资产质押贷款风险缓释工具等。
今年以来,具备业务资格的券商也是积极投身各地碳市场。年初,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达成首批次7笔碳回购业务,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华宝证券、东方证券、华泰证券、国泰君安、中金公司等均有参与。11月初,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发布《借碳交易业务细则》后的首批借碳交易业务,参与方不乏中信证券、中信建投、中金公司、东方证券等券商的身影。11月末,广东省碳排放配额线上抵质押融资业务的启动仪式备受瞩目,首家碳资产处置交易合作方为国泰君安证券。
在业内看来,券商竞相追逐该项业务资格的动因,在于碳市场有望带来新的业绩增长机会。据罗东原介绍,经过近几年的摸索和创新,当前券商在碳市场中扮演了信息和服务中介、交易中介、融资者和产品提供方四种角色,发展出了五种成熟的业务模式——碳排放权交易、碳减排量购买交易、买断式回购交易、碳配额对减排量置换交易和碳抵消/中和交易。其中,碳排放权交易是最基础和主流的业务模式。
多重政策利好释放
值得一提的是,金融机构进入全国碳市场的政策利好信号早已释放。就在今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 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在稳步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逐步丰富交易品种、交易主体和交易方式的同时,充分利用市场现有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体系,整合优化碳市场交易、清结算等制度安排,研究完善碳市场相关准入、交易、服务等技术规范,稳步推进金融机构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
与此同时,全国碳市场也即将迎来首次扩围,这是又一个积极的信号。
据了解,全国碳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交易,目前已完成两个履约周期的配额交易与清缴工作。不过,全国碳市场当前仅覆盖电力行业,尚不完整。郭沛源认为,虽然我们已经建成全球最大的碳市场(按照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计),但累计交易金额较少,资产流动性仍待提高。
根据生态环境部9月发布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将于2024年年内正式纳入全国碳市场。纳入后,全国碳市场覆盖排放量将占全国总量的六成左右。
“全国碳市场的扩容,不管是碳排放权市场覆盖的行业扩容,还是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券商扩容,对于碳市场发展、碳定价机制和促进实体经济低碳转型,都有着积极意义。”有熟悉碳市场的某资管机构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称。
上述人士表示,碳排放的行业扩容,也需要参与交易的主体和机构扩容,需要更多资金进入碳市场,这样才有利于提升市场流动性和价格形成机制,也有利于盘活企业端的碳资产,获取降碳资金。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1月1日至12月24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成交量1.84万吨,成交额176.83亿元;截至2024年12月24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6.26万吨,累计成交额426.02亿元。
“长期看,券商等金融机构在碳市场中能否发挥积极作用,还需要看监管部门如何在碳市场的减排属性和金融属性之间掌握平衡。”郭沛源说。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